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美军登陆冲绳岛,开始了对琉球长达27年的占领统治,该阶段上承日本殖民时期(1879—1945年),下接日本施政时期(1972年至今),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多涉及美日关系、琉球归属、冲绳美军基地、琉球族群认同等问题。对于该特定历史阶段的研究,中美日学者持有
琉球群岛地处西太平洋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古代东亚各国重要的海上贸易中转站,确立了在古代中华朝贡体制下的“万国津梁”地位。历史上,琉球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遣使持诏书赴琉球,琉球接受册封,向明朝朝贡。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萨摩藩入侵琉球。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设冲绳县。二战结束前即1945年美军占领冲绳县,美军在官方发布的文件中将此地称为“琉球”。最初,美国对琉球实施“去日本化,亲美离日”的统治政策,以美国军政府作为统治机构,并在文化领域潜移默化地培养琉球人的独立意识。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对琉球的统治政策发生转变,1950年废止美国军政府,成立美国民政府。1951年,美国与日本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并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其间,美国时任国务卿杜勒斯提出了“剩余主权”概念。《旧金山对日和约》签订后,琉球名义上被“联合国托管”,但美国成为了琉球群岛唯一的实际“施政者”。自此,美国开始在琉球群岛大规模建设军事基地,同时琉球民众开始了长期的反美军基地运动。1971年,美日签署《美利坚合众国与日本国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群岛的协定》,美国将琉球群岛的施政权移交给日本。1972年5月15日,日本再度将琉球设置为冲绳县,作为日本的一个行政地区。
近年来,随着中日关系、美日同盟、反美军基地运动等问题的交汇交错,冲绳(琉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虽然,日本政府至今不承认其吞并琉球的非法性,亦不承认琉球人的原住民地位和权利,但是琉球人至今仍不断重拾历史记忆,以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展示自我认同,如“首里城册封仪式”“祭孔仪式”“赛龙舟仪式”等,并不断地进行相关社会运动。长期以来,日本学界在琉球史研究领域构建了包括“日清两属”“琉球处分”“冲绳返还协定”等话语体系,试图将日本政府对琉球的侵略和殖民活动合法化。部分日本学者甚至将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视作琉球群岛的一部分,以论证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长期占领、统治琉球群岛,至今仍在此驻军。近年来,美国将冲绳作为其“印太战略”在亚太地区的支点之一,同时美国学者也构建了一套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冲绳(琉球)问题研究话语体系。因此,我国学界厘清日美冲绳(琉球)问题研究的概念、话语、问题意识及主要观点,揭示地缘政治对学术话语的深层塑造,是开展琉球研究的基础工作。
一、美国学界琉球研究的话语体系
二战期间,美国对琉球的称谓是“Loochoo”,即近似于以中国福州方言为音译基础对“琉球”一词的汉语发音;美国占领琉球时期,对琉球的称谓以“Ryukyu”为主,即日语假名“琉球”的发音,可见占领当局对“冲绳”一词的使用比较谨慎。1946年2月1日,“美国海军军政府,冲绳”(United States Naval Military Government, Okinawa)更名为“美国海军军政府,琉球群岛”(United States Naval Military Government, Ryukyu Islands),表明美国并不把琉球视为日本的一部分,有政策上的分离目的。美国军政府于1946年7月1日将统治权由海军转交给陆军后,美国行政机关中“冲绳”的称谓均改为“琉球”,首先将冲绳美军基地司令部(Okinawa Base Command)更名为琉球司令部(Ryukyu Base Command)。1948年5月,冲绳中央银行计划更名为“琉球银行”,但由于美国军政府将“琉球”作为只有美国行政机关才能使用的称谓,为维护其权威性,禁止私人性质的企业或组织使用“琉球”命名,该更名计划未获准。1950年琉球美国民政府成立后,称谓也更加明确,官方文书中把“冲绳人”均称作“琉球人”。譬如,“琉球人美国人社区交流活动”(Ryukyuan-American community)、“琉球人美国人联合委员会”(US-Ryukyuan Council)等称谓均体现美国彰显琉球独立的政治意图,仅有部分报告中使用“冲绳”(Okinawa)。美国学界对琉球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对琉球的占领政策,二是琉球族群的认同意识。
