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5位功高盖主,却得以善终的功臣,他们如何躲过这一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7:35 1

摘要:——《史记·淮阴侯列传》里,韩信最后那几句话,像一句炸雷,把多少出生入死的汉子吓得够呛。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韩信最后那几句话,像一句炸雷,把多少出生入死的汉子吓得够呛。

这话一出来,多少跟着打江山的,心里就咯噔一下,自己这功劳,到底还能保住小命几时?

这脑袋上的乌纱帽,跟脑袋能不能连一块儿,这事儿,真是让人琢磨不透。

皇帝的心思,跟女人的心思一样,难猜。

尤其是那些打下江山、手握重权的大臣,你太能干了,皇帝反倒睡不着觉。

你说你立了这么大的功,皇帝心里不定怎么想呢?

是觉得你忠心耿耿,还是觉得你随时都能取而代之?

这风险,可比战场上的刀枪剑戟,那可是要命的。

在这权力场上,那些立了大功的人,到底怎么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不至于像垫脚石一样,被一脚踢开?

细数古往今来,真能善终的功臣,那可是凤毛麟角。

但被猜忌、被逼反、被冤死的,那数量可就多了去了,跟天上的星星似的,数都数不过来。

可历史长河里,总有那么几个,硬是在风口浪尖上,站稳了脚跟,安安稳稳地过完了一辈子。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是天生脑袋瓜子聪明,还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保命秘诀”?

王翦:这老哥,就爱钱,就爱地!

在韩信还在沙场上拼命的时候,秦国的大将军王翦,早就把这功臣的生存之道,摸了个门儿清。

要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王翦,那可是数得上的大功臣。

他那一杆子秦国大兵,打得那是所向披靡。

可这位大将军,心里有自己的一套“小心思”。

王翦心里清楚,皇帝最怕啥?

就是那些手里捏着兵权,功劳大得跟天一样的臣子。

他眼瞅着白起,那可是打仗打出来的战神,最后落了个啥下场?

被皇帝赐死!

白起的这事儿,就跟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天到晚悬在王翦头上,时刻提醒他,战场上再威风,也保不住你晚年能安稳。

所以啊,王翦这人,在秦始皇面前,就故意把自己弄成一个“爱钱如命”的形象。

打仗之前,他开口就要一大堆金银财宝;打下赵国之后,他还跟秦始皇要,说要把赵国的地都赏给他。

你别看他要得这么凶,这其实是一种“装傻充愣”。

他就是想让秦始皇觉得,我王翦啊,就图点钱,图点享受,对权力、对那个位置,一点心思都没有。

这样一来,皇帝心里那块石头,也就落了地。

更绝的是,王翦到了晚年,自己很少亲自出征了,把打仗这事儿,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王贲。

这说明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没啥精力了,更重要的是,他把功劳给“稀释”了。

他明白,要是所有的功劳都堆在一个人的身上,那不是找死吗?

不过,就算他这么小心翼翼,也没能完全“功成身退”。

秦始皇虽然不担心他造反,但也总觉得他离得太远,不放心。

最后,王翦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咸阳,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过日子。

这可能不是他最想要的结局,但好歹,他用自己的办法,保全了全家人的安全。

张良和萧何:一个跑了,一个“演戏”

汉朝刚建好那会儿,刘邦的江山,可离不开韩信的兵法、张良的计谋,还有萧何的后勤。

可皇帝坐稳了之后,这些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反倒成了皇帝心头的一根刺。

韩信那事儿,谁不知道?

他心里不服气,心里有气,反而更让刘邦起了疑心。

可跟韩信一样,都是那个时候出来的,张良和萧何,他们俩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都算是“善终”了。

张良,这位懂“道家”道理的老哥,在论功行赏的时候,眼光可不是一般的毒辣。

刘邦问他想要啥地盘,他可没要什么“万户侯”的荣耀,他就要了个“留县”。

这个小县城,那是他们当年一块儿起家的地方,更是他和刘邦当年情谊的见证。

最关键的,就在韩信被杀没多久,张良就赶紧“激流勇退”,跑山里隐居去了,从此不再管朝里的事。

他这一下,一是看透了局势,二是给自己买了张“保险”。

没了权柄,他就不是皇帝眼里的潜在威胁了。

萧何呢,走的又是另一条路。

他当了汉朝的丞相,管着天下的大事儿,哪能像张良那样说走就走?

