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舱!圆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5 11:05 1

摘要:11月14日下午5点15分,我提前十分钟就守在了电脑前——屏幕上是神舟二十号返回舱着陆点的实时画面,远处的戈壁滩上,银灰色的返回舱像个安静的大蘑菇,静静卧在沙地上。周围穿橙色防护服的救援人员正围着它忙碌,我的心跳跟着屏幕右下角的倒计时“滴答”响,手心攥出了汗。

11月14日下午5点15分,我提前十分钟就守在了电脑前——屏幕上是神舟二十号返回舱着陆点的实时画面,远处的戈壁滩上,银灰色的返回舱像个安静的大蘑菇,静静卧在沙地上。周围穿橙色防护服的救援人员正围着它忙碌,我的心跳跟着屏幕右下角的倒计时“滴答”响,手心攥出了汗。

五年前我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志愿者,亲眼见过神舟十二号返回的场景:返回舱拖着红色降落伞从天而降时,我站在1公里外的沙丘上,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却丝毫没察觉疼——直到救援人员掀开舱门,聂海胜叔叔笑着探出头,我才突然哭了,喊得嗓子都哑了。今天隔着屏幕,那种激动却更沉,因为我知道,这背后藏着多少看不见的故事。

当舱门“咔嗒”一声缓缓打开,首先露出的是陈冬的头盔面罩——他的眼睛亮得很,即使隔着透明面罩,也能感觉到那种熟悉的坚定。记得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他和景海鹏在轨33天,那时候他说“太空是我的第二故乡”;现在他已经在轨超400天,出舱次数更是打破了国内记录。去年看他的训练纪录片,水下舱外操作训练,他一泡就是8小时,出来时航天服里的汗水能拧出水,却笑着跟教练说“再来一次”。教练说,陈冬是队里最“轴”的,每次训练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连吃饭都在琢磨操作细节。

紧接着出来的是陈中瑞——这次的首飞航天员。他出舱时手轻轻扶着舱壁,脚步稳得像在地面训练一样,阳光刚好照在他的航天服上,银闪闪的光晃得我眼睛发涩。记得去年他参加航天员选拔的公开视频,有个环节是在失重模拟器里连续转10圈,下来时他扶着墙缓了好却对着镜头笑:“没事,离太空更近一步了。”最后出来的是王杰,他露出小虎牙挥着手,那笑容像极了我大学时的室友——阳光,带着点少年气,却藏着一股子韧劲儿。

我有个朋友李姐,是神舟二十号航天服的设计师。去年过年聚会,她掏出手机给我看航天服的新设计:“你看这层材料,比之前轻了3公斤,舱外待6小时都没问题!”她眼睛亮得像星星,“为了改这个,我们熬了三个月夜,有时候凌晨三点还在实验室测数据。”我问她累吗,她喝了口啤酒笑:“累但一想到航天员穿着我们做的衣服在太空走,就觉得值——我女儿说,妈妈是给太空英雄做衣服的人,比老师还厉害!”

还有我儿子小宇,今年8岁,上周看神舟二十号的新闻,天天追着我问“爸爸,航天员在太空吃什么?能看到嫦娥吗?”今天我把直播给他他趴在屏幕前眼睛瞪得圆圆的,当陈冬说“感觉良好”时,他突然跳起来喊:“陈叔叔加油!我以后也要当航天员!”我摸了摸他的头,心里突然酸了——这就是传承从杨利伟叔叔的第一次飞天,到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有了在轨超400天的航天员,这份骄傲,会传到每一个孩子心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航天故事的一部分。返回舱的降落伞,是苏州纺织厂的阿姨们加班织出来的;空间站的太阳能板,是西安研究所的工程师们反复计算的;甚至我们用的手机芯片,都有航天技术的影子。神舟二十号的成功,不是三个人的成功,是整个国家的成功,是每一个默默付出的中国人的成功——从酒泉的发射架,到北京的控制中心,从实验室的工程师,到工厂里的工人,我们都是“太空梦”的建设者。

我记得2003年杨利伟出舱时,全国人民都在街头欢呼;2021年聂海胜出舱时,我在公司跟同事一起鼓掌;今天陈冬他们出舱,我在电脑前哭了——不是激动,是感动,感动于我们国家越来越强,感动于有这么多人为了梦想拼尽全力。

你们今天看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出舱直播了吗?有没有哪个瞬间让你特别戳心?是陈冬的“感觉良好”?还是陈中瑞和王杰的挥手?评论区聊聊呗,让我们一起为中国航天点赞!

来源:银河限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