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富孙正义,清仓英伟达,套现逾400亿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09:27 1

摘要:与此同时,“大空头”迈克尔·伯里用八成资产押看跌期权对着AI明星股下手,黄仁勋却强调没有泡沫,这一刻,市场的情绪像被拉成两条绷紧的弦

软银把手里所有英伟达股票一次性卖掉,套现58.3亿美元;

与此同时,“大空头”迈克尔·伯里用八成资产押看跌期权对着AI明星股下手,黄仁勋却强调没有泡沫,这一刻,市场的情绪像被拉成两条绷紧的弦

我看到软银的业绩报告时,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普通的调仓,这是方向的重置

软银在10月清仓英伟达,拿回5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5亿元),还在6月至9月卖了91.7亿美元的T-Mobile股份

这不是“抽身”,更像是“换挡”,因为紧接着,软银与OpenAI签了修订协议

承诺追加投资2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2亿元),将在12月通过愿景基金2一次性打完这笔钱

孙正义的“快进快出”一直有争议

2017年,他以40亿美元买入英伟达近5%股份,2019年又用70亿美元清空,此后错过了英伟达从千亿美元到万亿美元的史诗级上涨

去年四季度,他重返英伟达,持仓达10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加到约30亿美元,然后在今年10月再次清仓

这几笔来回,不是简单的“踏空与追涨”,更像是把“芯片制造的时代红利”兑成“模型时代的话语权”

英伟达这边,股价像火箭

截至当地时间11月10日收盘,英伟达单日涨5.79%,年初至今涨超48%,总市值达4.84万亿美元(约合34.5万亿元)

我身边做交易的朋友开着软件看盘,说英伟达像是整条AI板块的温度计,但温度太高也会让人心里发毛

更微妙的是,从今年6月至今,黄仁勋本人也在减持,累计套现超10亿美元

这在创始人里不算罕见,风险分散、个人现金管理都可能是理由,但叠加外界的泡沫争论,难免让人多想一句

另一头,“大空头”回来了

伯里旗下Scion Asset Management三季度末持有名义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看跌期权,约占其资产总值的80%,对准的就是英伟达和Palantir

具体到明细

他们拿着约500万股Palantir看跌期权(名义价值约9.12亿美元)和约100万股英伟达看跌期权(名义价值约1.87亿美元),基金总持仓约13.8亿美元

这已是伯里今年第二次狙击英伟达,第一季度他曾建立价值超9700万美元的90万股英伟达空头头寸

但在8月公布的第二季度报告中,这些头寸已全部清算,盈亏情况并未公开,外界估算也存在两种极端可能

伯里这次出手前,在社交平台上“打了手电”

他贴出电影《大空头》里的剧照并写道:“有时,我们看到泡沫

有时,我们可以对此有所行动

有时,唯一的制胜之道是不下场”

随后配图是科技行业资本支出回到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斜率、几家云业务增速放缓的曲线、以及英伟达等AI公司之间的“循环融资”关系图

这些图不一定能成为定论,但它们抓住了很多人心里那团说不清的疑虑

市场的担忧并非只来自个人

英国央行和IMF都提醒,AI概念股的市值飙升到与互联网泡沫高峰时期相似的水平,美国市值最高的五家公司合计占标普500的30%,是半个世纪以来最集中的时刻

在“盈利调整后”的维度看,估值也到了自2000年以来的极端区间

MacroStrategy Partnership分析师朱利安·加兰甚至认为,当前AI泡沫规模是互联网泡沫的17倍,是2008年全球房地产泡沫的4倍

而且,历史的影子随处可见——2000年的朗讯用了占营收24%的循环融资推销售,后来在电信崩盘中暴跌;

现在英伟达的直接投资规模约占营收的67%,这个杠杆比当年朗讯还要猛烈

但另一种声音也很坚定

黄仁勋在10月29日的全球技术大会上说,模型已经强到客户愿意付费,这会证明昂贵的计算基础设施是值得的,他“不认为我们处于人工智能泡沫中”

到11月7日,他又解释了一个关键差异:互联网泡沫时期大量光纤是“暗光纤”,供过于需,而

“现在几乎所有的GPU都在被使用中,公司计算需求指数级增长,产生的查询也在增加,需求是真实的不是人为造出来的”

这句话我反复读了几遍

如果硬件资源确实被持续有效消化,供需的根逻辑跟过去不一样,估值就不是单靠想象维持的“气球”

夹在这两种叙事之间,软银的选择有点耐人寻味

一边是利润狂飙、股价从4月的5700日元涨到近25000日元、市值一度破38万亿日元,愿景基金部门扭亏为盈,一边是宣布在2026年1月1日实施1拆4的拆股,财务的“肌肉”越来越扎实

今年上半年,软银营收3.74万亿日元、净利润2.92万亿日元

第二季度净利润更是达到2.5万亿日元,远超市场预估的4182.3亿日元

很多人会问,既然这么牛,为什么要清仓英伟达?

我的直觉是

这不是对AI降温,而是把“上游算力”的暴露度,转成对“应用层”的锁定权,赌的是生态位

这场争论最好落回一个朴素问题:钱最后会去哪儿

The Information报道称,OpenAI年化营收约120亿美元、年化亏损约80亿美元,计划在AI领域投入1万亿美元,总裁Greg Brockman说他们正在寻找“创造性的融资方式”

Seaport Global Securities分析师Jay Goldberg提醒

“英伟达与OpenAI的交易是在提前透支未来需求,一旦周期反转,未来的需求会减少,风险被放大”

如果把这句话拆开看,就是问:现在的每一块GPU、每一次调用、每一笔融资,能不能在真实的商业闭环里把账补上

我能共情那种犹疑

咖啡店里,隔壁桌两个人一边看盘一边争论,一个说“看盈利就知道不值这么高”,另一个说“别把新技术按老逻辑算”,谁也说服不了谁

市场有时候不需要答案,它需要时间

软银清仓英伟达并加码OpenAI,伯里重装做空,黄仁勋再度力挺需求,这些动作像是在拉扯同一根绳子,两端的人都用力

绳子不会马上断,但谁松手谁握紧,决定的是节奏

如果你问我该怎么做,我只能给出很“生活化”的建议:看得懂的再加一点,看不懂的先放一放;

别把一次涨跌当成真理,也别把一次减持当成末日

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但它会押韵

现在的AI更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发动机,烧的是钱,也是时间和算力;

来源:外向海海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