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丽颖的新剧《造城者》还没播,央视已经把它提前写进“2024年度大剧”名单,放在国庆档,一副“押宝爆款”的架势。
赵丽颖的新剧《造城者》还没播,央视已经把它提前写进“2024年度大剧”名单,放在国庆档,一副“押宝爆款”的架势。
这不是简单的资源升级,而是给整个娱乐圈递了一张新规则说明书:流量退场,实力上桌;架空仙侠让位,土里刨食的现实题材成了香饽饽。
——1——
把时针拨回一年前,赵丽颖去温州龙港市报到,剧组把80年代的老街整条复原,青石板、竹棚摊、手写的“高价回收涤纶”招牌,连公厕墙上的“禁止随地小便”都按原样刷漆。
她演的是李秋萍,一个把“农民城”从图纸变成水泥地的女书记。
原型不是一个人,是当年一群踩着解放鞋、揣着图纸、啃着馒头把滩涂变码头的温州女人。
为了不像“城里人下乡体验”,赵丽颖提前两个月蹲点,跟原型之一的老阿姨学方言,把“我们”说成“嗯呐”,每天凌晨四点跟着去菜市场抢摊位。
剧组人说,她晒得比当地渔民还黑,现场回放时,监视器里一出现她,龙港的老居民就点头:像,就是我们当年那个“秋萍姐”。
——2——
央视给这部剧定的宣传词只有三个字:气血美。
翻译过来就是——别再给女演员打冷光滤镜,让观众看见血管、看见太阳斑、看见熬夜后的青眼圈,那才是活人。
《造城者》的预告片里,赵丽颖有场戏是扛着两袋水泥上跳板,镜头怼脸,汗把头发粘成绺,她一句台词没有,牙关咬得腮帮子发抖。
弹幕飘过一句“这姐的肱二头肌比我人生规划还清晰”,瞬间点赞破万。
市场部门做过调研,95后观众对“精致穷”已经疲劳,反而对“能扛事的脸”上头——看上去像真能带着全村奔小康,而不是下班回北京豪宅打卡。
“气血美”不是审美降级,是观众醒了:假脸拯救不了真生活,能扛事的美才有代入感。
——3——
行业把这套变化总结成一条公式:
“主流奖项+央视背书+现实题材=安全上岸”。
赵丽颖先靠《风吹半夏》拿下金鹰奖最佳女主角,评委会的评语写得直白:“完成从偶像派到实力派的系统转型。
”
紧接着《造城者》被央视一把拽进“年度大剧”梯队,同步配套拍纪录片《真实的造城者》,摆明了要把她当案例写进教材。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2023年度报告里,直接点名《造城者》的选角模式,称它是“后流量时代可复制范本”。
接下来排队上线的,是《闽商》《义乌奇迹》《昆山之路》,清一色“实力派+改革往事”,平台抢剧本抢得比当年抢IP还凶。
资本最诚实,哪里有钱的味道,哪里就一夜长出同题材剧组。
赵丽颖无意间成了风向标——她一过桥,后面千军万马跟着上钢丝。
——4——
这套转型为什么她能跑通,而同期85花里只剩她跑通?
答案藏在“三步棋”里。
第一步,选剧眼光毒。
《幸福到万家》演村妇,《风吹半夏》演钢贸女老板,《造城者》演女书记,角色阶梯一路向下扎根,离土地越近,离安全垫越远,观众越信。
第二步,奖项及时雨。
金鹰奖敲钟那天,微博热搜第一不是“赵丽颖好美”,而是“赵丽颖演技”,把“演技”两个字和名字强行绑定,相当于给品牌换了新logo。
第三步,政策踩点准。
现实题材、女性奋斗、共同富裕,每一个关键词都在总局年度选题库里高亮,她一次全中,等于开卷考提前拿到答案。
三步走完,商业价值没掉——《造城者》预告片入围2024中美电视节“中华文化传播力奖”,国外买家最先抢的就是这部,报价单上写着:
“能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脸。
”
一句话,把文化输出、演员身价、平台收益全打包卖了,还卖得理直气壮。
——5——
当然,不是所有人喜欢这种“土里刨食”的潮流。
有制片人在私下吐槽:现实题材像“裸考”,没有飞天遁地的特效遮丑,剧本、表演、制作任何一环掉链子,观众立刻用脚投票。
但市场数据就摆在那里——2023年卫视黄金档收视率前10里,现实题材占7部;云合数据有效播放前10里,古装只剩2部。
观众换口味,平台换赛道,演员换脸,一气呵成。
赵丽颖只是最先跑到终点线的人,顺手把“流量”两个字的跑道给掀了。
接下来几个月,你会看到一批女演员晒黑、剪短发、学方言,在菜市场、码头、车间里“体验生活”,通稿里高频出现“气血美”。
模仿是最高级的恭维,也是行业转型的温度计。
当模仿者足够多,新的标准就诞生了。
——6——
故事说到这儿,可以下结论了:
《造城者》能不能爆,已经不只是赵丽颖一个人的事。
它是现实题材商业潜力的试金石,是“气血美”能不能取代“冷白皮”的投票箱,是后流量时代演员生存规则的判决书。
爆,等于告诉所有还在古偶里打转的演员:赶紧下地,还来得及。
不爆,也不代表方向错了,只说明活儿还没干好——剧本不够硬,表演不够真,观众依旧会拿遥控器投票。
但对赵丽颖个人而言,转型已经提前撞线:金鹰奖杯在手,央视片单在握,国际买家下单,下一步只剩“持续输出”。
她不再是“85花”里的一员,而是单独成列的“转型成功样本”。
以后提到她,标签不再是“圆脸甜妹”,而是“能扛现实题材的女一号”,就像提到龙港,人们会想起那座从滩涂里长出来的城市——
看上去不可能,却真就一夜造城。
结尾没有金句,只留一道算术题:
当一部剧能让观众相信“汗珠子比滤镜更亮”,能让资本相信“土里刨食比天上飞更赚”,能让演员相信“把脸晒黑就能把钱挣了”,
那么,下一次太阳升起,谁还愿意回到滤镜里假装发光?
来源:辰东小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