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脆皮五花肉后,又一“猪单品”开始逆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2:10 1

摘要:不到20平的小店,一天能卖两万块!一斤能卖到上百元,年轻人还排队买!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从家常菜到网红零食,猪油渣究竟完成了怎样一场华丽的‘商场逆袭’?

“你印象里的猪油渣,是不是还停留在外婆熬猪油后,撒点盐就直接吃的那份‘年代感’?

告诉你,它现在可不得了了!这个曾经的‘厨房边角料’,如今正以大牌明星的姿态,席卷全国各大商场!

不到20平的小店,一天能卖两万块!一斤能卖到上百元,年轻人还排队买!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从家常菜到网红零食,猪油渣究竟完成了怎样一场华丽的‘商场逆袭’?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嚼一嚼这块‘金黄酥脆’的生意经!”

01

一块猪油渣的‘逆袭’

猪油渣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猪的脂肪组织经过熬炼、提取猪油后剩下的金黄酥脆的残渣,堪称脂肪的华美蜕变。

制作工艺上,猪油渣的诞生充满匠心。选料必须专注脂肪含量高的部位,例如猪板油、肥膘肉这类出油率高的猪肉。

随后,将它们切成小块,入锅用文火缓慢熬炼。随着温度升高,猪油逐渐渗出,过程中需不停搅拌以防粘锅或烧焦。待大部分油脂被熬出后,余下的便是猪油渣。

因其是熬油后过滤所得的产物,猪油渣呈现出诱人的金黄焦黄色泽。

口感上,由于炼制过程中大部分脂肪已被去除,剩余组织变得紧实,造就了其独特的松脆质地,咬下去会发出悦耳的嘎吱声。

风味上,猪油渣则拥有浓郁的猪油和猪肉香气,这主要归功于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从而催生出这种令人难以抗拒的香气。

猪油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当时的先民已广泛使用动物油脂,其中猪油最为常见。

《礼记》中记载的“淳熬”,将炼出的油脂混合酱料浇在米饭上食用,其逻辑与今天的猪油渣拌饭一脉相承。

此时出现了“糖猪肥”的做法:将肥肉切片,用砂糖、酱料、石斛、花椒等腌制后晾干,再以小火煎透榨油。这一方法为后世“先腌后煎、追求酥香”的工艺奠定了基础。

及至元明到清初,猪油渣的制作技艺逐渐明确并成熟。

此时出现了“糖猪肥”的做法:将肥肉切片,用砂糖、酱料、石斛、花椒等腌制后晾干,再以小火煎透榨油。这一方法为后世“先腌后煎、追求酥香”的工艺奠定了基础。

进入明清及近代,猪油渣已成为百姓餐桌的常客。

清宫档案记载,光绪帝正月十五的膳单上赫然列着“油渣炒菠菜”,可见其已跻身主流饮食之列。

随着技艺传播,猪油渣在各地形成了风味流派与独特俗称:东北称“油滋啦”,贵州叫“脆哨”,福建呼“膀粕”。

猪油渣的吃法主要分为两大流派:

直接食用,核心魅力在于其极致的香酥脆。炸至金黄后,趁热撒上盐、五香粉或辣椒粉,便是一道完美的下酒小菜。

作为佐料,与其他食材碰撞出无数经典菜肴:猪油渣饺子、糖拌猪油渣、辣椒炒油渣、油渣炒青菜、油渣豆腐、油渣炒饭等。

过去,猪油渣大多以佐料或小吃的身份隐匿于市。

而如今,它正悄然转型,朝着连锁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从餐桌配角升级为消费主角,专门的猪油渣门店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在猪油渣的品牌化浪潮中,两类玩家表现抢眼。

一面是深耕多年的老字号,例如青岛的“郑庄脂渣”。其制作技艺早在2016年便入选青岛市非遗,2024年11月更晋升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郑庄脂渣坚持选用本地黑猪,严格把控特定部位的肥瘦比例,采用140℃低温慢炼技术,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降低油脂含量。

