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荒唐理由,让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课本消失20年,再读依然热泪盈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4:26 1

摘要:2023年秋天,全国八年级的孩子戴上VR眼镜,第一次“走进”零下40℃的朝鲜战场:雪地踩下去吱嘎作响,子弹擦着耳边呼啸,鼻尖真能闻到炒面混着火药的焦糊味。课本还是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只是这次配了志愿军老兵李继德的访谈——镜头里,90岁的他抬起只剩两根手指的

“松骨峰上的土,又被翻开了一层。”

2023年秋天,全国八年级的孩子戴上VR眼镜,第一次“走进”零下40℃的朝鲜战场:雪地踩下去吱嘎作响,子弹擦着耳边呼啸,鼻尖真能闻到炒面混着火药的焦糊味。课本还是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只是这次配了志愿军老兵李继德的访谈——镜头里,90岁的他抬起只剩两根手指的右手,说“我们那时候,真的不觉得自己是英雄,只觉得不能让背后的人挨冻”。一句话,把屏幕内外同时戳哭。

这不是简单的“老课文回家”,而是一场跨越20年的教育补课,更是一份写给今天中国的“战略说明书”。

一、先补一道算术题:43% VS 89%

中国青年报做过一组静默调查:00后里,能准确说出“抗美援朝起止年份”的只占43%,而在60后群体里这个数字是89%。差出来的46%,就是整整两代人的集体记忆空白。空白里长出了什么?长出了“麦克阿瑟文章曾进教材”的争议,长出了“邱少云被火烧违生理学”的谣言,也长出了B站UP主自发朗读《谁是最可爱的人》的5000万次播放——网友把它叫“野生补课”,一边听一边在弹幕里刷“原来课本删过这篇?”。

删掉的代价,从来不是少读几段字,而是少了一根把今天和昨天系在一起的绳子。现在,绳子被重新抛了回来。

二、把课文放进“芯片战争”的语境里读

新版教师用书里有句提示,看似不起眼,却值得成年人也抄下来——“请学生对比‘一把炒面一把雪’与单兵自热食品的成分表,计算热量差,再讨论后勤科技对战斗力的意义”。

一句话,把文学课升级成了地缘政治课。佩洛西窜台、芯片封锁、稀土管制……当现实新闻里出现“制裁”“卡脖子”时,老师可以把学生拉回1950年的长津湖:那边是“零下40℃、每人每天口粮只剩一个冻土豆”,这边是“北斗导航、无人机空投、自热火锅3分钟熟”。没有煽情,只用数据,孩子自己就能推出结论——“被卡住”不是新体验,“反卡住”也不是第一次。立国之战的精神,原来可以用Excel写明白。

三、韩国人也在研究这篇“中国作文”

首延大学历史系2023年发了一篇论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朝鲜教材中的叙事功能》。他们发现,朝鲜把魏巍的文章译成《가장 사랑스러운 사람들》,用来告诉学生“中朝血盟”不是抽象口号,而是“有人替你挡子弹”的具体体温。同一篇文章,居然成了两国共享的“记忆芯片”——这在世界教材史上都罕见。韩国学者担忧的是:当中国青少年重新熟读此文,中朝共同叙事就会再次强化,东北亚的历史坐标会被重新书写。

一篇写于1951年的通讯,70年后还能让邻国紧张,这才是“文字战斗力”的顶配。

四、AI让魏巍“原声”重上讲台

北京十一学校试点“沉浸式课堂”:AI用魏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原声训练模型,还原他1952年朗读《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声调,再叠加上松骨峰真实录下的枪炮底噪。学生戴上耳机,左耳是“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清晨第一列电车……”,右耳是嗒嗒嗒的机枪扫射。老师不用多解释,一张A4纸发下去:请写下你此刻的心跳次数,并说明为什么。

技术不再是炫技,而成为“共情放大器”。当00后说“代入感”时,他们得到的是比“老师划重点”更真切的生理信号——原来恐惧、饥饿、热血,都是可以量化的心跳。

五、把“可爱”翻译成今天的行动

课文末尾,魏巍问:“你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过去,答案写在作文本里;今天,答案写在打卡小程序里:

• 辽宁丹东,700名初中生用3D打印复刻了“冰雕连”的雪地掩体,把数据捐给纪念馆做数字存档;• 四川西昌,孩子们把文章里“吃雪”的段落改成代码,驱动无人机给边防哨所送热饭,项目名就叫“炒面1.0”;• 2023年“重走英雄路”研学营,报名页面上线5分钟秒光,家长留言最多的一句是:“想让孩子先学会心疼别人,再学会赢。”

“可爱”不再是形容词,而成了可执行、可迭代的动词——去行动,去发明,去守护。

六、螺旋式回归:从删到留,从留到用

教材编写组透露,2001年拿掉《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因是“文章煽情、战争描写血腥”;2023年迎回它,理由变成了“需要血性、需要共情”。同一篇文章,命运转了个圈,背后是整整22年中国对“自我叙事”的重新找位——从“与世界接轨”到“让世界听懂我”,从“淡化仇恨”到“铭记为何而战”。删与留之间,不是简单的保守或开放,而是文化自信的一次螺旋爬升:先敢于删掉,才敢于请回;敢于请回,才敢于创新用法。

七、结尾留一道作业,不写作文,写行动

关上课本,合上VR眼镜,今天的学生要比魏巍多答一道题:如果“最可爱的人”就在你身边,你会怎样识别并守护他们?

答案可以有很多种——

给凌晨四点扫街的环卫工送一杯热豆浆;把毕业论文做成老年人防跌倒的算法;参军;写代码;或是像杨利伟、像钟南山那样,把个人坐标系钉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只要记住:当你开始心疼别人的难,你就拿到了“可爱”的准入券;当你愿意为别人挡子弹,你就成了别人课本里的“最可爱的人”。

1951年,魏巍用一篇通讯告诉中国:有人替你负重,你才得见光明。2023年,教材把这篇通讯还给下一代,其实是把问题抛回来:光明已至,轮到你们去负重了吗?

松骨峰的土被翻开,不是为了重复悲情,而是为了让新一代在土里看见种子——那种子叫责任,叫创新,叫对更远方的守护。读懂它,才算真正从“谁是最可爱的人”毕业,成为“最可爱的我们”。

来源:热心湖泊ODzka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