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挑衅到失算:高市早苗越线与东亚秩序的回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19:19 1

摘要:近期,日本政坛高层人物高市早苗围绕台湾、独岛(日本称“竹岛”)等敏感议题频繁放话、动作不断。其言行越过历史与国际法的底线,激起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四国的强烈不满,也再次刺痛东亚地区战争记忆与战后秩序这条“神经”。如果只将其理解为个人好斗的政治风格,就会低估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近期,日本政坛高层人物高市早苗围绕台湾、独岛(日本称“竹岛”)等敏感议题频繁放话、动作不断。其言行越过历史与国际法的底线,激起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四国的强烈不满,也再次刺痛东亚地区战争记忆与战后秩序这条“神经”。如果只将其理解为个人好斗的政治风格,就会低估其背后的国内选举动员、日美同盟加码以及日本保守派历史观的合力推动。要看清这场“挑衅政治”的实质,必须回到史实、法理与现实利益的三重维度:战争终结的法律文书怎么写的、战后条约是怎么确认的、现实的力量对比与地区互信又如何被消耗。理清这些,有助于判断接下来的风险走向与应对之道。需要声明的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事实在国际法与中日关系政治文件中均有明确体现,任何外部势力的插手都改变不了台湾属于中国的历史与法理。

一、法理底色:国际文件与日本对华政治承诺的边界

1. 台湾问题的法理与政治文件

- 1943年《开罗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明确日本必须将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包括台湾、澎湖列岛。战败受降的法律效力源自这些文件。

- 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排除了任何“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空间。

-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写明:日本“充分理解并尊重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并重申遵守《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政治基础;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进一步夯实了不敌对、互不侵犯的原则框架。

结论很清楚: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任何日方政客以“同盟协调”“地区安全”之名介入,都是对自身政治承诺的背离。

2. 独岛/竹岛争议的历史与国际法

- 历史事实:1905年日本在战争态势下将独岛并入岛根县行政区,这一时间点紧随日俄战争与对朝鲜半岛控制的急剧加深,具有典型的帝国扩张背景。1952年韩国公布“李承晚线”,对独岛实施主权与实际控制;1954年起韩国在岛上建立警备等常态化力量。

- 条约与法理:1951年《旧金山和约》未明确点明独岛归属,留下模糊空间;但国际法并不鼓励在殖民扩张与战争背景下取得的主权,战后秩序强调反殖民原则与既有有效控制的稳定性。现实上,韩国对独岛的有效控制持续数十年。

在此背景下,日方在白皮书、教科书审定和政治表态中不断强化“竹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的说辞,既忽视历史脉络,也动摇地区稳定。

3. 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与俄日关系

二战末期苏军进驻库页岛及南千岛群岛,战后俄方实际控制延续至今。日本在官方文件中以“北方领土”主张引发俄方强烈反弹。2022年后因对俄制裁,俄方宣布中止与日方的和平条约谈判,2023—2024年在相关岛屿及周边多次组织军演,向日本发出明确信号:在俄美欧战略对立加剧的氛围下,对俄施压只会换来更强硬的现实抗衡。

二、政治动机:保守派动员、同盟框架与“叙事政治”

1. 国内政治的收益函数

高市早苗代表的日本保守派长期试图通过三件事巩固政治动员:历史叙事的“修正”、宪法安全观的“更新”、外部议题的“炒热”。以台湾议题获取“安全焦虑”的额外票仓,以独岛、北方四岛问题点燃“主权情绪”,再辅以靖国神社供奉、历史教科书表述微调,构成一套完整的“选举动员工具箱”。例如,多名政要在春秋季祭典期间向靖国供奉“玉串料”,每到周年日舆论热度攀升;在对外关系敏感时间点催化舆情,有其内在节奏。

2. 同盟框架的“背书效应”

日美同盟近年来显著加码。2022年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文件提出获取“反击能力”,5年内(2023—2027年)防卫力整备计划经费合计约43万亿日元,目标到2027年将防卫费提升至GDP约2%。日本决定从美国采购约400枚战斧巡航导弹,建设两艘大型“新型宙斯盾舰”,并强化南西方向基地建设与后勤保障。这些现实投入,为保守派提供了“硬件背书”。在话语上,“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被反复引用,试图把台湾问题安全化、同盟化,以此突破战后“专守防卫”的红线。