(一)美国对琉球占领政策研究
二战后美国对琉球占领政策间接影响了亚太地区安全架构,为琉球归属问题、中日东海问题等争议埋下伏笔。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二战时期曾任美国海军军官的卡尔。卡尔在1950年出版的《冲绳:岛民的历史》一书中,对琉球群岛的历史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论述了美军占领琉球的战略意义。卡尔在书中支持并贯彻了美国对琉球的“亲美离日”统治政策。1955年,美国军政府文教负责人汉纳出版《冲绳:十年之后》。该书记载了美国对琉球实施的“亲美离日”教育政策和文化政策。 1988年,美国华盛顿军事历史研究中心学者菲什出版《琉球群岛的军政府(1945—1950)》。该书以美国陆军军事史为基本线索,论述了美国军政府统治时期的琉球历史,认为美军占领琉球初期的行政政策是以美国的军事战略为中心展开的。两部论著均提及美国在二战后对琉球推行“去日本化”“亲美离日”政策。
冲绳美军基地发展至今已成为美军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军事基地。关于二战后冲绳美军基地建设问题,美国学者发表了大量论著,其中有反对美军基地建设的观点,但更多的是强调美军基地战略价值的观点。萨兰塔克斯于2000年出版的《基石:美国占领下的冲绳和美日关系》一书中,分析了美日同盟关系以及美国对冲绳占领政策的转变过程,认为冲绳美军基地既是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基石,也是美日同盟的根基。萨兰塔克斯提出,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约翰逊和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在美国政府关于冲绳问题的对日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日本政策研究所主任查默斯在《冲绳:冷战岛》一书中指出,冷战格局的形成影响了二战后美国对冲绳(琉球)的政策,冲绳美军基地则是美国牵制苏联的产物。 2003年,英籍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等出版《不满之岛:冲绳人对日本和美国势力的反应》。该书通过对日本和美国在冲绳的统治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冲绳美军基地是美日同盟和美国全球战略利益的重要一环,同时还揭示了美国军事基地对当地造成的不利影响,描述了当地民众对美国在冲绳建设军事基地存在的不满情绪。
(二)美国占领下的琉球族群认同研究
二战期间,美国认为在战争结束后必须对部分地区进行占领和统治。1944年,即美军占领琉球前,美国战略局调查分析部联合海军作战部的军方代表和人类学家,对琉球群岛进行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完成了一份名为《民政手册:琉球群岛》的报告,作为对琉球群岛占领统治的指导。该报告提出了“琉球人不是日本人”的基本结论。此后,美国学界开始对琉球族群的认同意识进行构建性研究。
二战后琉球族群认同呈复杂化的发展趋势,琉球人通过不断重拾和强化历史记忆展示自我特殊性。关于琉球族群认同演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斯密茨于1999年出版的《琉球的愿景:早期现代思想政治中的身份和意识形态》、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艾伦于2002年出版的《冲绳人的自我认同和反抗》、美国爱荷华大学教授奥伯米勒于2006年出版的《美国对冲绳的军事占领:政治化和身份认同 1945—1955》。以上学者均论述了美国占领下琉球人复杂矛盾的“回归与反回归”意识,并认为美国对琉球的文化政策造成了琉球族群认同意识的复杂化,认为琉球悲惨的历史记忆导致琉球独立运动和反美军基地运动兴起。
