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开墨绿色大门,店内暗红色皮革卡座、裸露金属管道与墙面趣味标识共同营造出粗犷而松弛的氛围。白天主打精品咖啡和手工甜品,入夜后则转型为休闲酒吧,“咖啡+新疆馕”的创意组合,在这家咖啡馆里达成了奇妙的默契——不迎合、不刻意,就像《玩具总动员》里那份不褪色的轻松与真
位于玉林北路的油厂OIL DEPOT,以“日咖夜酒”的复合业态,打造出一处融合美式复古与新疆元素的社交空间。
推开墨绿色大门,店内暗红色皮革卡座、裸露金属管道与墙面趣味标识共同营造出粗犷而松弛的氛围。白天主打精品咖啡和手工甜品,入夜后则转型为休闲酒吧,“咖啡+新疆馕”的创意组合,在这家咖啡馆里达成了奇妙的默契——不迎合、不刻意,就像《玩具总动员》里那份不褪色的轻松与真诚。
生活按下暂停键,她把“油厂”种在玉林路
“想要做一些不那么消耗精力,又能让自己忙起来的事情。”回忆起2020年,主理人商琼宇的声音很轻。
那时受大环境影响,生活的节奏被骤然打断,在这段被拉长的空白里,她想起了高中时期与同学许下的开店约定。当时年少,对未来充满憧憬,却因为未能找到合适的时机而一再推迟。而正是那段时间,她将这一念头重新拾起,静下心来仔细构思和规划未来的创业之路:油厂OIL DEPOT,开始从模糊的想象,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这不是她第一次尝试创业,在油厂之前,商琼宇已有过一次“试水”。彼时她刚从美国回来,仍是研二在读,昼夜颠倒的网课给了她白天自由。于是干脆拉上美国的室友,在成都开了第一家店,这一段从零开始的试水,也为后来的油厂OIL DEPOT悄悄埋下了伏笔。当她第一家店趋于稳定,她心里那点关于“油”的念头,再也按捺不住。
“油厂”这个名字,藏着她的双重设计。商琼宇是一位新疆克拉玛依姑娘,“油厂”是她刻在生命原点的符号——那里有童年的风声,有父辈的故事,有整个城市的呼吸。而另一位主理人,则擅长用黄油创作甜点,于是她们共同选择了“油”这个意向,既指向了故乡,也融入了创作的日常。
选择在成都开店,对商琼宇来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决定,她的第一间店在这里生根,油厂的伙伴也聚在这里。这座城市的松弛与包容,让她感到一种妥帖的归属,“无论是成都的氛围、文化,还有这里的人,都让我感到亲切。”
而把“油厂”从概念种进现实,是一场亲力亲为的跋涉。为了把“记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商琼宇把自己逼成了“半个装修工”,从材料到设计她都坚持做出独属这家店的风格,角落的“巴斯光年”,空中悬吊的皮划艇,那些色彩跳跃的涂鸦……每一处不循常规的细节,都融进了她的心血。
"当客人走进这家店,说'哇,你们店好不一样',我觉得一切的疲惫都会瞬间消散"对她而言,一句惊叹,就是全部的答案。
油厂,让每个日常都值得庆祝
油厂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把“日咖夜酒”和“街头闲坐”两种看似不同的生活节奏,糅合成了一种完整的日常——既不冲突,又彼此补充。
最初的油厂,其实只想认真做一杯有记忆的咖啡。主理人商琼宇来自新疆克拉玛依,总想用味道连接故乡与当下。于是,“馕铁咖啡”诞生了——烤馕的焦香融进咖啡的浓郁,一口下去,仿佛能听见西北的风吹过成都的巷子。
