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人喜欢磕头下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7:34 1

摘要:见皇帝磕头下跪是从元朝开始的,然后心理变态的屌丝朱元璋把它发扬光大了,最后在恶心的满清手里达到顶峰。这种强制性的、象征绝对服从的身体屈从,它对一个民族的精神伤害就像是慢性毒药!

见皇帝磕头下跪是从元朝开始的,然后心理变态的屌丝朱元璋把它发扬光大了,最后在恶心的满清手里达到顶峰。这种强制性的、象征绝对服从的身体屈从,它对一个民族的精神伤害就像是慢性毒药!

在元朝之前的大宋王朝,大臣见皇帝,大臣跟皇帝议事,特别是高级官员,人家都是真的能坐着说话的!这叫“坐而论道”。

比如那个特有名的包青天,包拯,那脾气上来了,跟皇帝争论,唾沫星子都能喷皇帝一脸!宋仁宗呢?也只能拿袖子擦擦,还得听着。为啥?因为赵匡胤自己在开国之时就立过规矩,大概意思就是:不能杀读书人和提意见的人!这是写进“家规”里的。

那时候的读书人、当官的,讲究个“士大夫气节”。啥意思?就是我凭本事、凭学问、凭道理吃饭,给你皇帝打工,但我人格上跟你皇帝是相对平等的。我给你干活,也敢给你提意见,甚至批评你。皇帝呢?他也知道,治理国家得靠这帮有文化的人,不能太不给面子,得互相尊重。

这种氛围下,动不动就下跪磕头?多跌份儿啊!不符合他们读书人的“人设”。所以宋朝那会儿,君臣之间,更多的是作揖,就是抱拳弯腰行礼,表达敬意就完了。

但是做人的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蒙古铁骑横扫中原,建立了元朝。这下可好,规矩彻底变了。因为蒙古人自己那套社会结构,说白了就是农奴制社会,主奴关系特别分明。

草原上,大汗就是天,底下的人,那地位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他们把人也分成了四等:蒙古人是老大,西域来的色目人是老二,原来北方的汉人是老三,最后才是原来南宋地盘上的“南人”,地位最低。

他们把这套等级森严的规矩,也带到了管理国家的礼仪里。在元朝的法律条文《元典章》里,就白纸黑字地规定了:见皇帝,必须跪拜!宋朝那种坐着聊天的悠闲劲儿?想都别想!南宋灭亡后,那些投降的官员去见忽必烈,都得按照草原的规矩,行“五体投地”的大礼,整个人趴地上磕头。想想都憋屈!那还是个人吗?文化人的尊严全被糟蹋没了。

当然也有硬骨头,比如文天祥。他被抓了去见忽必烈,人家就不跪!就作个揖,站得笔直。为啥?人家骨子里还认宋朝那套“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呢。但文天祥这种是少数中的少数,他的宁死不跪,恰恰反衬出元朝这套“跪拜礼”对当时人,尤其是原来宋朝那些讲究气节的读书人来说,是多么大的屈辱和冲击。

这规矩,说白了就是征服者为了彰显自己高人一等,用身体上的卑微来时刻提醒被征服者:你低人一等!是硬生生从草原部落的规矩里,移植过来的“陋规”。

天杀的元朝只活了九十多年,元朝被以朱元璋为首的汉人政权推翻了,按说该拨乱反正了吧?该恢复宋朝那种相对体面点的君臣关系了吧?嘿,你想多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位出身贫苦、当过和尚要过饭的皇帝,他干了啥?他不仅没废除元朝这套跪拜礼,反而把它继承下来,还变本加厉地玩得更溜了!

为啥?这里得琢磨琢磨朱元璋的心理。他从小穷怕了,当上皇帝后,那种对权力可能失去的恐惧感特别强烈。他觉得,下面那些大臣,特别是原来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还有那些满腹经纶的读书人,都不可靠,都可能在算计他的江山。怎么才能镇住他们?怎么才能让他们打心眼里怕自己?

老朱一拍大腿:下跪!使劲跪!跪出花样来!于是,明朝的官方礼仪手册《大明会典》里,把朝会、见皇帝的规矩定得极其复杂繁琐,核心是什么?就是跪拜!而且是贯穿始终,动不动就“跪!”“叩首!”“兴!”“再跪!”,一套流程下来,大臣的膝盖估计都得跪麻了。

这还不够,还得配合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这阵仗,不是为了表达敬意,纯粹是为了制造一种权力崇拜的氛围,让大臣们在身体力行中,时时刻刻感受到皇帝的绝对权威,碾碎他们任何可能有的小心思。

朱元璋的疑心病重到什么地步呢?搞“文字狱”!写文章用错字都可能掉脑袋!比如“光”字、“生”字等等,都成了禁忌。大臣们早上出门上朝,都得跟家人交代后事,感觉像上刑场!更狠的是“廷杖”——直接在朝堂上,当着一众大臣的面,把犯事官员的裤子扒了打屁股!轻则皮开肉绽,重则直接打死。

这种公开的羞辱和肉体摧残,再加上那没完没了的跪拜,目的只有一个:让大臣从身体到灵魂都彻底恐惧、彻底臣服! 跪拜,在朱元璋这里,不再是简单的礼仪,而是他用来制造恐怖、维护权力的核心工具。

明朝完蛋后,这套下跪磕头制度,清朝全盘接收了,还觉得不够劲儿,野蛮的满清又给升级了!

