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能想象得到机器人如何在辩论场上唇枪舌剑吗?近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举行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全国各地学校和企业的14支团队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松延动力-小诺队获得冠军。
转自:劳动午报
你能想象得到机器人如何在辩论场上唇枪舌剑吗?近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举行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全国各地学校和企业的14支团队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松延动力-小诺队获得冠军。
“机器人是否会统治人类?”从决赛的分组赛进入总决赛,湖北大学队的人形机器人和松延动力-小诺队的半身仿生机器人围绕这一辩题勇争冠亚军,面对正方的旁征博引,反方紧抓逻辑漏洞,一方用比喻引发共鸣,另一方就用“有人发明锁、就有人发明钥匙”来回应,双方你来我回、攻防交替。河北大学-小禾队和松延动力-松美美队也带来“人类战争消失与否”的思辨对决。这里有逻辑的较量、观点的碰撞和语言的艺术,不仅拼多模态交互能力,更拼大模型、算力和推理的智能进化。
决赛采取“机机对决”方式,各队机器人辩手之间进行独立辩论。相对应的,评委不以辩论胜负为标尺,而是从机器人的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技能展示和临场应变5个维度进行打分,这是对机器人大模型训练和硬件设备调试的综合性考验。
最终,松延动力-小诺队获冠军,湖北大学队获亚军,松延动力-松美美队获季军。“夺冠很激动,机器人的语言逻辑表现超预期。”松延动力-小诺队研发项目负责人说:“我们携带自研的仿生机器人参赛,在备赛过程中对它进行了针对性的辩论语料、对话管理等训练,赛场上也很好检验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
谈及赛事意义,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长、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焕萍认为:“机器人辩论需要在复杂语义环境中精准捕捉信息差异、生成逻辑性论点,要求机器人通过多轮推理、事实检索与语义纠错,克服传统大模型常见的‘幻觉’‘逻辑跳跃’等问题,这是对具身智能‘大脑’的极限测试。”
从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到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赛,为何诸多“首次”前沿机器人赛事频频落地北京亦庄?答案在于“产业支撑”与“场景牵引”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产业基础提供办赛底气。作为北京机器人产业高地,北京亦庄汇聚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星海图、安川首钢等知名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余家,基本形成了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场景的具身智能产业链体系。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十条硬核措施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赛事反哺产业进化。北京亦庄机器人领域“月月有赛事”的密集布局,本质是以场景应用为牵引,以赛聚能,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技术层面,我们为行业提供技术验证平台,希望通过机器人辩论赛倒逼大模型从‘生成内容’向‘深度思辨’进阶,加速大模型语义理解、逻辑推理等人机交互核心技术迭代。在产教融合层面,赛事吸引了中学、高校与企业参赛,校企合作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提供实践载体。在产业层面,赛事不仅为机器人应用落地开拓新业态、新场景,也让更多高校和企业看到区域内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参赛团队可依托北京亦庄开源平台开展二次开发,加速技术成果向产业落地转化,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进一步壮大机器人产业规模。”
□本报记者 孙艳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