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早在1951年就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早在1951年就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热爱北京中轴线的摄影师张爱东拍北京中轴线的时间已经超过三年。她用芭蕾舞演员作为引领人,对中轴线每一点都进行了极其细腻的拍摄。她说,它是绝美的,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对于我这个北京人来说,过去,中轴线已经不仅仅属于北京的,现在已经是世界的了。秋冬时节登临高处俯瞰中轴线,简直是种莫名的享受。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建筑学院教授,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文本团队负责人吕舟指出,教科文组织认为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东西,也是我们今天生活的载体,如何让它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挥力量,恰恰是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的重要方式。
《周礼·考工记》对王城规划的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正是元朝营建元大都时所实现的理想国都建设理念。北京中轴线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与“和”的思想。
学术界认为,在中国都城建造的历史上,三国至北朝的邺城,其城市格局已经体现出全城中轴对称,功能分区整齐、明确的设计理念。隋唐的长安城,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城市中轴线。在以后的唐代洛阳城、宋代汴梁城、辽代南京城、金代中都城和元代大都城,都传承了中国古都城市的中轴布局方式和理论准则。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的“择中”观念在都城营建中的代表,是中华文明中“中”与“和”的哲学理念的体现。北宋汴梁新宫修成后,宋太祖赵匡胤曾坐在正殿之上,命人把宫门层层打开,露出笔直的宫廷轴线,对他的大臣们讲,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见之。大意是,这条笔直的轴线就像我的心,稍有偏曲,人人都能看见。在那时,中正的轴线就被视为一种道德与精神的象征。
“所以中轴线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对位的关系不是景观的,也不是物质形态的,而是道德的、精神的,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国家中轴线的地方。”吕舟说“天人合一、中正和谐,是北京中轴线内含的文化基因。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这便是北京中轴线故事的主题和核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与“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21位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代表中,有13位做了现场发言,对北京中轴线关于文明延续性的表述表达了支持。希腊代表提出了修正案,要求删去决议草案中对时限问题的质疑。他强调中国的文明是延续的,北京中轴线也是一个延续的、活态的遗产。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事实上,北京中轴线已经从2017年时的少为人知,变成了今天的人尽皆知……我们希望,未来能将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很好地传递出去,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何以中国’”。吕舟如是表示。
吕舟非常清楚,不能只把文化遗产挂在名单上就结束了,更不希望中轴线只是一个放在那里的东西,希望它能成长、能放大,能溢出原有的边界,影响更广的范围。“申遗成功是一个起点,一个真正推动城市发展的起点。”将中轴线遗产价值系统地融入基础教育当中,通过中小学教育传播北京中轴线的价值,让更多孩子能够从历史与文化、从世界的视角来认识北京中轴线。这种“从专业到普及、从保护到育人”的转化,正是“后申遗时代”最具示范意义的探索。
与此同时,要借助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播出去。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对城市的发展、对人的生活,产生实际的影响。无论是孩子讲述中轴线的故事,老人拍摄中轴线的照片,还是年轻人设计文创产品,都在让中轴线以更现代、更亲切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
据了解,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作为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以故宫为中心,向南经端门、天安门、千步廊、大明门、棋盘街、正阳门、天桥到永定门,向北经景山、地安门、万宁桥到钟鼓楼,全长7.8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贯穿整座城市的宏大建筑群、严整的城市空间和景观。
在景山顶上驻望,北京中轴线从脚下的故宫延伸开去,串联起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正阳门、天坛等一系列城市地标,一直延展到天际线。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