因为清朝是满人入关建立的,是外来政权,他们为了统治庞大的汉人,把“跪拜礼”和儒家的“忠孝”思想深度绑定。拼命强调“君为臣纲”——皇帝就是臣子的天,是绝对的主子。大臣给皇帝上书,汉臣也得自称“奴才”。从称呼上,就先把你的身份摁得死死的。

最讽刺的是啥?那些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金榜题名,考中进士,殿试发榜的时候,一大帮新科进士,未来的国家栋梁,得集体在皇宫里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这场景,想想就心酸。

知识精英的尊严,在皇权面前,被这套仪式集体矮化到了尘埃里。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就痛心疾首地说:“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为啥?因为他看到,曾经讲究气节风骨的读书人,在这套强大的规训下,骨头越来越软,越来越习惯卑躬屈膝了。

到了晚清,世界都变了。外交官郭嵩焘出使英国,看到人家英国女王和大臣,见面也就握个手,或者微微鞠躬,议事时大臣还能坐着说话。老郭在日记里写,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啊,觉得咱们这套跪拜礼,简直太压抑人性,太屈辱了。

后来李鸿章作为大清全权大臣去欧美访问,见外国元首像德国皇帝、美国总统,当然不可能下跪啊,就是按国际礼仪来。结果消息传回国内,好家伙,炸锅了!一堆守旧派大臣跳出来骂,说李鸿章“失礼辱国”,“丢了大清的脸”!你说可笑不可笑?

这恰恰说明,这套“见了皇帝必须跪”的思想,经过元明清三朝几百年的“熏陶”,已经深深刻进很多国人的骨子里了,成了他们理解“尊卑”“礼仪”的本能反应,连面对外国人都转不过弯来。

表面上看,跪拜就是个身体动作,是个礼仪。但你想过没有,这种强制性的、象征绝对服从的身体屈从,它对一个民族的精神,伤害有多大?那真是慢性毒药啊!

首先,把人的独立人格给跪没了: 你想啊,一个人,动不动就得双膝跪地,趴在地上喊万岁,时间长了,他心理上会怎样?自然而然地就会把自己看低,把上面那位看得很高很高。久而久之,那种“站着说话”的底气,“独立思考”的勇气,就不知不觉地萎缩了。

大家想的不是怎么把事情做好,而是怎么让上面高兴,怎么揣摩“圣意”。就像鲁迅先生后来批判的,很多人就活在“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循环里。明末思想家黄宗羲骂皇帝是“天下之大害”,就是看透了这种制度下,皇帝把所有人都变成了他的奴隶,连思想都给你禁锢了。

其次是把批判精神给跪哑了:皇帝永远是对的,你只能跪着听,不能站着问。这种氛围下,谁还敢提不同意见?谁还敢反思政策对不对?任何一点质疑,在心理上首先就矮了半截,感觉“大不敬”。

清朝为啥文字狱那么厉害?动不动就“大逆不道”?就是利用这套跪拜塑造的绝对权威,把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思想苗头,直接掐死在摇篮里。整个社会,噤若寒蝉。

最后是把创新活力给跪死了: 一个习惯了唯命是从、强调绝对服从、容不得质疑的社会,它能有啥创新活力?科学要发展,技术要进步,思想要活跃,靠的是啥?靠的就是怀疑精神,靠的就是敢挑战权威,敢想别人不敢想!

可你想想,天天跪着的人,膝盖都软了,脑子还能硬气起来去搞创新?明清两代,为啥咱们在科技、思想方面越来越落后西方?跟这种深入骨髓的服从文化、跪拜文化,绝对脱不了干系!这种靠跪拜维持的表面“稳定”,代价就是整个社会的僵化和落后。

一百年多前,帝制被推翻了,皇帝没了。官方要求的下跪磕头这套,作为制度,总算废除了。这是巨大的进步。但是,咱千万别以为这事儿就彻底翻篇儿了!膝盖是容易站直,可心里头几百年跪习惯了的“那根筋”,想彻底抻直溜了,可没那么容易!

那“跪拜”的幽灵,它没消失,它只是换了个马甲,还在我们社会里飘着呢:

它可能变成了对金钱、地位、名人的盲目崇拜。看见大老板、大明星,有些人那个谄媚劲儿,骨子里不还是那种“矮人一头”的心态吗?

它可能表现为面对强权、不公时,那种习惯性的沉默、忍让和顺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胳膊拧不过大腿”,这种思维定式,是不是还有点“跪着”的影子?它甚至可能内化成一种自我贬低。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总觉得自己不配,遇到机会不敢上,这不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跪着”吗?

所以啊,回看这段“跪拜史”,从宋朝的相对从容,到元朝开始的膝盖着地,再到明清的变本加厉。这膝盖弯下去的幅度,简直成了咱们民族精神自由度的一个反向晴雨表。

元朝,它硬塞给我们一种用身体屈辱来维护等级的文化基因突变。朱元璋,这位出身底层的皇帝,非但没有纠正,反而因为自己内心的恐惧,把这套枷锁焊得更死。明清两代接力,让匍匐的姿态几乎成了民族潜意识里的本能反应。

有时候在想,真正的解放是什么?不仅仅是告别紫禁城里的三跪九叩。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头,都要时时警醒,把元明清这三朝强行摁进我们骨子里的那点“跪性”,彻底给它清除干净!让我们从灵魂深处相信:人格生而平等,敬畏真理和生命的尊严,远比敬畏任何虚幻的权威重要得多。

膝盖,只为值得的人和事比如父母长辈、天地良心而弯,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回望这段沉重历史,最该记住的教训。咱可不能让老祖宗那几百年的憋屈,白受了!

来源:音乐途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