在美苏冷战格局下,美国对琉球群岛的“文化冷战”是其亚太战略的延伸。冷战开始后,美国为了对抗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发起文化冷战,在全球各占领区宣传美式文化观和价值观。基于此,美国将琉球作为在亚太地区阻止共产主义传播的“桥头堡”和“防波堤”,展开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冷战”。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务院的相关档案解禁,美国情报信息局等对琉球文化政策的研究资料公开,美国学者关于琉球族群认同意识的研究有了更为丰富的文献资料。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日裔学者沟口聪在其博士论文《1950年代美国对冲绳的冷战教育》中,剖析了当时两大阵营对峙下美国的全球文化传播战略,阐述了美国冷战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琉球公共文化教育政策,明确指出美国在琉球群岛的“文化冷战”旨在针对以苏联和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总体而言,美国学界的相关研究具有档案资料充足等优势,加之部分学者是美军占领琉球时期的亲历者,其著述显示了美国政府对冲绳(琉球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尤其是“琉球人不是日本人”以及“冲绳美军基地是美日同盟的根基”等观点,对研究琉球问题颇具参考价值。碍于二战结束后形成的美日同盟关系,美国鲜有学者指出美国曾试图推动琉球独立的史实,回避美国对琉球的占领统治建构了琉球族群的认同意识和独立意识这一要害问题。例如,《冲绳问题的起源:1945—1952年战后美日关系中的冲绳》的作者罗伯特从军队退役后,曾长期驻留日本并活跃于媒体评论行业,其于2021年3月21日在日媒发表的评论文章违背历史事实,声称中国挑拨美国和日本的关系、鼓动琉球独立运动。美国学界刻意“选择性失忆”,略去二战后美国对建构琉球族群认同意识所发挥的作用,所以也就难以揭示琉球独立运动兴起的美国因素。
二、日本学界琉球研究的话语体系
日本学者对琉球问题研究的关注点和所持立场存在差异,可分为“琉球学派”和“大和学派”。“琉球学派”的学者人数居多,他们出生于琉球群岛,有琉球人血统,多担任美国军政府、民政府或冲绳民政府、琉球政府的工作人员,是历史见证者,便于获得第一手档案文献;琉球“回归”日本后,他们又多在琉球大学、冲绳大学、名樱大学、冲绳县博物馆、冲绳县教育委员会等机构工作,拥有一定的研究优势。“大和学派”的研究机构以琉球“回归”日本后的早稻田大学和法政大学成立的冲绳研究所为主体,研究者多为非琉球人。
(一)“琉球学派”的研究与认识
琉球学派的学者详细梳理并研究了冲绳(琉球)的组织机构、美国驻冲绳当局的权力及统治形式等,且观点也非完全一致。“琉球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大田昌秀(1968年任琉球大学教授,1994年任冲绳县知事)、照屋荣一(1953年任琉球政府文书处主任)、宫里政玄(1961年任琉球大学教授)等。照屋荣一在1984年出版的《冲绳行政机构变迁史》一书中,以统计图表的形式把琉球二战后的组织机构演变史、政府主要官员的人事档案、琉球群岛所有的政府组织机构等做了详尽梳理。大田昌秀于1976年出版的《冲绳崩塌:“冲绳之心”的变容》、1990年出版的《冲绳现代史》和1996年出版的《冲绳的帝王:高等事务官》等著作,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日美琉新时代”高等事务官制度下的琉球行政,提出美国官员是琉球实际上的“帝王”。大田昌秀在2000年出版的《丑陋的日本人:日本的冲绳意识》一书中揭示了“琉球人”和“日本人”的对立意识,认为“日本人”对“琉球人”存在傲慢与偏见。宫里政玄分别于1966年和1975年出版了《美国的冲绳统治》《战后冲绳的政治与法》两本书,其中后者详细记述了1945—1972年间美国总统颁布的有关琉球行政命令,指出在1945年4月1日美国完全停止了日本在琉球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
琉球群岛的两个主要媒体《琉球新报》《冲绳时报》对美军占领琉球问题以及琉球独立思潮问题有大量报道和分析。长期以来,《琉球新报》和《冲绳时报》是冲绳发行量前两名的报纸,作为冲绳(琉球)人反美、反美军基地的舆论阵地,构建了区别于日本本土的琉球问题研究话语体系。《琉球新报》《冲绳时报》创刊于二战前,虽在战争期间短暂停刊,但在二战后复刊并相当活跃,发表并出版了大量美军占领琉球时期的历史研究论著。1969年冲绳时报社出版的《冲绳年鉴》记载了1945—1969年有关琉球的行政资料和经济数据;1989年出版的《平民书写的冲绳战后生活史》等,成为研究二战结束后琉球社会生活的代表作。冲绳时报社还将琉球独立思想理论化,间接引导了当地民众的反日情绪。《冲绳时报》旗下刊物《新冲绳文学》是宣传琉球独立思想的重要阵地,于1981年发表《走向琉球共和国的桥梁》《琉球共和国宪法C草案》《琉球共和国宪法F案》《冲绳独立宣言:不应该回归大和》等多篇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文章,影响了如山里永吉、川满信一、新川明等支持琉球独立的记者和社会活动家。琉球新报社编辑出版了《基地和冲绳经济》《普天间搬迁:日美的深渊》《冲绳的自我决定权》《基地冲绳》《50年激荡总集:冲绳·美军基地问题》等图书,以翔实的调查资料记录了冲绳基地的相关情况,揭示日美同盟的不平等性和基地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大和学派”的研究与认识
