摘要:1600公里,东莞到川北,高铁8小时,再换租来的商务车,叶锐聪的行李箱里塞着奶奶凌晨四点熬的广式粥,保温桶外壁还烫手。
1600公里,东莞到川北,高铁8小时,再换租来的商务车,叶锐聪的行李箱里塞着奶奶凌晨四点熬的广式粥,保温桶外壁还烫手。
母亲叶姐把最后一包陈皮塞进拉链缝,像给文件盖骑缝章——少一块,孩子那边就缺一味。
三天前,叶锐聪放暑假回家,进门先被奶奶量身高:一毫米没长,老人当场皱眉。
第二天早餐桌上出现山药茯苓粥,第三天换成黄芪党参炖鸡,第四天早上,粥里漂着两片当归——药材按日历翻页,精准得像化疗方案。
奶奶没说“我想你”,她说“湿气重,先健脾”。
叶姐原本打算一脚油门干到四川,导航显示“连续驾驶18小时”,她沉默半晌,改订高铁。
抢票那天,她把Wi-Fi热点名字改成“聪聪妈必中”,像给自己打鸡血。
抢到了,她把截图发家族群:第一程安全,第二程体面,第三程还得留力气租房、做饭、跟中介砍价。
租房视频看了两套,她最关心厨房有没有煤气灶——广东老火汤离不开明火,电磁炉炖不出奶白色。
月租2500元,押一付三,她心算:等于家里小厂半个月利润。
中介顺口问“孩子学啥专业”,她答“计算机”,说完补一句“学费贵,得补脑”,像在给自己找台阶。
手机旧了,网友催换,叶姐直播里笑:“双十一看成绩,考得好就奖励。
”转头她去电脑城抱回一台拯救者Y7000P,发票拍给儿子:“专业需要,不算奖励。
”一句话把消费拆成投资,母子俩都体面。
东莞中医院把药膳方子打印出来,盖了公章,叶姐叠好放钱包,和社保卡、身份证、火车票夹在一起——纸质安全感。
广东省家庭关系研究会打电话说“免费心理咨询”,她先问“要不要孩子到场”,得到否定答案才松口气。
她怕“心理”两个字吓着聪聪,也怕自己当场哭。
出发那天,奶奶三点起床,把红包塞进背包侧袋,厚度相当于孩子一个月生活费。
搬行李时,她坚持自己提那桶粥,22寸箱子在她手里像秤砣,她却说“不重,粥才三斤”。
叶姐看在眼里,没抢,只把车速降到5迈,让老人把箱子一路推到电梯口。
高铁开动前,聪聪回头挥手,叶姐举着手机拍视频,镜头晃成波浪。
她想起专家说的“补偿心理”,心里咯噔一下,又迅速给自己找补:先陪半年,等他食堂吃得惯,我就撤。
话虽如此,她已在日历上圈好双11、元旦、寒假,返程票提前加购物车——母爱像高铁,时刻表排好,就很难空驶。
列车穿过岭南隧道,山药茯苓粥的香气被时速300公里的风撕成细丝,飘进车厢。
邻座小孩吸鼻子问“什么味道”,聪聪愣了半秒,答:“家的味道。
”说完他把座椅调低,闭眼装睡,耳机里循环的是奶奶常哼的《彩云追月》——广东小调,川北小镇没人听过,却足以把1600公里折成一张卧铺的宽度。
叶姐在微信上给儿子发最后一条语音:“粥六个小时后喝完,别隔夜。
”发完她发现,自己竟在学母亲的方式表达想念:不提思念,只提保质期。
那一刻她明白,所谓陪读,不是每天守在同一屋檐下,而是把家的刻度调成北京时间——你那边几点,我这边就几点煲汤,火候不差一分。
车窗外,稻田后退,城市灯海涌来。
叶姐把座椅调直,打开笔记本,开始搜索“成都哪里买新鲜陈皮”。
屏幕蓝光映在她眼角,像给夜色盖了个骑缝章:少一块,孩子那边就缺一味。
来源:温柔海燕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