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树影迷宫》热播,让北京长辛店的老街突然出现在了大众视线里。这倒也不是奇怪的事。一个悬疑剧把镜头对准一条普通的老街,还能引起如此轰动,说明了什么?说明人们对历史记忆的渴望还在,然而也暴露出我们的保护和利用历史的方式还不成熟。
最近《树影迷宫》热播,让北京长辛店的老街突然出现在了大众视线里。这倒也不是奇怪的事。一个悬疑剧把镜头对准一条普通的老街,还能引起如此轰动,说明了什么?说明人们对历史记忆的渴望还在,然而也暴露出我们的保护和利用历史的方式还不成熟。
先说这部剧。大部分场景都在长辛店拍的,70%的镜头都在这条老街拍。怀旧元素让人一看就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感觉,白炽灯、深红色的院墙、斑驳的门框、老槐树,这些都不是现代的符号,但它们又为探寻历史带来了便利。而这个引发的打卡热,似乎告诉我们,老街的潜在价值远远没被挖掘完。可是问题在于,很多场景只是一时风头,缺乏深度的开发和保护。刚开始的火热是因为剧火,但真正留住游客的,还得看后续的城市更新。
北京长辛店这条老街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历史悠久,又有千年的文化底蕴。它曾经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明清时期更是进京的必经之路。曾经的工人运动和红色文化,也让这里多了点厚重感。可惜的是,随着城市发展的推进,很多老建筑被拆除或改造。现在的长辛店像个走在边缘的古老遗迹。街道狭窄、建筑风格还保留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样子,但大部分人都只记得“繁华已逝”。城市更新的方案在保护历史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这本没有错,也符合时代需要,但问题在于,更新的方式是否能真正让历史变得有活力。
不少商家借着热度加入,试图用“影视”的标签吸引游客,但这实际上变成一种短视的商业操作。以老街为背景的电影和电视剧,总想从中获得流量,却忽略了这片土地本身的价值。很多时候,看看这些店铺的名字会发现,根本没有考虑到文化传承,只是简单复制“旧时光”的名义,结果只能迷失在“照搬”老街的表面繁华中。几年前,某些景点为了吸引眼球,把老建筑改装得过于现代化,反而四不像。把旧街旧景“包装”成景点,可能会吸引一时的关注,但真心建设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还需要耐心和智慧。
城市更新不能只盯着短期的“美观”和“流量”。“修旧如故”的原则听起来很美,但实际上难度巨大。保持街区原汁原味,既要保存历史的痕迹,又要让这里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如果只追求景观的“复古”,忽略了居民和商家的实际需求,最后只会成为旅游景点的“假古董”。更新不能变成“拆旧建新”的简单公式,盲目追求现代化,会丧失这条老街的根。最好的方向或许是融合,既要保留一些老旧的“肌理”,又要注入新鲜的动力。比如,把旧商店变成文化展示点,把传统胡同变成特色街区,而不是只做一些标志性的拍照背景。
对长辛店未来的期待,是希望它变得有温度。不能只靠电影吸引眼球,要真正让这里的人、文化、生活都能焕发新生。否则,这转瞬即逝的“网红”热度,最终可能只是一场泡沫。而且,我觉得城市有责任把历史文化转化成居民和游客都能感受到的生活质感。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只靠“电影+打卡”,还得考虑到普通居民的生活需求,让他们在保护中获得便利与尊重。只有这样,老街才能真正活起来,不会成为空洞的“文化符号”。
有人会说,影视文化带来了发展机遇,这是确实的。但发展不能只靠热点,短暂的热度过后,没有实质性的转变,最终还是空。保护历史,要考虑到文化的连续性,不是简单地“搞新”,也不是止步于“保留”。要让老街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场所,让它的每一块砖都讲述着故事。这才是真正让人觉得有价值的。
这次热播让公众再次关注长辛店,给了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文化的契机。城市的更新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要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要尊重老街的文化底蕴,不能让它变成一座“复古博物馆”,而是让它在新时代里继续活着,成为京城中值得尊敬的老故事。否则,这只是一次短暂的高潮,未来依然缺乏根本的改善。历史不是用来堆在角落的纪念品,而是让人通过它感受到城市的魂。
总之,《树影迷宫》的火爆证明了老街的潜力,但也要看到这个潜力的潜在风险。保护历史,不能靠嘴上说说,要用心去做。城市的记忆不能只靠电影和打卡来存活。我们需要冷静思考,问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让这些老街变成什么样子?是踩点留影的景点,还是有故事、有温度的生活空间?答案很简单,也很难。只有找到平衡点,老街才能真正转身向未来。否则,我们只是用短暂的激情,掩盖了深层的不足。需要反思,也需要行动。让文化成为生命力,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来源:小茜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