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上海火车站的样子,还有人记得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7:35 1

摘要:提起80年代的上海火车站,对很多过来人来说,就像一张泛黄却温暖的老照片,藏着无数关于离别与重逢、奔波与希望的故事。那个年代没有高铁飞驰,没有智能刷脸,却有着最鲜活的人间烟火气——拥挤的候车室、冒着蒸汽的绿皮火车、叫卖声不断的站台,还有攥在手里皱巴巴的车票,都是

提起80年代的上海火车站,对很多过来人来说,就像一张泛黄却温暖的老照片,藏着无数关于离别与重逢、奔波与希望的故事。那个年代没有高铁飞驰,没有智能刷脸,却有着最鲜活的人间烟火气——拥挤的候车室、冒着蒸汽的绿皮火车、叫卖声不断的站台,还有攥在手里皱巴巴的车票,都是刻在一代人记忆里的深刻印记。

80年代的上海火车站,其实分了前后两个阶段:80年代初的“老北站”和1987年后的“新客站”,两者的模样和体验,都是老上海人抹不去的回忆。

先说说80年代前半段的老北站。它坐落于天目东路,如今已经变成了上海铁路博物馆,当年却是上海最繁忙的交通枢纽。老北站的站房算不上气派,甚至有些简陋,墙体是朴素的砖瓦结构,没有如今的玻璃幕墙和霓虹灯光,只有“上海站”三个醒目大字挂在楼顶,老远就能看见。站内的候车室分南区和北区,最大的候车室也不足400平方米,可每天要容纳5万多名旅客,高峰期平均每2平方米就挤着5个人,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闷热又嘈杂。

那时候的候车条件远不如现在,没有空调,夏天全靠头顶的吊扇呼呼转动,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大家手里摇着蒲扇,汗流浃背地排队等候;冬天则寒风刺骨,窗户缝里漏进来的冷风让人格外难熬。尤其是春运的时候,候车室根本装不下这么多人,车站只能把广场开辟成临时候车区,搭起简易的棚子,拖儿带女的旅客们裹着厚厚的棉衣,在寒风中守着行李,盼着能早点检票进站。

那时候坐火车,行李是“重头戏”。铁路对行李重量没有太多限制,大家出门总爱把能带上的都带上——装满衣物的大木箱、捆得结结实实的蛇皮袋、还有塞得鼓鼓囊囊的帆布包,有些行李甚至比人还重,得两个人合力才能抬动。候车室里、过道上,到处都堆着各式各样的行李,成了当时最独特的风景。

1987年12月28日,上海新客站正式建成运营,彻底改变了老北站的拥挤状况,也成了80年代上海的一大新地标。这座被市民亲切称为“新客站”的火车站,在当时堪称“现代化典范”,首次采用了“高架候车、南北开口”的布局,2万平方米的主楼宽敞明亮,还被大家叫做“水晶宫”。站内有18部自动扶梯,16间候车室全部装上了空调,再也不用忍受酷暑寒冬,还有彩色电视大屏幕、电子磁翻牌显示屏、自动检票机这些新鲜设备,让不少人觉得新奇又方便。

新客站的站房设计规整,南北广场开阔,当时的上海市长江泽民同志为它题词“坚持一流标准,管好上海新站”,足以见得它的重要性。更贴心的是,车站还推出了中英双语广播,背景音乐是《紫罗兰》,温柔的声音在候车室里回荡,指引着旅客乘车。那时候,新客站不仅是交通枢纽,还成了景点,不少人专门来这里参观,甚至有16个国家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夫人们组团来观摩,连纪念站台票和参观券都成了抢手的收藏品。

不管是老北站还是新客站,80年代的上海火车站,都有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烟火气”。那时候买站台票很普遍,一张小小的站台票,就能让亲友陪着送到车厢门口,火车开动时,车窗边挥手告别的身影、站台上依依不舍的目光,成了无数人关于离别的记忆。遇到火车超员、过道被行李堵死的时候,车窗就成了“第二通道”,有人从车窗爬进去找座位,也有人把行李从车窗递进去,站台上的工作人员则忙着维持秩序,喊着“慢点慢点,注意安全”。

站台上的叫卖声也是刻在记忆里的声音。“香烟、瓜子、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茶叶蛋——”小贩们背着竹篮或者推着小车,在人群中穿梭叫卖,声音洪亮又有节奏。那时候没有外卖,火车上的餐食选择不多,很多人会在站台上买上一包瓜子、几桶方便面,或者揣上几个茶叶蛋,一路吃着打发时间。有时候遇到沿线的小站,还能从车窗里买到当地的土特产,新鲜又实惠。

那时候的车票是纸质的,上面印着出发站、到达站、车次和座位号,字迹有些模糊,却承载着人们的出行梦想。按照规定,超过一米三的小孩要购买成人票,每个大人能免费带一名身高不足一米的小孩,不少家庭带着孩子出门,车票攥在家长手里,生怕弄丢。车站的售票窗口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大家耐心地等着买票,偶尔会跟前面的人聊上几句,打听目的地的情况,陌生人间也透着几分亲切。

80年代的上海火车站,还是连接城乡、沟通南北的重要纽带。那时候,很多人从外地来上海打工、求学,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对未来的憧憬,从这里踏上征程;也有不少上海人坐着火车去往全国各地,开展经贸往来、探亲访友。绿皮火车虽然速度不快,从上海到成都、西宁这样的远方要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但车厢里总是充满了故事,陌生人分享着食物和见闻,聊着各自的生活,漫长的旅途也变得不再枯燥。

如今,几十年过去,上海火车站早已更新换代,高铁飞驰、智能出行,候车室里有了免费充电站、便民餐桌,卫生间干净整洁,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但那些关于80年代的记忆,却依然温暖。那冒着蒸汽的火车头、拥挤却热闹的候车室、站台上依依不舍的告别、攥在手里的旧车票,还有那些夹杂着叫卖声、叮嘱声的岁月片段,都成了一代人最珍贵的回忆。

80年代上海火车站的样子,或许已经渐渐模糊,但它承载的情感和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它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人流的涌动,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如果你也曾经历过那个年代,是否还会想起在上海火车站候车的日子?是否还能记起那些在站台上挥手的瞬间?那些简单却真实的时光,早已成为岁月里最温暖的注脚,值得我们一直怀念。

来源:圣骑HjFe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