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撕鬼子”,到回老家摆摊卖炒面,李嘉明陷入无戏可拍的窘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0 19:26 1

摘要:“41岁,娶23岁新娘,还完债,炒面摊升级成门店——这哥们居然是我小时候电视里那个‘手撕鬼子’的李嘉明?

“41岁,娶23岁新娘,还完债,炒面摊升级成门店——这哥们居然是我小时候电视里那个‘手撕鬼子’的李嘉明?

刷到这条婚讯,第一反应是:假的吧。

点进去一看,照片里他穿着皱巴巴的西装,新娘素面朝天,俩人端着一盘炒面合影,背景是太原老城区的筒子楼。

没有明星滤镜,没有热搜词条,连婚礼都只是一顿亲戚围桌的便饭。

评论区最高赞:“原来明星落魄是真会摆地摊,但能把地摊炒成网红店,这是头一个。

别急着同情,人家早不靠同情吃饭。

去年深秋,太原柳巷口,凌晨一点,李嘉明推着三轮车出摊,铁铲敲锅沿当啷响,抖音直播间两千人蹲守,就为了看他一边翻面条一边回黑粉:“说我过气?

过气至少还能闻到油烟味,比横店门口排队等群演的强。

”三个月,他把父亲癌症欠下的六十万外债清零。

炒面里加的不是鸡汤,是算账:每份成本3块2,卖12,一晚两百份,净赚一千六,风雨无阻。

还完最后一笔账那天,他录了个视频,没哭,只是把锅铲往案板上一扔,说:“老子不欠任何人了。

”声音哑得像砂纸,评论区却刷满了“恭喜上岸”。

你以为故事到这儿就励志完事了?

太浅。

今年十月,猫眼内部看片会,一部小成本网剧《市井人生》把评委看沉默了——李嘉明演的下岗工人,蹲在菜市场门口啃冷馒头,腮帮子一鼓一鼓,像只老山羊。

没人记得他当年飞天遁地打鬼子,只记得他抬头时眼角的褶子里夹着灰。

片方原本只想请他串两天,结果他自带锅碗,拍完夜戏给剧组炒面当宵夜,顺手把剧本里“小贩吆喝”改成太原方言:“面条——热咧!

”导演一拍板,加戏到十集。

播出那天,弹幕飘过:“这大叔谁啊,太真了。

”真什么?

真到像你家楼下那个总多给你一把豆芽的摊主。

更离谱的是,他把路边摊真升级成了门店,名字土得掉渣——“明哥家常菜”,门口挂着手写招牌:炒面15,加蛋16,加肠17,明星亲手炒,加量不加价。

开业头一天,排队的不是粉丝,是隔壁中学晚自习放学的小崽子,一边吸溜一边吐槽:“叔,你比学校食堂良心。

”他蹲在门口抽烟,烟灰弹进一次性饭盒里,笑着说:“别叫叔,叫哥,哥还没老到娶不动23岁。

”说完自己先乐了,眼角褶子又夹进一点光。

有人替他算账:门店租金一年二十万,抖音团购抽成五个点,雇俩小工,一个月纯利不到三万,比摆地摊少赚一半。

他摇头:“地摊是救命,门店是生活。

我想让媳妇早上醒来不用闻汽油味,能踏踏实实去产检。

”一句话,把“明星下凡”的猎奇打成粉末——原来所谓翻身,只是把“活下去”换成“过得像个人”。

当然,也有人酸:“娶小18岁,不就是靠名气骗小姑娘?

”新娘自己跳出来回:“认识他那会,他连三轮车都是借的,冬天手裂得渗血,还先给我捂热烤肠。

名气?

他有个鬼名气,只有一股子不肯倒的劲儿。

”小姑娘把这段话发在抖音,点赞破百万,评论区清一色“姐姐好刚”。

你看,群众不傻,分得清谁是真穷,谁是卖惨。

现在,他白天在剧组演小人物,晚上回店里炒面,偶尔开直播,背景音是油锅滋啦,粉丝刷火箭,他头也不抬:“别刷,真支持就带朋友来太原吃,炒面管够,火箭能当饭吃?

”有人问他以后还想不想回主角,他把锅铲往肩上一扛:“主角早演过了,飞檐走壁,一枪八百里,爽是爽,可没油烟味。

现在这角色,一抬头观众能看见我鼻毛,这才叫活着。

说完这句,他转身进厨房,背影被灯泡拉得老长,像极了他演过的那些小人物——不体面,却站得笔直。

锅里的面条翻了个身,油星溅到围裙上,留下一个永恒的斑点。

来源:小园观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