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兖州的街头巷尾,曾有一群红色、绿色的小亭子,像散落在城市里的纽扣,牢牢锁住了几代人的阅读记忆与市井时光。它们便是报刊亭,曾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节点,是路人歇脚的临时驿站,如今却在时代浪潮中逐渐褪色,沦为被遗忘的角落。
在兖州的街头巷尾,曾有一群红色、绿色的小亭子,像散落在城市里的纽扣,牢牢锁住了几代人的阅读记忆与市井时光。它们便是报刊亭,曾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节点,是路人歇脚的临时驿站,如今却在时代浪潮中逐渐褪色,沦为被遗忘的角落。
兖州的报刊亭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彼时互联网尚未普及,电视节目有限,报纸、杂志成了人们了解外界的主要窗口。这些报刊亭大多选址巧妙,或守在息马地市场的入口处,或立在中御桥路的公交站台旁,亦或是扎根在学校与居民区之间的街巷口。小小的亭子不过两三平方米,却像个“信息百宝箱”:《齐鲁晚报》《兖州日报》等报纸叠得整整齐齐,《读者》《意林》《知音》等杂志摆满了半面货架,旁边还顺带卖些邮票、信封、电话卡,偶尔摆上几瓶矿泉水和口香糖,满足路人的应急需求。
那些年的报刊亭,永远涌动着鲜活的人气。清晨,晨练结束的老人会准时来买份报纸,戴上老花镜坐在亭边的石阶上,逐字逐句地读着时政新闻与本地资讯;放学时分,背着书包的学生们簇拥过来,攥着零花钱抢购最新一期的漫画书和青春杂志,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书中的故事;上班族赶公交的间隙,顺手买份报纸,便能在通勤路上填补无聊的时光。报刊亭的老板也大多热情健谈,能记住常客的喜好,熟客来买报,不用多言便会递上心仪的刊物,偶尔还会聊几句报纸上的热点新闻,小小的亭子成了邻里间交流的微型社交场。
然而,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浪潮,将报刊亭推向了边缘化的境地。进入2010年后,兖州街头的报刊亭开始褪去往日的热闹。人们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浏览海量新闻、阅读电子书籍,短视频、社交软件更是抢占了大众的碎片时间,曾经供不应求的报纸杂志,渐渐无人问津。
随之而来的是报刊亭的陆续消失与转型困境。有的报刊亭为了生存,缩减了报刊品类,转而多卖零食、饮料和文具,但面对周边的便利店与超市,毫无竞争优势;有的尝试增加充值、打印等业务,却因客流稀少难以维持。中御桥路曾连续排列着三个报刊亭,如今只剩一个孤零零地立在街角,货架上的杂志布满灰尘,老板终日低头刷着手机,鲜少有人驻足。那些被拆除的报刊亭原址,有的改成了共享单车停放点,有的铺成了人行道,有的建起了新的商铺,旧迹难寻。
如今,兖州街头幸存的少数报刊亭,更像是城市的“怀旧符号”。偶尔有念旧的老人,或是想给孩子买本纸质书的家长,会走进亭内挑选一番,多数时候,它们都静悄悄地站在路边,与身旁飞驰的汽车、低头看手机的行人显得格格不入。这些小亭子曾见证了兖州的市井繁华,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与回忆,它们的衰落,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却也让许多人心中多了一丝怅然。
兖州街头的报刊亭,虽已不再是信息传播的核心,却依旧是城市记忆里温暖的一笔。它们在时代浪潮中逐渐被遗忘,却也默默记录着城市的变迁,成为一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市井印记。
【附】
兖州现存报刊亭大致分布点位清单
以下点位基于兖州老城核心区及居民区、交通枢纽等客流集中区域梳理,多为目前仍在零星经营或阶段性营业的报刊亭,供怀旧探访或临时采购参考:
1. 息马地市场南门入口处:紧邻市场人流密集区,依托周边商圈维持经营,除少量报刊外,常售卖饮料、纸巾等便民小商品,是老城留存较久的报刊亭之一。
2. 中御桥路中段公交站台旁:地处老城区主干道,靠近鼓楼街道核心区域,曾是报刊亭集中分布路段,目前仅剩这一处。多服务等车路人,报刊品类较少,以本地报纸和经典期刊为主。
3. 兖州火车站广场东侧辅路:面向旅客及周边居民,除报刊外,还兼顾售卖地图、充电宝等出行相关物品,客流相对稳定,是功能性较强的一处报刊亭。
4. 九州中路与龙桥南路交叉口北侧:靠近贵和花园等多个成熟小区,周边有超市、社区诊所等配套,主要服务周边居民,偶尔会为学生售卖教辅类期刊。
5. 实验中学老校区西门对面:临近学校,虽报刊品类不多,但会针对性摆放青少年喜爱的文学杂志和动漫期刊,上下学时段偶有学生驻足,其余时间客流较淡。
6. 建设路与新世纪路交汇处街边:依托周边写字楼和居民区,报刊亭规模较小,除基础报刊外,兼售零食和简易办公用品,适配周边上班族和居民的应急需求。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