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亡通知书到重生凭证:一个艾滋病感染者的8年自救之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7:24 1

摘要:那张确诊单薄如蝉翼,却像一块巨石砸碎了我20岁的人生。医生那句“你感染了HIV”说出口的瞬间,世界突然静音了——只有耳鸣声嗡嗡作响,像丧钟为曾经侥幸的自己而鸣。我甚至不敢哭,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我完了。

那张确诊单薄如蝉翼,却像一块巨石砸碎了我20岁的人生。医生那句“你感染了HIV”说出口的瞬间,世界突然静音了——只有耳鸣声嗡嗡作响,像丧钟为曾经侥幸的自己而鸣。我甚至不敢哭,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我完了。

1. 坠入深渊:当“死亡通知”突然降临

那是8年前的秋天,我还是个大学生。因为几次侥幸心理,因为对方说“我是健康的,不用戴套”,我赌输了。确诊后,我像疯了一样搜索所有关于艾滋病的资料,躲在奶茶店角落偷偷查手机,看完立刻删除记录。一天洗手30次,不敢碰公共物品,甚至计划着怎么“合理”死在家里不让父母起疑。那时候觉得,艾滋病三个字等于死刑,等于变成人人避之不及的怪物。

2. 一线曙光:科学撕掉“必死”标签

转机来自一条新闻:美国一名出生就携带HIV的男性安德鲁,通过药物治疗不仅活到成年,还结婚生下了3个健康孩子。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艾滋病可防可控”不是句空话——它和糖尿病一样,是能通过药物控制的慢性病。原来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水平时,甚至不会通过性行为传播。我扔掉了消毒湿巾,开始乖乖吃药,把药片装进钙片瓶子,每天跑步锻炼。活下去的希望,终于从裂缝里照了进来。

3. 隐秘抗争:在社会偏见中艰难前行

但社会的歧视比病毒更伤人。我曾试探着想向好友坦白,刚提到“艾滋病”三个字,对方就露出嫌恶的表情:“别提这种病,恶心。”到嘴边的话硬生生咽了回去。毕业时我不敢考研,选择去陌生城市工作,用“钙片”的谎言瞒过所有同事。就像志愿者渡也先森说的,很多感染者像刺猬,只能彼此取暖,却不敢让外人看见真实的自己。

4. 生命奇迹:用科学赢得做父亲的权利

最大的转折点是孩子的到来。通过医生指导的母婴阻断技术,我和妻子成功拥有了健康的宝宝。整个过程如履薄冰:孕前严格控病毒、孕期服药监测、分娩选择剖宫产、产后人工喂养……每一步都精准计算风险。当听到孩子第一声啼哭时,我瘫在手术室外痛哭——这个生命证明了一点:艾滋病感染者不仅能活着,还能好好活,能承担爱与被爱的责任。

5. 致所有人:消除歧视比治病更紧迫

我国现存艾滋病感染者超130万,每多一份误解,就多一重隐形围墙。有人因歧视失去工作,有人被家人驱逐,但更多人像我一样,只是想过普通日子。医学早已能控制病毒,但人心的偏见仍难消除。如果社会能明白:共餐、握手、拥抱不会传播病毒,如果招聘体检不再“一刀切”,或许会有更多感染者敢光明正大活在人群里。

写在最后

8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每天吃药,病毒载量常年“检测不到”。儿子健康活泼,妻子未被感染。回看确诊那天,我想对20岁的自己说:那张纸不是死刑判决,而是重生许可证——它逼着你学会敬畏生命,珍惜当下。如果你正经历类似绝望,请记住:艾滋病只是人生的一道坎,不是终点;如果你身边有感染者,一句“没事,我懂”比千万句同情更温暖。

来源:情感棱镜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