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混子”又来霍霍央视剧,咋咋呼呼、夸张至极,难怪观众不买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1 13:47 1

摘要:“1.2%的收视率,43%的完播率”,这组数字像一盆冰水,把《四喜》从央视黄金档的聚光灯里直接拽到地面。

“1.2%的收视率,43%的完播率”,这组数字像一盆冰水,把《四喜》从央视黄金档的聚光灯里直接拽到地面。

观众不是没给机会,是给了机会后,发现还是那口“老味道”,于是集体按了退出键。

最尴尬的是,退出的同时,顺手把许娣剪成了5亿播放量的鬼畜素材。

抖音里,她瞪眼、拍大腿、拔高嗓门的三连击被循环加速,弹幕飘过一句“我妈追剧都嫌吵”,点赞两万。

演技成了梗,角色成了表情包,这谁受得了。

导演沈严出来打圆场,说“表演风格差异是正常现象”。

翻译成人话:我们也没想到她这次这么“放飞”。

编剧蓝小汐补刀,说后面会让她“内心转变”。

可观众早被前几集的“高音炮”劝退,谁还等你慢热?

这年头,剧比对象还难哄,三集定生死。

蒋欣那边倒是稳,哭戏一条过,被剪成“教科书”对比视频。

同屏左边蒋欣红着眼眶不说话,右边许娣哇啦哇啦输出,播放量瞬间百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可伤害一旦形成,就很难洗白。

中年女演员的“安全区”成了“雷区”,谁踩谁炸。

传媒大学的老教授一句话扎心:市场留给中年女演员的缝隙本就窄,大家只好把最拿手的“套路”反复用,直到观众反胃。

不是不想突破,是怕一突破连这口饭都没了。

于是“套路化”像一件旧棉袄,穿着热,脱了冷,只能继续披。

更惨的是“话题先行”的锅。

为了上热搜,剧本提前把“催婚”“二胎”“职场年龄歧视”码成九宫格,结果话题有了,人物却纸片化。

观众要的是活人,不是会走路的议题。

当角色开口像公众号推文,谁还陪你看三十集?

刘天池说演员得“归零”。

道理都懂,可归零需要勇气,更需要机会。

许娣敢不敢在下部戏里收声、收表情、收那股“妈味”,得看她敢不敢赌。

观众不是讨厌她,是讨厌被当成“吵孩子”的自己。

毕竟,谁家还没个一开口就“我是为你好”的长辈?

眼下《四喜》还有二十集,央视没撤档,腾讯没下架,说明账还没算亏到肉疼。

但口碑这玩意儿,像信用,崩塌一次,补起来得十倍力气。

后续要是能把许娣的“高音”调成“低音炮”,把“吵架”换成“冷战”,或许还能捞回一点同情分。

否则,等不到大结局,它就被下一部“爆款”埋进算法坟场。

至于观众,其实要求不高:别把我当傻子,别把生活当段子,别把痛苦喊成口号。

能做到这三点,遥控器自然会留下。

做不到?

那就继续鬼畜区见,5亿播放后面,还有10亿等着。

来源:剧迷热议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