后来演变为“日咖夜酒”的经营模式,轻轻接住顾客一天中的不同情绪。白天靠咖啡醒神,夜晚靠微醺放松,店里的西海岸IPA,清爽中带着微苦,恰如其分地抚平一天的疲惫。很多顾客就这样被留住了,不管是早上的第一缕阳光,还是晚上璀璨的星光。他们在这里找到的不只是一杯饮品,更是一段与自己与友人慢慢流淌的时光。
而这份对“节奏”的尊重,也延续到了店外。商琼宇发现,“成都人很喜欢晒太阳,因为这个城市太阳太少了。”所以她特意设置了一片外摆区,天气好的时候,桌椅沿着街边舒展,人们三三两两地坐着,晒太阳、喝咖啡、看街景,真正融入了玉林路那种闲适的市井气息。
为了给顾客更好的体验感,一些特殊的节日,她们还会推出限定菜单。无论是儿童节的趣味饮品,还是万圣节的节日特调,每一款限定产品,都不只是应景之作,造型也充满巧思——万圣节的“捣蛋鬼爱洗澡”,以现烤的馕饼蘸着咖啡,配上纯白可爱的小幽灵糖饰,既呼应了节日,又不失油厂独有的风味印记。
这些细致服务的背后,是油厂一以贯之的信念:真正的体验,来自对每一个场景,每一份情绪的用心回应。
善意与生意的同频共振
在油厂OIL DEPOT,商业与温情并非对立的两端,而是悄然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这里不仅是灵感的栖息地,也正逐渐成为一个连接品牌、社群与个体的轻量级平台。
贝玲妃选择在这里举办新品发布会,便是一次默契的尝试。"当时店内色彩斑斓,产品的色号被巧妙地分布在各个角落",从吧台到角落,形成一条自然而流动的打卡动线,原本属于咖啡与酒的日常空间,被赋予了新的表达。这场活动,不仅让品牌在松弛的氛围中完成了声量传播,也把咖啡馆的“创意场地”标签写进了品牌方的候选单。
而油厂的另一面,属于深夜的激情与共鸣。商琼宇特别想强调这里正在生长的“球迷酒吧”属性。“去年欧洲杯的时候,店里店外大概有100多人在观赛,那个时候已经凌晨三四点了,气氛依旧热烈。”她回忆道。在有球赛的日子,油厂会推出系列互动:穿球衣进门即可享折扣,顾客还可以在门口的竞猜板上撕下预测的比分纸条,猜中即免单。一杯精酿、一场球赛、一次竞猜,简单的互动却让整个空间充满了参与感与归属感。
洞察到球迷文化的潜力,商琼宇正积极寻求和足球品牌、球迷协会合作。希望将油厂进一步打造为成都本地球迷的线下基地,让更多热爱足球的人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尽管未来的版图已在心中徐徐展开,商琼宇仍保持着清晰的节奏感。“等这家店更稳定一些,我们会开新店。”她轻声说道,但语气坚定,“无论开到哪里,‘油厂’都不会变——它始终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和快乐的地方。”
商业或许能决定一个空间走多快,但唯有温度,才能决定它走多远。在油厂,每一场合作、每一次活动、每一杯酒,都在默默证明:善意与生意,原来可以同频共振。
结语:让温暖,在下一杯继续沸腾
从日咖到夜酒,从创意特调到球迷狂欢,油厂始终在做一件事:让人与人、人与风味、人与文化,在此温柔相遇。无论是朋友小聚的欢声笑语,还是独自前来的安静时光,每一杯饮品的背后,都蕴含着主理人商琼宇对“人”本身的关照。她把对家乡的记忆、对成都的理解、对创意的执着,都酿进了这个空间的底色中。
正如油厂其名,它不生产油,却源源不断输出着生活的能量与情感的温度。在这里,每一杯饮品都不只是商品,而是连接人与生活、过去与未来的温柔媒介。而油厂的故事,也将在下一杯、下一店、下一次相遇中,被继续书写下去。
撰稿:蒋宇莲 马豪;摄影:黄潮思然;摄像:邓享雨;编辑:张蒙瑶
来源:商界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