目前,其通过脂渣海鲜直营专卖店、直营炖锅店和加盟店等多业态布局,在烟台等地拥有8家连锁店。

另一面是异军突起的新兴品牌。如吉屋出猪 2022 年成立于青岛,以猪油渣为核心产品,秉持 “传统味道,创新经营” 的思路快速扩张。

截至 2025 年 10 月,门店已拓展至上海、杭州、苏州等地,总计达 63 家,其中 53 家为今年新开,势头迅猛。吉屋出猪河南首店的负责人曾表示,大卫城首店日销售额在 2 万左右。

还有岛姜家脂渣,品牌创立于 2005 年,工艺源自青岛传统脂渣技艺。军人出身的创始人秉承匠人精神改良传统制法,强调肉质的原汁原味和选料标准。

至 2025 年,门店覆盖山东、北京、江苏、湖北等地,全国门店约 80 家(直营约 50 家,加盟约 30 家),增长显著。

不止北方市场,南方城市也刮起了猪油渣热潮!

比如猪猪很忙・专做脂渣,不光扎根北方,还把店开到了成都、重庆、广州这些南方美食重镇。

在小红书上,品牌老板更是直接晒出战绩——10 平米的小档口,月营业额能冲到 30w+,小体量也能爆发出强营收力!

02

20平米小店日销2万

猪油渣如何在商场“逆袭”?

这类猪油渣专营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精准的门店选址和高度标准化的轻运营模式。

1、在门店策略上,各品牌主攻休闲零食领域,着力推广20平米左右的小型门店模式。

正如前文所述,猪油渣主要有两种食用方式:一种是作为配料与其他食材搭配烹饪,另一种是直接作为零食小吃,趁热撒上盐、五香粉或辣椒粉,便成为一道美味的下酒菜。

基于这一特性,许多品牌直接将产品定位为休闲零食,积极布局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

例如,"吉屋出猪"的门店就集中开设在北京荟聚食通天、鸿坤广场购物中心B1层、上海五角场万达、苏州大悦城LG1-D07、温岭银泰负一楼等大型购物中心或交通枢纽区域。

这些选址不仅人流量大、年轻客群集中,消费场景也丰富多元,与品牌定位高度契合。

这种消费场景特别适合档口式小店模式,因此猪油渣门店大多以外带为主,堂食区域较少,主要以20平米左右的档口店形式运营。

"猪猪很忙・专做脂渣"的门店面积普遍控制在10-20平方米,采用档口店模式,专注于外带和即食服务。

而岛姜家脂渣仅有少部分期间店面积在50-150平米之间外,其余绝大数门店都在20平米。

因此门店布局,主要划分为两个核心功能区:一是明厨亮灶区,现场展示脂渣制作的全过程;二是后场操作区,配备炸锅、冰箱、切肉机等专业设备。

这样高效的布局使得门店仅需2-3名员工就能完成从"切肉-炸制-称重"的全流程操作。

2、产品策略,采用按斤售卖的销售模式,产品线覆盖海鲜、猪肉等多个品类。

通过不同工艺和食材的巧妙组合,单一的脂渣品类就呈现出丰富的产品矩阵。

例如"吉屋出猪"的猪油渣产品就包含软脂、风干、瘦条、肉粒四种类型,每种类型还提供椒盐味、香辣椒盐混合味等多种口味选择。

"猪猪很忙"的产品线同样丰富,其肥渣系列就涵盖了酥脆化渣的脆脂渣、软糯肉香的软脂渣、纯瘦肉制作的瘦条和肉粒等多个品种。

为了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类,不少品牌还引入了鳕鱼片、鳗鱼片、鱿鱼干、炸鱼皮等海鲜类产品,甚至尝试推出牛肉脆片、水果肉饼、脂渣雪糕等跨界创新单品。

以青岛的"岛姜家"为例,除了主打产品外,还兼卖鱿鱼丝、鳕鱼、海鲜酱等配套产品,整体SKU控制在10款左右,所有产品均按斤售卖,其中黄金瘦瘦条售价69元/半斤,醇香肉粒粒售价44元/半斤。

