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的市中心,藏着一个不需要说中文的地方。当物业人员见到住户,下意识地鞠躬说日语;当社区公告只用日文书写;当超市可以直接用日元结账这里不是东京,是上海古北,一个住着超过五万日本人的“国中之国”。这绝不是什么文化交融的温情诗篇,而是一声必须被听见的警报。
在上海的市中心,藏着一个不需要说中文的地方。当物业人员见到住户,下意识地鞠躬说日语;当社区公告只用日文书写;当超市可以直接用日元结账这里不是东京,是上海古北,一个住着超过五万日本人的“国中之国”。这绝不是什么文化交融的温情诗篇,而是一声必须被听见的警报。
故事要从三十年前说起。
随着日资企业涌入,日本人来了。起初是零星的高管家属,如今,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惊人的5.2万,而且还在上涨。
他们不是游客。没人会每周五花四千块机票飞回国,周日再飞回来上班。
他们也不是来融入的。
在古北的一些小区,一个怪现象正在发生:因为租金被不断抬高,原来的中国住户陆续搬走,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日本家庭。
渐渐地,这里的生活逻辑完全变了。
医院里出现了日文标识,地铁站有了日语播报,一个日本人哪怕一句中文都不会,也能在这里从出生到养老,毫无障碍。
这听起来很包容,但细想一下,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你可以在这里的超市找到日本本土才有的纳豆,货架上摆满了专供的日式酱油。有些店,甚至干脆只卖日本商品,默认顾客就是日本人,连服务中国顾客都显得有些不情不愿。
一条街上,日料店扎堆,老板是日本人,菜单上一个汉字都找不到。
这种“井水不犯河水”的隔绝感,正在悄无声息地筑起一堵看不见的墙。
更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是文化上的那种微妙“主场感”。
去年樱花节,几千人聚集在公园,一半是穿着和服的日本人。这个画面传到网上,很多人赞叹“上海真包容”。
可我看到的时候,心里却咯噔一下。
我没法不联想到,当年南京街头的樱花,是侵略者为了炫耀武功种下的“纪念树”。
我不是说要禁止任何人穿和服,而是想提醒一种可能:当受害者的后代,穿着侵略者文化的传统服饰,在自己的土地上与对方一同欢庆时,那种历史的痛感,是不是正在被“包容”这个词,给轻轻地磨平了?
这背后,是一种警惕性的丧失。
而比这更危险的,是潜藏在经济合作之下的安全隐患。
上海有超过6600家日资企业,全国第一。它们一边享受着中国的政策优惠和市场红利,一边却把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那些所谓的“日本学校”,实行的是全封闭式管理,教材从不对外公开,学生毕业后,大多无缝衔接进入日企或返回日本。
谁能保证,这里面没有“定向培养”的眼睛和耳朵?
有人可能会说,别太敏感,要讲“中日友好”。
可我们不妨看看,这份“友好”是不是有点太单方面了。
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公然叫嚣“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铁了心跟在美国后面围堵我们。他们一边强行排放核污染水,一边又希望我们继续进口他们的水产品。
在日本,当中日关系紧张时,街头巷尾会出现仇视中国人的标语。
反观我们呢?
我们给了他们最大的宽容和便利,甚至在自己的核心城市,为他们开辟了一片几乎可以“治外法权”的舒适区。
我们得到了什么?
得到的是一种客气而疏远的冷漠,甚至是一种暗中的提防。
更让人寒心的是,我们中的一些人,似乎已经完全放下了戒备。高端日料店在上海越开越多,人均上千的餐厅,有人愿意排队三小时,就为了一口“正宗”。
但似乎很少有人会多问一句:这些食材,真的和那片被污染的海域没有关系吗?
这才是最需要被正视的问题,尽管它听起来很刺耳。
一旦局势有变,这五万多“扎根”于此的日本人,这六千多家深度融入城市肌理的日企,会扮演什么角色?
他们熟悉上海的交通网络,了解重点企业的位置,甚至通过日常交往,掌握着普通市民的信息。
到那时,日资企业会不会集体撤资,造成产业链的瞬间休克?那些封闭的日本学校,会不会成为庇护情报人员的据点?古北这样的聚居区,会不会成为一个拒绝配合管理的“独立王国”?
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我们甚至无法轻易分辨谁是朋友,谁是潜在的威胁。
他们和我们一样是黄皮肤、黑头发,平时是点头问好的邻居,关键时刻,谁能保证他们不会递出那把最隐蔽的刀?
历史的教训并不遥远。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累累白骨,那“30万”的数字,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烙印。
我们可以不主动记恨,但绝不能主动忘记。
对普通人可以友好,但对一个庞大的、自我封闭的、且其母国对我们并不友好的群体,放松警惕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
解决这个问题,不是粗暴地驱赶,而是必须立刻收紧管理的缰绳。审查背景,划定红线,社区不能搞“中文禁区”,学校不能搞“信息黑箱”。
我们欢迎真正友好的邻居,但绝不允许任何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搞特殊化,更不允许上海变成一个潜藏巨大风险的“战场”。
黄浦江的风依然在吹,但风中已经带上了一丝凉意。我们不能再用“包容”来麻痹自己了。
大家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觉得这是过度敏感,还是必要的警惕?
来源:温柔橙子VDOy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