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支部促发展 产业兴旺惠乡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19:48 1

摘要:我是麻城市委宣传部派驻龟山镇杨家铺村的第一书记肖杰。过去,我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记录乡村振兴的点滴变迁;如今,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从“写故事的人”变成“故事里的人”。

建强支部促发展 产业兴旺惠乡亲

麻城市委宣传部派驻杨家铺村

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肖杰

我是麻城市委宣传部派驻龟山镇杨家铺村的第一书记肖杰。过去,我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记录乡村振兴的点滴变迁;如今,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从“写故事的人”变成“故事里的人”。

今天,我想把杨家铺村的蜕变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故事里有支部的重生、有产业的突破、有治理的巧劲,更有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生动图景。

从“老马拉车”到“群雁领飞”

村庄活力满满

2020年的杨家铺村,是镇上出了名的“老大难”村——几位老同志虽有心尽责,但平均年龄五十七八岁,精力跟不上,干事缺乏冲劲,就像一台“跑不起来的老机器”,心有余而力不足。再看村里的光景,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没有像样的产业,连片的山地要么荒着长杂草,要么种着“看天收”的农作物,整个村子活力不足,暮气沉沉。

记得有一次我跟一位79岁的何大爷聊天,他指着村部斑驳的墙面感慨:“肖书记,我们杨家铺村曾经是整个麻东片区通往城区的交通要道,热闹得很。”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杨家铺重现往日生机。

转机出现在2020年底的村“两委”换届摸底,我同村里的“两委”班子商议之后,决定从村“两委”班子建设开始着手。与村“两委”一起走家串户听意见,把村里有文化、有干劲、村民信得过的人“摸”出来,目光最终聚焦于80后退役军人王杨威身上,他在市里做广告生意多年,脑子活、见识广。

刚开始,王杨威和家里都有很多的顾虑,担心村里的工作不熟悉、觉得村里的待遇不高,我们三番五次登门拜访,讲村史、说现状,讲政策、谈前景,最后我跟他承诺道“我跟你一起干,干不好我就一直留在杨家铺村”,最终他说服家人,毅然回村挑起重担。

另外三名村副职,两名80后、一名90后,有在外做文员的、有在厂里上班的、有在工地开挖机的,我们用“乡情”拉近距离,用“前景”点燃热情,一次次上门沟通、一遍遍描绘蓝图,终于把他们都请回了村。2021年换届后的村“两委”,3个80后、1个90后,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全是“有闯劲、有本事、有感情”的年轻人。

第一次班子会议上,王杨威攥着拳头说:“我们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得让杨家铺变个样!”就是这股子劲,让曾经软弱涣散的支部,一下子有了“主心骨”;让曾经沉寂的杨家铺,开始有了新盼头。

问题找准了,事就好办了。刚到杨家铺驻村时,我们想组织一次党课,提前2天通知,原定下午三点开会,到点了才来一半人,打电话询问,有的说“要接孙子放学,走不开”,有的说“上班请假要扣钱,不划算”。

一场党员大会,竟成了“拖拉会”,我心里又急又凉——若连党员都唤不醒,何谈带动村民振兴乡村?

我们决定从“根源”入手:一个个走访党员,听他们的难处、聊他们的想法。我们把党课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把学习时间从“工作日”调整到“农闲时段”,利用晚上、周末开展“微党课”“小院座谈”——讲政策时结合村里的事,谈发展时对接村民的需求,让党员真正“听得进、愿意来”。

渐渐地,开会不用再反复催促,义务劳动时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一位老党员哽咽着说:“我入党几十年,第一次觉得这身份沉甸甸的。”党旗高高飘扬起来了,先锋的心也被唤醒了。

从“守田靠天”到“点草成金”

村企生机勃勃

班子强了、人心齐了,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找路子、兴产业”——没有产业,乡村振兴就是“空架子”,村民增收就是“空话”。

可杨家铺资源少、底子薄,到底种啥、养啥才能让村民赚钱?

村里劳动力留守老人占了大半,平均年龄50岁以上,一辈子守着几亩薄田,农忙时种花生、水稻,农闲时就“晒太阳、聊家常”。

我和王杨威反复琢磨:不能搞“高大上”的产业,要选“好种、好管、好卖、能赚钱”的项目,让老人也能上手,让薄田也能“生金”。

为了选准产业,我们开了十几场湾组会、群众大会,可意见五花八门:有人说种果树,有人说搞稻虾养殖,还有人开玩笑说“不如书记带我们出去打工,赚钱快”。面对众说纷纭的建议,我们没有当场拍板,而是把每一条意见都记在本子上,慢慢筛选、反复调研。

转机来自一条朋友圈:我的战友在蕲春种艾草,发了一组“艾草丰收”的照片,配文说“艾草耐旱好管,一年收三茬,一亩能赚两千多”。看到这句话,我眼前一亮——黄冈正在推进中医药文化和大健康产业,艾草是“刚需品”,而且不挑地、易管理,正好适合村里的留守老人。

我立刻联系战友,专程去蕲春的艾草基地“取经”,了解种植技术、收购渠道、市场行情。回来后,又请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到村里检测土壤——结果显示,杨家铺的山垄田酸碱度适宜,特别适合艾草生长。

可当我们把“种艾草”的想法告诉村民时,大家却直摇头:“这草满山都是,谁会花钱买?别折腾了!”。

村民有顾虑,我们就“用事实说话”——没人敢试,党员先上!王杨威第一个站出来,把自家4亩地流转出来种艾草;我们工作队也跟着搭把手,帮着翻地、播种、浇水。同时,我们挨家挨户给村民“算细账”:“一亩艾草一年收三茬,亩产超1000公斤,按收购价算能赚2400块;合作社包技术、包收购,你们不用担风险,旱涝保收!”