3、工艺方面,从传统的"高温直炸"向"低温慢炼/脱脂"的技术路线转型。

不少新锐品牌引入了低温脱脂与低温慢炼(㸆制)技术,在保持产品酥脆口感的同时,有效降低含油量,提升产品稳定性和口感层次。

"岛姜家"就明确采用低温脱脂工艺;而"郑庄脂渣"则将传统炸制工艺优化为约140℃的低温油水混合精炼,并配合压榨技术,进一步降低脂肪残留。

与此同时,传统品牌也在进行工艺升级,如"李村脂渣"在保留手工切配传统的同时,采用电脑控温控时替代人工经验,有效减少糊化和过油风险。

为了确保产品品质,"郑庄脂渣"坚持"瘦八肥二"的切割标准,精选脂肪厚度约0.5厘米的下腹肌部位,且每头成年猪仅取用约1.5-2公斤的优质原料,从而保证条索均匀和成品酥脆。

4、品牌形象上,着力弱化传统猪油渣的廉价感。

以"吉屋出猪"为例,其门店装修采用更时尚的暖黄灯光,包装设计选用出片率高的橙色色调,并运用可爱的猪猪IP形象,在形成强烈品牌记忆点的同时,也激发了消费者的自发分享意愿。

而青岛的"岛姜家"则采用现代简约的装修风格,巧妙融入自然元素和海洋气息,营造出温馨舒适且富有艺术感的消费环境。

为了凸显产品质感,部分品牌坚持鲜肉现炸、现做现卖的运营理念,确保产品风味与食品安全。

一些品牌更是在手提袋等包装上打出"新鲜松板肉,现切现炸才新鲜"等宣传标语,进一步强化品牌的质量承诺。

03

网红之后,猪油渣能“长红”吗?

猪油渣这个品类被持续看好,更核心的原因在于其拥有丰富的品类变体。

相比其他休闲零食,猪油渣确实具备多重优势。

口感上,它香脆耐嚼,经过油炸工艺极大去除了水分,需要反复咀嚼,带来强烈的满足感。食用便捷,开袋即食,搭配方式也灵活多样,不仅能单独作为零食,还能融入其他餐点。

种类上,猪油渣也有软脂与脆脂之分,形态涵盖条状、片状等,而优质五花肉是制作上好猪油渣的关键基础。

此外,猪油渣作为油炸制品,还能延伸出海鲜类等其他油炸衍生品。其在储存和携带上也表现突出:油炸后含水量低,不易滋生细菌,保质期相对更长;油脂渗出后体积压缩、重量减轻,出门携带十分方便。

因此,不少人将猪油渣视为下一个“脆皮五花肉”,甚至认为其储存性更胜一筹。

不过,这个品类依旧面临几大现实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价格。与炸串、臭豆腐这类均价在20–30元的小吃相比,猪油渣的性价比并不突出。

目前市面常见的猪油渣,约250克售价45元,换算下来一斤接近百元;如果选用松板肉为原料,价格甚至可能飙升至一斤138元。对比现制现售的猪肉产品,这个定价堪称“天价”。

除了价格门槛,猪油渣在口感上也有短板。它极度依赖“趁热吃”,一旦冷却,油腻感便会凸显,这也限制了其消费场景,难以拓展到非即时享用的场景中。

在社交媒体上,它的口味也受到一些质疑。油腻的食用体验使其难以成为日常消费品,消费者的成瘾性弱,复购率也因此存疑。

网络上也涌现出不少“吐槽帖”。有网友直言:“满口油感,味道奇怪,简直像在喝油”;还有人评价:“油味太重,不够酥脆,咸度也不足,确实不好吃。”

总体来看,猪油渣要从网红走向长红,仍需跨越不少障碍。

小结:

猪油渣的“翻红”,本质上是一场围绕产品、场景、体验与情感连接的系统升级。它精准捕捉了“正餐小吃化,饮食零食化”的潮流,以全新形态满足了年轻人对怀旧风味与新鲜体验的双重渴望。

它的走红印证了一个道理:哪怕是最传统的食材,只要方法得当,也完全可以在现代商业环境中重焕生机。

不过,网红易做,长红难守。未来,猪油渣品类能否在复购率、场景拓展与健康属性上持续突破,将是决定其能否真正“长红”的关键。

来源:餐饮O2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