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夫碑者,纪功述德,垂教万世之器也;诲者,传道授业,启悟后昆之言也。当清季文脉未坠之际,兖州谷氏有贤儒曰照文公,以岁贡之身,怀鸿儒之德,深耕杏坛,化育一方。后学感其恩泽,敬其懿行,勒石为碑,名曰“钧诲”,谨撰此序,以志景仰,以传斯文。
【原文】
夫碑者,纪功述德,垂教万世之器也;诲者,传道授业,启悟后昆之言也。当清季文脉未坠之际,兖州谷氏有贤儒曰照文公,以岁贡之身,怀鸿儒之德,深耕杏坛,化育一方。后学感其恩泽,敬其懿行,勒石为碑,名曰“钧诲”,谨撰此序,以志景仰,以传斯文。
公讳照文,字不详,兖州人也。其先世溯源,乃春秋经学家谷梁赤之后裔。谷梁子注《春秋》而传儒道,名列先儒,祀于孔庙,其崇文重教之风,薪火相传于后世。照文公承先祖之文脉,禀圣贤之遗训,少而敏学,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诗词歌赋皆有造诣。及长,应童子试,屡拔头筹,终以岁贡之身入仕,虽未居高位,却潜心育人,淡泊名利。公之治学,严谨务实,不尚空谈,于《四书》《五经》务求甚解,于孔孟之道身体力行,时人皆称“谷夫子”,尊其为学界楷模。
公之执教,循循善诱,爱生如子。凡受业于门下者,不分贫富贵贱,皆一视同仁。其讲学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使听者豁然开朗;其育人也,重德为先,因材施教,勉学子修身立德。遇贫寒弟子,公常解囊相助,供其笔墨膏火;见顽劣之徒,公必耐心劝导,明其是非曲直。数十年间,公门下弟子遍布兖郡,或登科及第,报效家国;或耕读传家,教化乡邻。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公之教诲,如春雨润物,滋养学子心田;公之德行,如松柏长青,赢得乡梓敬重。
公之为人,孝悌忠信,谦和恭谨。居家则事亲至孝,睦邻友好;处世则廉洁自持,古道热肠。遇乡邻有争,公必出面调停,以理服人;逢灾荒之年,公必倡捐施粥,救济灾民。其言行举止,皆合儒道,堪称“知行合一”之典范。公常诲弟子曰:“为学先为人,立身先立德。”此语不仅为学子之座右铭,更成为谷氏家族之家训,代代相传。
岁月流转,公之身影虽逝,然其教诲犹存。后学感公之恩,念公之德,遂集资立碑,将公之箴言懿行镌刻其上,名曰“钧诲碑”。碑石虽微,却承载着对先儒之敬仰;文字虽简,却蕴含着修身治学之真谛。今日摩挲碑碣,字迹斑驳而风骨犹存,仿佛又见谷夫子登台讲学之风采,耳畔似闻其谆谆教诲之声。
呜呼!昔者谷梁子传经布道,泽被后世;今照文公继往开来,教化一方。二贤虽隔千载,然崇文重教之心相通,修身立德之志相契。是碑也,不仅为谷夫子立传,更为兖州文脉续弦。愿后之来者,观此碑而思贤齐,诵其诲而践其行,使儒风不坠,斯文永续。谨序。
【注释】
1. 岁贡生:科举时代,从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挑选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岁贡是贡生的一种,是按年资挨次升贡。
2. 钧诲:对尊长教诲的敬称。钧,敬辞,用于称有关对方的事物或行为。
3. 清季:清朝末年。
4. 杏坛:相传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后泛指教育界。
5. 后昆:后裔,子孙。
6. 懿行:美好的行为。
7. 勒石:刻石,将文字或图案刻在石头上。
8. 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9. 童子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10.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1. 膏火:灯火,比喻夜间读书的费用。
12. 孝悌忠信:儒家倡导的道德准则。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悌,指对兄长要敬爱;忠,指对君主或国家要忠诚;信,指与人交往要讲信用。
13.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自谦之词。
【翻译】
碑,是用来记载功绩、叙述品德,使教诲流传万代的器物;教诲,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启发觉悟后代子孙的言论。在清朝末年文化脉络还没有衰落的时候,兖州谷氏家族有一位贤能的儒者叫谷照文公,凭借岁贡生的身份,怀着大儒的品德,深入地在教育领域耕耘,教化养育了一方百姓。后辈学者感激他的恩泽,敬重他的美好品行,刻石立碑,命名为“钧诲”,恭敬地撰写这篇序文,来表达敬仰之情,来传承这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公的名字叫照文,字不清楚,是兖州人。他的祖先追溯起来,是春秋时期经学家谷梁赤的后裔。谷梁赤注释《春秋》而传播儒家之道,名列先儒之中,在孔庙中受到祭祀,他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风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照文公承接了先祖的文化脉络,秉承了圣贤的遗训,年少时就聪明好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经史子集没有不阅读的,诗词歌赋都有很高的造诣。等到长大以后,参加童子试,多次拔得头筹,最终以岁贡生的身份进入仕途,虽然没有担任很高的官职,却潜心致力于教育事业,淡泊名利。公做学问,严谨务实,不崇尚空谈,对于《四书》《五经》一定追求深入理解,对于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亲自实践,当时的人都称他为“谷夫子”,把他尊为学界的楷模。
公从事教育工作,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爱护学生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凡是在他门下接受学业的人,不论贫穷富贵,都一视同仁。他讲学的时候,引用经典事例,深入浅出,让听讲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他教育人的时候,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勉励学生修养自身品德。遇到贫穷的学生,公常常解囊相助,提供他们学习的费用;见到顽皮恶劣的学生,公一定耐心劝导,使他们明白是非对错。几十年间,公门下的弟子遍布兖州地区,有的科举中第,报效国家;有的以耕读传家,教化乡里。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公的教诲,就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滋养着学生的心田;公的品德,就像松柏一样四季常青,赢得了家乡人的敬重。
公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诚守信、谦虚和蔼、恭敬谨慎。在家里就对父母非常孝顺,和邻居相处友好;在社会上就廉洁自律,为人忠厚、热情。遇到乡里邻居有争执,公一定出面调解,用道理说服人;遇到灾荒之年,公一定倡导捐款施粥,救济灾民。他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堪称“知行合一”的典范。公常常教诲弟子说:“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立身处世首先要树立品德。”这句话不仅成为学生的座右铭,更成为谷氏家族的家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岁月流转,公的身影虽然已经逝去,但是他的教诲仍然存在。后辈学者感激公的恩情,怀念公的品德,于是筹集资金立碑,把公的教诲和美好品行镌刻在上面,命名为“钧诲碑”。碑石虽然微小,却承载着对先儒的敬仰之情;文字虽然简洁,却蕴含着修身治学的真谛。如今抚摸着碑石,字迹虽然已经斑驳但是风骨仍然存在,仿佛又看到谷夫子登上讲台讲学的风采,耳边似乎又听到他那谆谆教诲的声音。
唉!从前谷梁子传播经典、布道讲学,恩泽后世;如今照文公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教化一方百姓。两位贤人虽然相隔千年,但是他们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心意是相通的,修身立德的志向是契合的。这通碑,不仅是为谷夫子立传,更是为兖州的文化脉络延续传承。希望后来的人,看到这通碑就想到要向贤人看齐,诵读他的教诲就实践他的行为,使儒家的风气不会衰落,文化能够永远延续。恭敬地撰写这篇序文。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