有村民还是不放心:“真能赚这么多?万一卖不出去咋办?”我们拍着胸脯说:“你先种几亩试试,赚了全是你的,亏了我们一起担!”就这样,2022年村里种了200亩艾草,年底收割时,收购商直接开车到地头,当场称重、当场付钱。算下来,40多户脱贫户平均增收6000元,拿到钱的村民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这‘野草’真能变成‘致富草’!”

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的顾虑全消了——第二年,不用我们动员,大家主动要求扩种,艾草种植面积一下子增加到500亩,成了杨家铺村的“当家产业”。

从“各扫门前雪”到“共绘同心圆”

村民笑意盈盈

产业发展了,最终要落到乡亲们的日子上。我们常说,产业链的尽头,是村民的“会心一笑”。这些年,我们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在“小事”上用心,可在村民心里,这些“小事”都是“暖到心坎里的大事”。

刚驻村时,我们搞政策宣讲,在村部摆几张桌子、拉一条横幅,可来的人寥寥无几。后来才明白:村民不爱听“官样话”,就爱听“实在话”;不想听“大道理”,就想算“明白账”。

从那以后,我们把政策宣讲搬到大树下、院坝里,用麻城“土话”跟村民聊天。

推广医保时,村民老刘说:“我身体好得很,交医保就是白花钱!”我们没硬劝,而是跟他算“民生账”:“刘叔,人哪能没个头疼脑热?要是真住院了,没医保一分钱都报不了;交380块医保,住院能报70%以上,您少抽两箱烟,这钱就出来了,还多份保障,多划算啊!”老刘一听乐了,当场就掏钱参保。后来他跟我说:“你们说得实在,不绕弯子,我信!”

我们用“土办法”把政策讲到村民心坎里——讲养老认证,就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操作;讲防诈骗,就结合村里的案例“以案说法”。村民们听得懂、愿意信,对村里的工作也越来越支持,曾经的“被动听”,变成了如今的“主动问”。

监测户老周以前对村里工作意见最大,总说“干部不干实事”,每次去他家,他都“冷着脸”。可我们没放弃——知道他腿脚不便,就主动上门帮他办残疾证;了解到他孙子上学路远,就找镇里、学校协调,让校车绕道接孩子;逢年过节,还带着米、油去看望他。

渐渐地,老周脸上的冰霜化了。有次我们去他家,他拉着我的手说:“以前我总觉得你们是‘走过场’,没想到你们真把我的事放在心上,谢谢你们!”一件小事、一份心意,焐热了人心,也拆掉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

后来,我们又盘活了村里的闲置院落,请做饭好吃的婶婶们组建“共享乡厨”,办起了“幸福食堂”——既解决了艾草加工厂工人的吃饭问题,也让留守老人不用再自己生火做饭,每天能吃到热乎、可口的饭菜。

村民李奶奶常说:“食堂的饭香,不是因为菜做得好,是因为里头有‘人情味’!”我们还发起“幸福留声机”活动,记录村民的小愿望:张大妈想学广场舞,我们就请镇里的老师来教;王大爷想给在外打工的儿子寄家乡味,我们就帮他打包、寄快递。服务不再“等上门”,而是“找上门”,村里的矛盾少了,说说笑笑多了,曾经的“牢骚村”如今成了“点赞村”。

瘫痪在床近20年的何大爷,以前只能靠报纸解闷。有次他问我:“手机上能看电视吗?”我们立刻帮他连了数字农家书屋的Wi-Fi,教他用抖音看直播、用软件看短剧。今年“九三”阅兵那天,他看着手机里的画面,眼泪直流,一个劲说“好、好、好”。

79岁的脱贫户刘大爷喜欢拉二胡,可眼睛花了看不清曲谱,也没人交流。我们帮他联系了另一个湾组的二胡爱好者周大爷,让他俩加微信视频聊天、线下一起练习,还拍了短视频发在网上,不少网友给他们点赞。

这些事看似和产业无关,却让乡亲们感受到了温暖。现在的杨家铺,既能听到艾草加工厂里的机器轰鸣,闻到田野里飘来的艾香,更能看到村口老人们凑在一起晒太阳、聊家常,看到孩子们在文化广场上追着跑,听到村民们打招呼时的爽朗笑声——这才是乡村该有的“热闹”样子。

从手握笔杆的宣传干部,到脚踩泥土的驻村书记,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服务群众”的初心,是“让乡村变好”的信念。

杨家铺的故事,是支部建强的故事,是产业发展的故事,更是乡亲们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故事。

未来,我们会接续奋斗,让每一株艾草的拔节生长,都成为龟山北麓乡村振兴的蓬勃春潮;让每一位杨家铺村民的笑容,都成为大别山脚下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

来源:麻城宣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