1972年琉球“回归”日本后,位于东京的早稻田大学和法政大学相继成立有关冲绳的研究机构。该类研究机构最初成立时目的很明确,旨在为日本中央政府治理冲绳县提供政策咨询和相关参考资料。“大和学派”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
第一,关于琉球族群思想意识的研究。早稻田大学学者鹿野政直于1987年编纂的《战后冲绳的思想》,论述了美军统治下琉球族群思想意识的变化,指出美国民政府发行的宣传材料中关于“琉球不同于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内容为培养琉球族群的自我认同意识奠定了基础。东京大学教授中野好夫于1998年编纂的《冲绳战后资料》,详细整理了美国对琉球的统治方针、美日两国对琉球问题的交涉过程、琉球“回归运动”的过程等档案资料,其中关于“美日移交琉球群岛施政权”等档案资料颇具参考价值。冲绳大学教授新崎盛晖在2005年编纂出版的《冲绳现代史》一书中,提出二战后琉球民众的反美军基地运动是琉球最终“回归”日本的重要推动力。日本文化人类学学者小熊英二在1998年出版的《“日本人”的境界:冲绳·阿伊努·台湾·朝鲜:从殖民地到回归运动》一书中,将冲绳与日本对外侵略时期的殖民地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美军占领时期所实行的政策是为了将琉球人“琉球化”,因而培养了琉球人的主体意识。
第二,关于琉球妇女基本权益和人权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军强奸冲绳女性案件频发,1986年冲绳妇女权利同盟会副会长外间米子出版《占领时期的冲绳女性:负重前行》。该书阐述了美军占领时期琉球女性的生活史,认为美军强奸等犯罪事件侵害了琉球妇女的基本权益和人权,从而推动了结构性歧视和人权侵害等学术话语的构建。
第三,关于琉球文化和民俗问题的研究。日本法政大学的冲绳文化研究所定期发行三种刊物,即《冲绳文化研究》《琉球的方言》和《冲绳研究资料》,其中《冲绳文化研究》刊登了大量反映美军占领时期琉球社会状况的文章。法政大学的冲绳文化研究所由日本文部省推动成立,旨在以琉球群岛为中心进行文化综合比较研究。三种刊物总体将琉球定义为日本民族的一支,将琉球文化定义为日本民俗,将琉球语定义为冲绳方言。琉球学者高良仓吉曾批评日本本土的学者对于琉球史有关民俗与文化的研究偏重琉球农村和离岛,忽略主流。
简言之,“大和学派”和“琉球学派”代表了日本学界对琉球问题研究的不同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大和学派”的研究呈现多元化与殖民话语并存,研究多从日本的整体国家利益出发,在日本史的框架内研究琉球史,建构了一套琉球群岛即附属于中国,又附属于日本的话语体系。“大和学派”关于琉球“回归”问题的本质,值得我们重视,他们认为琉球人回归日本并非自愿,而是在美军基地重压下的无奈选择。相反地,“琉球学派”重点围绕“琉球主体性”(以琉球为中心)开展研究,创立了区分于日本人“单一民族”学术话语的琉球学叙事方式。
三、中国学界琉球研究的话语体系
中国学者对琉球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琉球通史、国际关系和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如钓鱼岛问题、琉球归属问题、冲绳美军基地问题、琉球族群认同问题等。
(一)对美日两国琉球归属问题政治谈判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中日双方围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问题争端不断,双边关系进入紧张时期,中国学界关于琉球群岛归属问题和冲绳美军基地问题的学术讨论显著增多,其中以美日两国琉球群岛归属问题政治谈判的研究最为丰富。
关于美国军政关系,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刘少东在《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一书中,以美国相关档案文献为依据,论述了美国国务院和军方对琉球占领政策的讨论和制定过程,认为美国国务院和军方在占领琉球问题上存在矛盾和分歧,对琉球政策的最终落地存在博弈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静静在《美国对琉球政策历史演变的研究(1945—1972)》一书中,根据美国档案重点论述了琉球问题的出现与美国国内的争论。
