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要读点鲁迅”,是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为其主编的《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一书所作的序言题目。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名文学家的影响力超越鲁迅。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要读点鲁迅”,是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为其主编的《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一书所作的序言题目。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名文学家的影响力超越鲁迅。
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无论是对于当代中国文化,还是当代中国人,鲁迅都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幸运的是,很多年轻人依然爱用鲁迅来激励自己,即便身处暗夜,也心向光明,即便被浮华包裹,也保持着清醒。
读一点尖刻、凌厉的鲁迅
诸多文人书房最醒目的地方,摆放的是《鲁迅全集》。《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8卷,750余万字。
事实上,起初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阅读鲁迅。举例来说,鲁迅在发表于1925年的《青年必读书》一文中写道:“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倘若不看出处,不知作者,想必多数人看了这段话必然对作者有强烈不满之感。
就这段话而言,鲁迅的确比较绝对。温儒敏分析,应该理解鲁迅说这段话时的具体语境。他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尊孔读经的复古思潮而提出“少看中国书”的。这其中也蕴含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整体感受。“传统文化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宜笼统褒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时,要冲破传统的‘铁屋子’,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温儒敏说。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要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所以,“吃人”也好,“不读中国书”也好,这种急需突破传统的态度,即便有些偏激,也是符合那个时代变革需要的。
这样的例子在鲁迅的文字中并不罕见。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起初很多年轻人不喜欢鲁迅。鲁迅从来不是温和、休闲、优雅的,而是凌厉、真实、深邃的。他像是一个倔强无比的老头,指点着目之所及的一切山川和江河,挖掘出一切我们表面看不到的污浊和泥垢。不管世人喜欢不喜欢,他只是固执地进行着他的工作。鲁迅不是毁灭美好,而是把深藏的丑恶一点点剥离开来给世人看。当然,他的目的是世人可以看懂。遗憾的是,当年鲁迅笔下的那些看客从来不曾懂这个执拗的老头。
100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鲁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但鲁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温儒敏认为,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
为什么要读点鲁迅?温儒敏的答案是:“为了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为了精神的拯救、建设与升华。” 鲁迅的温柔和烟火气
如果读者愿意细细品读鲁迅,会发现除了凌厉和深邃之外,偶尔也会有他的温柔之处。
写散文时,鲁迅也会呈现一片澄明自在、可亲可爱的世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写童年园中游戏的乐趣:“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蹿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社戏》写夜晚和小伙伴乘船去看戏:“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阿长与》写保姆夏日跟着长妈妈睡午觉:“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这些,都是熟悉亲切的平凡人的生活。
没有任何包袱时重读鲁迅散文,那个留着两撇浓密胡须的尖酸刻薄的老头退居幕后,出现的是一个可亲可爱、会笑会闹的慈祥中年人的形象。也许,是鲁迅用笔“战斗”累了时,确实是不附加任何所谓的深刻思想,只是单纯回忆一下那段抚慰人心的童年时光。
鲁迅有一个相交10余年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他曾经在上海经营内山书店长达30年,鲁迅是这家书店的常客。内山完造曾经写过一系列回忆鲁迅的文章,描述了一个“穿着蓝色长衫,个子不高,走路很特别,鼻子底下留着黑色胡须,眼神清亮,虽然身形单薄却让人无法忽视的人”。书中写了一个从人间烟火中走出来的鲁迅:鲁迅讨厌蚊子,“即便都是吸血动物,我最讨厌蚊子了”。会发牢骚:“《海上述林》还没到吗?都已经十月份了,这帮人都在搞什么啊?明明说好五月份出版的,这态度简直就是马马虎虎嘛……”也会哭:《阿Q正传》发表的时候,先生受到全国各界反对派的攻击,处于孤军奋战的最艰难时期。“……抬头看先生,他也正在哭。”如此看来,这是一个吃五谷杂粮的真实的人。
说得俗套一点,鲁迅的一些散文描绘了嘈杂热闹又迷人的世间,这是让人们感觉最真实和没有距离感的地方。也可以不必带着功利心去读鲁迅,不必非要完全理解他那些艰深的思想。如此,也会发现那个坚硬的老头,居然也有这般柔软的笔触。
“以翻译始,以翻译终”的文学生涯
人们都知道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其实鲁迅在翻译上也卓有成果,他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翻译实践家和翻译理论家。鲁迅从事文学活动30余年,是以翻译始又以翻译终的,甚至有学者认为,鲁迅应该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文学家。而鲁迅的翻译家的角色,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一面。
鲁迅在翻译这方面,到底都做了什么?从数量上来看,有学者统计,鲁迅一生翻译了15个国家(很多为转译非直译)、77名作家的225部(篇)作品。南开大学鲁迅研究专家李新宇教授和鲁迅之子周海婴主编的33卷《鲁迅大全集》中,译著占了8卷,字数近400万字。从鲁迅1903年在日本留学时翻译《域外小说集》算起,一直到他去世时的1936年,他几乎没有间断过翻译。
鲁迅的翻译作品中,比较为人所知的是童话故事集《小约翰》,原著作者是荷兰作家弗雷德里克·凡·伊登。据说鲁迅非常喜欢这本书,经常随身带着。《小约翰》以孩童的所见所闻,表现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与大自然产生冲突的观察与反思。在鲁迅看来,当时的童书依然是司马光砸缸、岳飞脊梁上刺字等,“这些故事出世的时候,岂但儿童们的父母还没有出世呢,连高祖父母也没有出世,那么,有益和有味之处,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鲁迅做起了翻译:“(《小约翰》)是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因为作者的博识和敏感,或者竟已超过了一般成人的童话了。”鲁迅将这样崭新的童话介绍一点到中国来,以供孩子们的父母,师长,以及教育家、童话作家来参考。
鲁迅还翻译了大量日文版科幻小说,如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另外,他还组织翻译了马克·吐温的《夏娃日记》,在简短的小引中,表达了自己对美国文学及其作家们的看法。鲁迅在中国介绍、推广了一批容易为人忽视的进步作家和作品。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森欧外的小说,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作家显克微支的作品,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作,保加利亚作家跋佐夫的小说《战争中的威尔柯》,罗马尼亚作家索陀威奴的作品,还有芬兰女作家明那·亢德的《疯姑娘》等。
正是因为大量涉猎和翻译外国作品,鲁迅才不断更新知识、开阔眼界,最终不但反思中国的文化传统,还确立了别人难以企及的世界眼光和普世情怀。
完全读懂鲁迅很难。不过,总要读一点鲁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 记者:徐敏)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