所以,他只能另辟蹊径,走了一条近乎“自毁形象”的路。

别人夸他办啥事儿都完美,他就会故意弄点小错;有人说他跟韩信串通好了,他立马就跟吕后联手,把韩信给弄死了;就算老百姓都喜欢他,他也故意做些让人看不顺眼的事,让自己名声受损。

他就是这么小心翼翼,时刻演着一个“不完美”的角色,才能在刘邦的猜疑里,勉强活下来。

他用了一辈子的提心吊胆,才换来了最后的平安,但这平安,说实话,也挺沉重的。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这皇位,说是“正不正,说歪不歪”,这让他对待功臣的时候,那叫一个谨慎。

就算是在“玄武门之变”之后,这太平盛世,也总有那么几个人,让皇帝头疼。

徐世勣,这个人,跟单雄信那可是老朋友。

后来虽然归顺了李唐,也立了不少大功,可李世民总觉得这人,不太让人放心。

在他看来,徐世勣这人骨子里,好像藏着点不安分。

为了“驯服”这猛将,李世民用了个狠招:

第一招,让他改姓李,把人家归到皇室的“自家人”里。

这算是政治上的“收编”,意思就是,你现在是咱家的人了,得老老实实听话。

第二招,把名字里的“世”字给去了,就叫李勣。

这改名,可不简单,这意思就是,“世事”都在皇帝手里,你小子,还得听皇帝的。

可就算是改了姓,改了名,李世民还是不放心。

他把李勣派到边关去,这无异于一种“流放”,让他离权力中心越远越好。

虽然李勣啥也没说,可李世民临死前,还不忘跟儿子李治交代,要“盯紧”李勣,要是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除了他。

但李勣最后能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真不是因为李世民心慈手软。

最关键的是,他自己表现出来的“忠诚”和“勤恳”。

不管是在前线杀敌,还是在后面治理国家,他都尽心尽力,从来没二心。

到了李治年纪大了,他老人家还愿意披挂上阵。

他这份无私奉献,让李治找不到任何理由去怀疑他,更别说加害他了。

郭子仪:我主动“净身出户”,你能咋滴?

到了唐玄宗快不当皇帝那会儿,安史之乱爆发,差点把大唐给折腾没了。

就在这生死关头,大将郭子仪站了出来,力挽狂澜,成了平定叛乱的关键人物。

仗打完了,这郭子仪,那绝对是大唐的“再造者”,功劳比李世民手下的大部分人加起来都大。

按理说,他手里捏着这么些兵权,那绝对是皇帝最大的威胁。

可唐玄宗,愣是没敢轻易动他。

为啥?

不是皇帝心软,而是当时的大环境,再加上郭子仪自己的做法,让他“没法下手”。

更重要的,郭子仪可是把“功成身退”这四个字,刻在了脑子里。

每次打完胜仗,他都主动把兵权交出去,把自己搞成一个“净身出户”的样子。

他不是不知道手握重兵的好处,但他更明白,只有主动放弃权力,皇帝才能放心。

这算是一种对皇帝猜忌的“精准下注”,赌的就是皇帝能讲道理。

可要是遇上个昏君,他这套也未必好使。

说到底,功臣能不能保住小命,固然跟他自己怎么做有关系,但最终能决定这事儿的,还得是皇帝。

那些开明的君主,比如汉武帝那个时候,虽然也猜忌臣子,但对那些真心跟着他干、功劳大得不得了的好臣子,多少也能宽容点。

可要是遇上个昏君,那臣子就算鞠躬尽瘁,在他眼里,也都是对他皇权的威胁。

明朝刚建立那会儿,朱元璋手下的那些臣子,不管多忠心,最后都没能逃过被猜忌、被杀的命运,就连刘伯温这个算无遗策的,也一样。

所以说,功臣们除了自己聪明、能隐忍,还得祈祷自己能赶上一个开明、讲道理的君主。

他们的命,可不光是自己说了算,还得看皇帝的心胸,还得看历史的大势。

韩信的悲剧,王翦的谨慎,张良的赶紧跑路,萧何的“自毁”,李勣的改名,郭子仪的主动交权,这些都是在生死关头,留下的深深印记。

这些事儿,都提醒着后边的人:在这权力的舞台上,怎么活下去,比怎么打仗,那可是门更深的学问。

来源:古音风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