关于美日媾和问题,复旦大学博士生王海滨的《琉球名称的演变与冲绳问题的产生》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丕的《美日返还冲绳施政权谈判中的核密约问题考》,主要考察了二战后美国和日本对琉球群岛归属问题的谈判与交涉过程,认为《旧金山对日和约》没有明确琉球群岛的主权归属,琉球归属问题存在争议。北京大学教授王新生的《佐藤政权时期“冲绳归还”的政治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欢欣的《琉球问题所涉“剩余主权”论的历史与法律考察》、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田庆立的《有关冲绳归还交涉研究的问题点及研究现状》等文章,通过对美日两国移交琉球群岛“施政权”历史过程的研究,论述了日本关于琉球问题的立场以及同美国进行的交涉,认为“剩余主权”论不应成为美日两国私相授受琉球群岛“施政权”的法律依据;同时还指出,“剩余主权”并不能替代主权概念,且违反《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三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二)冲绳美军基地及其影响下的琉球族群认同研究
关于美军基地问题,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张建伟、臧扬勤在《美国对冲绳军用土地政策的缘起(1945—1952年)》一文中,论述了美军在琉球群岛强征土地建设军事基地的历史。北京大学教授归泳涛在《冲绳基地战略价值的变化与美日同盟的转型》一文中,也论及美军基地的建设过程和冲绳美军基地的战略价值,认为冲绳美军基地的战略价值随美遏华态势逐步攀升,冲绳美军基地的军力部署变化问题值得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勇、唐永亮分别发表《日美关系中的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近年来冲绳基地问题:核心特征、利益博弈及其影响》,均论及美军基地的历史和当代冲绳美军基地搬迁问题,认为边野古新基地的建设成为新一轮琉球民众反美军基地运动的导火索,同时也是当今日本中央政府和冲绳地方政府博弈的矛盾焦点。
中国台湾地区学者林泉忠在琉球大学任教期间曾对琉球人自我认同意识做了问卷调查,2007年根据调查结果发表《祖国的吊诡——现代冲击下冲绳身份的脱中入日现象》一文。该文指出,琉球人的自我认同意识复杂多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徐建新在《东亚国际关系背景下琉球(冲绳)的国家认同》一文中提出,琉球族群认同的转变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的影响。唐永亮在《近代以来冲绳人群体认同的历史变迁》一文中梳理了从琉球王国到当代冲绳整个历史变迁中冲绳人群体认同意识的变化过程,认为反美军基地运动是凝聚群体认同的又一驱动力,并且在反美军基地斗争中不断强化认同意识。
(三)关于琉球通史的研究与认识
2016年,北京大学教授徐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编纂出版《琉球史论》。该书对美国在琉球群岛设置的统治机关、美国人和琉球住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地的社会思潮等进行了详细阐述,系统梳理了从古代至二战后的琉球历史,为后续中国琉球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拓展方向。 2016年,中国台湾地区学者黄天出版《琉球冲绳交替考——钓鱼岛归属寻源之一》。该书论述了美国对琉球的占领政策和美日两国关于琉球归属问题的交涉过程,认为美日两国私相授受琉球“施政权”缺乏国际法依据。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刘丹出版《琉球地位:历史与国际法》。该书从国际法视角探讨了美国对琉球群岛的占领和统治,认为《旧金山对日和约》违背了战时盟国制定的处理日本问题的原则和约定。 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歌出版《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孙歌将琉球群岛在二战结束后的历史置于东亚视阈中进行论述,认为琉球人追求和平的心理是社会运动的驱动力。