三、具体案例:从文字到动作的连锁升级

1. 涉台挑衅

- 访台与会面:日本执政党高层多次访台并与台方高层会面,推动所谓“安全与经贸对话”。此类举动违背了日方在《中日联合声明》中就台湾问题作出的政治承诺,冲击一个中国原则。

- 话术升级:在国会、党内会议与公开演讲中,个别政客不断放大“台海紧张”预期,渲染“供应链安全”“在地化生产”,为政策资源倾斜提供舆论基础。

2. 涉独岛/竹岛挑衅

- 白皮书与教科书:日本防卫白皮书和文科省教科书审定持续使用“竹岛为日本固有领土”的表述。2023—2024年韩国外交部多次召见日本驻韩使节,发表强烈抗议声明,称此举“绝不被接受”,要求日方立即纠正。

- 行政与舆论配合:地方层面“竹岛纪念日”等活动与中央话语交相呼应,形成霰弹式施压。韩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则以航拍、常态化巡护、学术会议等方式回击。

3. 对俄强硬叠加

- 俄日对话中止与军事演训:2022年俄方宣布中止与日方和平条约谈判,2023—2024年在南千岛群岛周边举行多次演训,强化驻防设施。俄外交部多次点名日本“站队制裁”“历史修正主义”并警告后果。

- 对朝鲜表态:朝方媒体与外务省多次谴责日本重整军备与历史修正倾向,指其破坏地区安全环境。朝鲜半岛周边在多轮导弹试射、海空演训背景下的对立气氛进一步加剧。

四、为何“越线言行”会引发四国同声不满

1. 它挑战了战后秩序与法理底线

对于中国而言,台湾问题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于韩国与俄罗斯,独岛与南千岛群岛是战后秩序的延续与现实有效控制的体现。无论是宣示“台湾有事”的外援正当性,还是对独岛、北方四岛的主权再包装,都在消解战后国际法的反侵略、反殖民原则。

2. 它制造了地区安全的“自我实现预言”

不断炒作紧张、推高军备、扩大“同盟圈”,会吸引更多军事资产前沿部署,反过来强化“威胁感知”,从而促成军备与对峙的升级。这种路径一旦固化,误判与擦枪走火的概率将被动抬升。

3. 它无视现实利益的“算术题”

- 贸易与投资:中日货物贸易额常年在3000亿美元量级,中国长期是日本重要贸易伙伴;日韩年度贸易额亦在800亿—1000亿美元区间波动。政治层面的强硬与对抗,直接损害企业投资信心与供应链效率。

- 人文与旅游:2019年访日中国游客近千万,人均消费高、总消费超过万亿日元级别。舆情对立会削弱互访意愿,旅游、零售、交通与会展产业首当其冲。

- 科技与产业:半导体、材料、设备等领域的协作与竞争并存。过度安全化、阵营化将推高合规与成本,削弱企业全球竞争力。

五、结构性诱因:为什么挑衅不断“溢出”

1. 国内政治结构的“保守惯性”

日本政治生态中,保守派长期占据舆论与政策优势,党内权力结构使强硬声音具备“溢出效应”。在增长放缓、通胀抬头、少子老龄化的背景下,转移国内焦虑的政治冲动容易“外溢到对外议题”。

2. 同盟战略的“安全外包”

日美在技术、军事、情报层面高度耦合。部分政客倾向借助同盟“背书”来突破国内和平宪法框架的约束,借“联动防务”之名推动政策边界外移。

3. 舆论与教科书的“代际塑形”

