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系统梳理了慢阻肺的疾病负担、诊断评估与初始治疗方案(第一至三章)之后,GOLD 2026报告的下半部分将引领我们进入临床管理的更深层面。本次更新对急性加重的综合管理(第四章)、多病共存的整合诊疗(第五章)进行了全面重构与深化,并增添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
在系统梳理了慢阻肺的疾病负担、诊断评估与初始治疗方案(第一至三章)之后,GOLD 2026报告的下半部分将引领我们进入临床管理的更深层面。本次更新对急性加重的综合管理(第四章)、多病共存的整合诊疗(第五章)进行了全面重构与深化,并增添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部分(第六章),标志着慢阻肺的管理模式正从治疗肺部疾病迈向全身健康管理的整体性跨越。
下文将聚焦第四至六章的核心更新,深入解读如何通过结构化随访体系优化急性加重患者的远期预后,如何借助“4Ms”框架系统应对复杂多病共存带来的挑战,以及人工智能如何在诊断、风险预测与指南落地中扮演关键角色,从而为临床实践描绘一幅更为清晰、动态且前沿的管理新蓝图。
第四章 COPD急性加重期的管理
1.COPD急性加重的诊断评估
GOLD 2026指南明确COPD急性加重是指症状在数日内(最长14天)恶化的急性事件,其特征为呼吸困难加剧和或咳嗽、咳痰加重,可伴随呼吸急促和/或心动过速。急性加重通常与气道感染、污染或其他肺部损伤引发的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加剧有关。
2. COPD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分类
GOLD 2026根据罗马提案,依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将COPD急性加重病情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图4.2),为临床病情判断提供了清晰依据。
3. COPD急性加重的鉴别诊断异
指南特别强调了在COPD诊疗过程中对潜在并发疾病的系统识别。临床需重点排查肺炎、心力衰竭、肺栓塞等可能模拟或加重急性加重症状的疾病。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极易与急性加重本身相混淆或相互叠加,并与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升高相关。为此,GOLD 2026系统性地列出了需重点鉴别的疾病谱及其对应的关键检测方法(图4.3),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决策的实用工具。
4. COPD急性加重管理场所决策异
GOLD 2026明确了COPD急性加重的治疗目标:最大限度降低本次急性加重的影响并预防未来事件。
指南强调,治疗场所的选择不应仅基于急性加重本身的严重程度,更需要系统评估患者的全身功能状态、合并症严重程度、认知水平及社会支持环境等多维度因素(图4.4)。在急诊场景下,这一路径要求临床医生快速执行标准化流程:若患者存在低氧血症,需立即启动控制性氧疗,并迅速评估是否存在生命威胁、呼吸功增加或气体交换受损,以判断对无创通气及住院治疗的需求。最终,需要呼吸支持的患者被收治至监护单元,而病情较轻者则在急诊处理后转入门诊管理。
这套决策体系将超过80%的急性加重导向门诊管理(核心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皮质类固醇和抗生素),从而在确保中重度患者获得必要监护的同时,也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个体化精准医疗的终极目标。
5. COPD急性加重管理办法
GOLD 2026在药物治疗方案上展现出显著的精细化趋势,在平衡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方面进行了深入考量,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用药指导(图4.5)。
推荐将短效吸入性β,受体激动剂(联合或不联合短效抗胆碱能药物)作为治疗急性加重的初始支气管舒张剂;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可改善肺功能(FEV1)、合并缩短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疗程5天;抗生素适用于脓痰、痰细菌培养阳性或需要机械通气(有创或无创)的患者;当具备应用指征时,可使用抗生素缩短恢复时间、降低早期复发风险、减少治疗失败和缩短住院持续时间,治疗疗程为5天。高流量氧疗(HFNT)是慢阻肺病患者急性低性呼吸衰竭时一线通气式(图4.7),对于患有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或对HFNT无反应的患者,除非绝对禁忌,否则应使用无创机械通气(NIV)。NIV已被证明:改善气体交换,减少呼吸工作和插管需求,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率。
6. 出院评估和随访建议
COPD患者出院后30天内再入院率高达30%-50%,且与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
➤结构化随访体系:指南明确建议进行早期随访(出院后1个月内) 以降低再入院风险,并在3个月时进行关键评估,内容应包括症状、肺功能及治疗反应。对于长期管理,建议通过规范的血气分析来评估长期氧疗需求,并对反复加重的患者,推荐进行CT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支气管扩张或肺气肿。
➤优化的药物干预:证据强烈支持在首次急性加重后,早期启用LABA+LAMA+ICS三联疗法,这能显著降低后续急性加重风险与再住院率。同时,指南首次将美泊利珠单抗纳入治疗体系,为特定表型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综合护理方案:有效的管理依赖于包含患者教育、药物优化、吸入技术指导、合并症管理及自我管理支持的综合护理方案。
