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6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其个人微博连续发布多条消息,重申小米汽车的安全设计理念,直接回应近期网络上对其过去言论的断章取义和质疑。
雷军一次关于“好看”的言论被断章取义,却在一年后发酵成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质疑。
11月16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其个人微博连续发布多条消息,重申小米汽车的安全设计理念,直接回应近期网络上对其过去言论的断章取义和质疑。
雷军特别提到他在去年4月一次采访中的表述——“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并反问这与“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是否矛盾。
他同时附上了2023年和2024年发布的四则微博截图,强调这些都是在小米SU7发布前就已经明确的安全理念和研发标准。
在11月16日的微博中,雷军明显带着情绪接连发问,试图澄清被曲解的言论。
他特别引用去年4月采访中的两处表述:一是关于“好看是第一位的”产品定义,二是“轮毂最难设计”的设计讨论。
雷军质疑这些言论与安全理念的对立从何而来。
“可惜很多人断章取义啊,说小米汽车好看比安全重要”,有网友如此评论。雷军则直接回应:“网上有不少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
这些回应被视为雷军对近期质疑声音的直接反击。事实上,这已不是雷军首次强调安全的重要性。
在2024年1月3日的微博中,他曾明确表示:“小米汽车,安全高于一切。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电池安全、隐私安全,四重保障,全面守护。”
根据雷军此前多次公开表态,小米汽车确实将安全放在了首位。
小米SU7按照最严苛的三大安全标准设计:以2024版C-NCAP五星、2023版Euro NCAP五星及C-IASI 3G+为设计底线,覆盖了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电池安全与隐私安全四重保护。
在车身结构上,SU7采用了MI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达90.1%,最高强度达2000MPa,整车扭转刚度高达51,000N·m/deg。
电池安全方面,小米自研并自建电池包工厂,采用14层硬核物理防护、17层高压绝缘、双大面主动冷却(7.8㎡水冷面积)及165片气凝胶隔热材料。
小米还行业首创电芯倒置技术,确保热失控时喷射方向远离乘员舱,实现“无明火、无热蔓延”。
雷军此次强势回应并非无的放矢。近期,多起小米汽车事故将雷军和旗下产品推至舆论风口浪尖。
2025年10月13日,据“成都公安”通报,天府大道南段发生一起道路交通事故,31岁当事人邓某某驾车与李某驾驶小型轿车发生碰撞,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
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而涉事车辆为小米SU7 Ultra。
更早的4月1日,小米通报称,2025年3月29日晚,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一起涉及小米SU7标准版的严重交通事故。
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操控车辆转向后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公里。
这些安全事故可能影响了资本市场对小米的信心。据Wind数据显示,自2025年10月以来,小米股价呈下滑趋势。
截至11月14日收盘,小米集团股价报42.36港元,自9月初以来已经下跌22%。
在2025年10月16日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雷军曾呼吁全行业团结一致,共建共享智能网联汽车的新生态。
他特别强调,全行业要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安全为基础,质量为根本,创新为方向,携手围绕重要的底层技术和重要的研发领域。
雷军还呼吁业界“共同抵制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一起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
这一呼吁在当时看来只是行业共识的表述,但结合如今的“断章取义”指控,显得更有针对性。
在9月25日晚间的年度演讲后,雷军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小米汽车发布后成了“全网被黑的最惨的品牌之一”。
“小米的营销打法是和雷军IP进行强绑定,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资深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表示。
这种绑定好处在于可以通过网红企业家提升企业产品整体知名度,缺点则是当负面事件出现后,雷军会成为被追责的第一责任人。
如今小米的负面舆情很大程度上也直指雷军本人。
丁道师进一步指出,对小米汽车而言,当下最需要的是用实力弱化“营销”有关的印象。
雷军可以更聚焦于小米在电池安全、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新突破,或SU7安全测试的最新数据,既能展现产品硬实力,又能和此前强调的“安全高于一切”形成呼应。
而不是陷入“颜值和安全”的话术争议。雷军原本或许想通过发声澄清“被断章取义”的误会,但社交媒体的传播可能导致从澄清变成新一轮口碑争议。
小米汽车自发布以来,一度成为网络舆论中被误解和批评最为集中的品牌之一。
纵观雷军此次的回应,他并没有在安全性能上做出任何妥协性表述,而是直接展示了小米汽车从一开始就确立的 “安全高于一切”理念。
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到底如何,最终还需要通过市场检验和用户体验来证明。
来源:原点新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