历史教育与公共叙事对年轻世代有深远影响。教科书中对殖民历史、战争责任与领土问题的微调,构成“叙事工程”,久而久之影响社会共识与外交弹性。

六、现实后果:战略失衡与经济代价并行

1. 安全风险:三海域联动的上升态势

东海、黄海、日本海(东海岸线)在情报侦察、海空应对、海上执法中更频密的“遭遇”,使管理难度上升。单点挑衅容易在链条上引爆多点反应,形成“比想象更快”的局势升级。

2. 外交被动:双边、多边场合的信任赤字

在中日韩、东盟+3、APEC等多边平台上,历史与领土争端会侵蚀议程协同,增加构建经贸与安全互信的难度。对俄关系因乌克兰危机叠加,几乎进入“无对话、低互信”状态。

3. 经济社会代价:被动加税与结构错配

防卫费目标上调至GDP约2%意味着持续性的财政压力。若以税制调整与国债增发支撑军费快速扩张,将挤压教育、科研、社会保障等公共开支,引发长远结构性问题。

七、对中方的策略要点:坚守底线、精准斗争、务实合作

1. 原则立场不可动摇

-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对任何涉台挑衅坚决反制、坚决驳斥,持续以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为“框架锚”,要求日方用行动守信守约。

- 在重大时间点和敏感节点,及时、明确地提出严正交涉,公开、透明地阐释法理与事实,避免对方以“信息战”占先。

2. 风险管控要有抓手

- 海空联络与危机管控机制常态化,避免突发事件误判。推动执法与军事层面的“专业对话”,用程序降低风险。

- 在东海等敏感海域,坚持依法维权与理性克制并重,既要维护主权与管辖权,也要防止事态被对方“议程操控”升级。

3. 舆论与历史记忆的澄清

- 对靖国、美化殖民、教科书修正等问题,持续以史实与国际法证据发声,联合地区学界与国际友人开展专业化研究与传播。

- 鼓励民间外交与青年交流,以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为底色,建立不被极端舆论绑架的社会纽带。

4. 经贸与科技的“软硬兼施”

- 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对个别极端挑衅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与实体层面措施,同时为理性合作留出足够通道,确保企业与市场主体的预期稳定。

- 强化关键技术与供应链的自主可控,降低对外部不确定性的脆弱性;在可合作领域(节能环保、老龄化应对、灾害管理等)推进项目化合作,让建设性议题稀释对抗性议程。

5. 区域协同:把“共同关切”转为“共同规则”

- 与韩国在历史问题与独岛议题上保持对历史与法理的沟通与共识,支持地区内“非军事化解决争议”的规则导向。

- 与俄罗斯就东亚安全议题保持必要沟通,在国际法与战后秩序的共同立场上发声。

- 在中日韩、东盟+3等机制下,把危机管控、海上搜救、渔业管理、绿色转型等非敏感议题做深做细,增强合作“黏性”。

八、对日本社会的善意提醒:真正的安全来自“守约与克制”

1. 战后秩序的价值

承认并坚守战后国际法与条约承诺,不是软弱,而是日本在国际社会继续获得信任的前提。历史修正主义与现实挑衅只能带来地区合力的反制与自身空间的缩减。

2. 宪法精神的底线

和平宪法不是束缚国家发展的枷锁,而是让日本在激荡的国际环境中获得“稳定红利”的基石。把“反击能力”外推到模糊空间,短期可能收获国内掌声,长期会带来不可控的安全与经济代价。

3. 现实利益的账本

对华、对韩、对俄关系都是日本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变量。把邻国当作“假想敌”,等于把自己最具潜力的市场与合作对象推远;而在老龄化、财政紧张的现实下,任何错配都需要用下一代的税负来买单。

九、结语:东亚需要稳定的规则,不需要挑衅的烟火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与法理文件的结论;独岛问题、北方四岛问题都与日本的战争历史与战后秩序密切相连。高市早苗式的“越线政治”不过是把内部动员的逻辑外溢到地区,短期制造热度,长期消耗信任。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的强烈不满不是情绪发泄,而是对历史与国际法底线被触碰的必要回应。东亚已经拥有足以支撑繁荣的产业链、市场与人文基础,最需要的是守约、克制与对话,而不是把历史当作动员道具、把安全当作博弈筹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守战后秩序的底线,推动危机管控与建设性合作,才是各方共同的理性选择。对于日本而言,真正的国家利益也并不在挑衅的喧嚣里,而在与邻为善、与法为约的长久之道。

来源:Lock空间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