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通报了我市在推动中医药“经典名方”产业化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实践成果。据悉,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将“经典名方”产业化作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通过系统布局与精准施策,在培育体系、转化模式与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
11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通报了我市在推动中医药“经典名方”产业化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实践成果。据悉,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将“经典名方”产业化作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通过系统布局与精准施策,在培育体系、转化模式与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 布 人
杨晓锋 菏泽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
孔玉萍 菏泽市市场监管局医药产业发展和化妆品监管科科长、四级调研员
刘 宇 菏泽市市场监管局医药产业发展和化妆品监管科副科长
主 持 人
吕鸿鹏 菏泽市委宣传部对外传播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
发布会内容
创新培育体系 夯实产业基石
我市着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产业培育体系,系统性推进“经典名方”产业化。
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市政府聚焦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集群,成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班,出台《菏泽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统筹协调产业发展重大问题。聘请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权威机构作为“顶层智库”,建立职能部门定期沟通、信息共享与联合推进机制,形成“专班统筹、智库指导、部门协同”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
建立科学系统引导机制。坚持“数据先行、精准施策”,编印《菏泽市中医药产业链及链主企业专利统计分析报告》,为产业决策和企业创新提供数据支撑。邀请“科创中国”中药科技服务团专家深入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帮助企业科学规划新药研发和专利布局。
建立精准匹配对接机制。实施中药产业链“一企业一院所”创新融合发展行动,常态化开展专利对接、联合研发等活动,促进院校专利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累计开展活动20场,覆盖企业145家,对接科研成果120个。
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建设鲁西医药医疗智创系统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中药现代化绿色智能工厂,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加速新产品落地转化效率。
探索转化模式 畅通产业路径
我市探索出多条高效转化路径,推动“经典名方”从研发到产业化。
“专利直转”快速达效。聚焦科研院所成熟的“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直接将完整“技术包”转让给本地企业,实现快速落地转化。步长制药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签订宣肺败毒颗粒技术转让合同,实现3.2类中药新药的快速研究与投产转化,成为全国首批中药“经典名方”产品。
“中途锁定”联合开发。针对经过医疗机构临床验证、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企业提前介入、出资扶持并签订相关协议,待研发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今年9月5日,山东丹红制药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签订“二至调经优化方”技术转让合同,成为国家《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实施后山东省首例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转化的新药品种。
“二次开发”价值再造。支持企业基于现有“经典古方”产品,聘请科研院所专家进行深度再开发,提升产品疗效。山东鑫齐药业与山东中医药大学、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合作,基于“毒—量—效”关联性评价体系二次开发华蟾素胶囊,研究成果有望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构建保障机制 优化产业环境
我市着力营造优良的创新发展环境,确保“经典名方”产业化行稳致远。
“真金白银”激励创新。印发《菏泽市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八条意见》,累计争取并下发科技补助、专利奖励等扶持资金40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协调商业银行新增6000万元专项授信,增强企业承接转化能力。
“众创平台”支撑服务。建设药品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汇聚登记主体1320家,完成交易品种180个,储备拟交易品种5500个。设立菏泽市药品审评查验中心,自今年2月份揭牌至10月中旬,累计办理赋权事项1057项,审批时长压缩80%。11月1日正式承接第二批赋权事项47项,成为全省承接赋权最多的市之一。
“耐心资本”托底护航。健全“发明人—经纪人—投资人—转化人”价值共创链条,明确各方利益分配机制。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本支持,助力企业攻克核心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来源:菏泽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