中国学界关于琉球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涉及琉球归属问题、中国拥有钓鱼岛主权问题、冲绳美军基地重要性问题和《旧金山对日和约》非法性问题上论证充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学者牵头参与的“中国琉球学”研究的开荒拓土工作值得肯定。但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看,我国学界关于琉球问题的研究还存在进步空间。相关研究成果多涉及美国对琉球的占领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制定、日美关系中的琉球问题以及美国对琉球政策的演变等问题,且多将琉球史研究置于国际关系史和日本史的框架内,缺乏日本与琉球关系研究,亦缺乏美国占领政策对琉球族群认同影响的研究,缺乏将琉球族群作为主体进行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四、结语
当前琉球问题研究正经历从客体化表述向主体性建构的范式转型,其话语体系的演进既折射出全球后殖民理论的发展脉络,也凸显了亚太区域秩序重构中的话语权博弈。比较国际(美日)、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美国学者以宏观研究见长,琉球问题研究结合其驻军实际需求和美日同盟关系;日本学者突出微观研究,通过学术话语巩固其“西南诸岛”的战略价值;中国虽未参与到二战后美日两国间的互动关系中,但中国学者依据历史法理基础,对琉球问题始终保持高度关注。但是,由于各方存在琉球问题研究背后的话语体系和研究倾向,势必造成相关问题学术研究的难度提升。
以日本学术界的“大和学派”为例,为消除以琉球为主体的历史记忆,美化日本对琉球群岛的武力侵占行为,并为其行为提供合法性依据,该派系倾向于将琉球历史纳入日本乡土史范畴进行研究,将琉球的历史进程融入日本史的框架之中,从而遮蔽了琉球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与独立性。受此影响,长期以来,关于琉球问题的具体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日本学术界的误导。当前,在日本持续推动海洋联动的逻辑下,日本将“以海制华”“携美遏华”相结合,将琉球问题的学术研究政治化。
鉴于此,笔者认为构建基于客观事实的琉球学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亟待构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以整合离散的个案研究,突破民族国家史观的认知局限。关于琉球历史的整体分期,笔者主张以琉球族群为主体分为四个阶段:琉球王国时期(1429—1879年)、日本殖民时期(1879—1945年)、美国占领时期(1945—1972年);日本施政时期(1972年至今)。其中,“日本殖民时期”的提法出自又吉盛清《大日本帝国殖民统治下的琉球冲绳和台湾:东亚和平生存之路》一书。此外,由于美国于1972年仅将琉球群岛的“施政权”移交给日本,学界存在琉球群岛“地位未定”的论调,故笔者主张将1972年至今的琉球史称为“日本施政时期”。
在探讨琉球问题时,笔者主张应谨慎选择表述用语,追溯相关学术概念产生背后的政治功能,避免采用如“琉球两属”、“琉球处分”、“美国托管琉球”、“冲绳返还协定”等具有倾向性的日方话语体系。而应采用更注重法理基础,更为客观、中立的表述,如“琉球王国时期”“日本吞并琉球”“美军占领琉球”“美日移交琉球群岛施政权协定”及“琉球语”等。摒弃“中心和边缘”的叙事框架,构建去殖民化的“琉球学”话语体系。
此外,琉球问题研究中亦出现了大量“协和语”,即未将日文翻译成中文,直接使用日文汉字,譬如“冲绳复归”等词语的频繁错误使用。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关于“复归”一词的释义,“复归”指“回复到(某种状态)”,如“暴风雨过后湖面复归平静”。可见,“复归”相较于“回归”有一定区别。如若使用1972年冲绳“复归”日本,则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亦不符合学术用语的使用规范。笔者认为从翻译原文角度出发应使用“回归”一词;在描述该事件过程时,应使用“美日移交琉球群岛施政权”进行表述;由于琉球地位在国际法层面存在一定的争议性,“回归”一词在使用时应加双引号。
中日美学界在琉球研究中的话语差异,本质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与地缘利益的复杂交织和话语权博弈。因此,正本清源,重构琉球研究的话语体系,突破单一视角的局限,以多学科方法与全球史视野,对于统筹推进琉球问题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孙家珅,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白如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东北亚学刊》2025年第5期
来源: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