第五章 COPD合并症
GOLD 2026强调了“多病共存”的核心概念,明确其定义为“同时存在两种以上慢性疾病”。许多合并症与COPD之间常形成"多病协同"关系——强调COPD的发生与进展并非单一病理过程,而是由多种疾病、社会、心理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许多合并症的症状与COPD本身表现相似,导致漏诊误诊风险增高。
1. 以患者为中心的“4Ms”系统评估法(图5.1)
GOLD 2026推荐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4Ms"框架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关注心理(Mentation),重点筛查抑郁和认知障碍;评估活动能力(Mobility),包括平衡功能和运动耐力;系统审查用药情况(Medications),避免多重用药带来的风险;全面识别和管理各类合并症(Morbidities)。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应将主动吸烟视为独立的疾病状态并提供系统的戒烟干预。其核心在于认识到:慢阻肺与合并症之间相互影响,有效的管理必须超越单一的呼吸系统疾病范畴,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每次医疗接触都应视为全面评估和优化所有健康问题的宝贵机会。
2. 常见的合并症
指南对衰弱进行单独论述,将其定义为多系统生理功能下降。新增证据表明其与认知障碍、心血管疾病及多病共存相关并叠加健康风险。Meta分析证实,衰弱和衰弱前期可预测COP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急性加重和住院风险。同时强调衰弱的综合管理方案,包括老年照护、康复、营养、药物及心理治疗。
COPD常见合并症被分为五大类(图5.2):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心理疾病、代谢性疾病及多系统组织退化(MOLT)。其中,呼吸衰竭、特定心血管疾病和肺癌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而骨质疏松、抑郁、肌少症等其他合并症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医疗资源使用,但多数可治疗,值得积极识别和管理。
3. COPD多病共存患者的管理
GOLD 2026为COPD多病共存患者的管理提供了系统性指导框架,通过初始评估与随访监测的双重架构,推动COPD管理从传统的单一呼吸系统评估转向多系统整合的健康管理模式。指南强调应采用整体化诊疗理念,通过对患者进行多维度全面评估(图5.5),但需根据个体情况灵活选择检查项目,避免"一刀切"。并且以年度评估和每3-5年周期复评为基础(图5.6),建立起连续的监测机制,实现对疾病进展、合并症风险及治疗反应的全面评估。
通过初始评估确立基线状况,再通过定期随访实现动态监测,GOLD 2026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从诊断到长期管理的完整工具,最终实现改善患者整体预后的目标。
第六章 COPD中的人工智能与新兴技术
1. 人工智能在COPD中的应用(图6.1-图6.2)
GOLD 2026首次系统性地将人工智能(AI)纳入指南,标志着数字化诊疗新时代的开启。AI在识别高急性加重风险患者方面具有潜力,但大多数研究仍需在大规模纵向队列中验证。
➤诊断优化的三重路径
AI技术为改善COPD诊断现状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对于诊断不足方面,通过智能分析电子健康记录,AI能够有效识别基层医疗机构和肺癌筛查项目中的潜在患者群体。对于误诊,基于AI的自动化解读系统不仅能够提供诊断建议,还能从肺功能流速-容积环中挖掘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高维特征。对于延迟诊断,AI通过预测肺功能发展轨迹,为实现早期干预创造了可能。
➤创新诊断技术的多元化探索
当前已有八大AI辅助诊断技术进入研究视野,包括呼吸音分析、语音识别、振荡肺功能检测等创新手段。这些技术为无法完成传统肺功能检查的患者提供了重要替代方案,大多数目前正处于小规模人群验证阶段。
➤精准医疗的生物标志物突破
在应对COPD异质性方面,AI在影像学和生物学标志物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影像学方面,AI不仅能精确量化肺气肿特征,还能智能分析肺部结构异常。生物学标志物方面,基于组学数据的AI分析为患者精细分型和个体化治疗靶点发现开辟了新途径。
➤临床管理的智能化升级
多模态AI模型通过整合影像、文本和临床数据,为疾病管理提供更全面的决策支持。在指南实施环节,AI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多病共存患者的管理复杂性,通过智能提醒避免多重用药等问题。"零键盘"诊疗模式在提升记录效率的同时,也改善了医患互动质量。
➤全程管理的技术融合
在远程监测领域,AI与可穿戴设备结合实现了生理数据的实时追踪,智能吸入器显著提升了用药依从性。家庭场景中的AI聊天机器人正成为医疗服务的有效延伸,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居家健康支持。目前这些技术应用仍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2. 远程医疗、远程监测和随访
➤远程医疗的潜力与证据现状
COVID-19大流行推动了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一项系统评价研究中介绍了三种主要服务模式:远程监测联合常规护理、远程咨询联合常规护理、远程监测或咨询替代部分线下诊疗。
远程医疗为慢阻肺管理提供了新的虚拟及混合诊疗模式,旨在提升医疗可及性、改善患者结局并控制成本。但目前循证证据尚不充分,其在急性加重、住院、健康状况和死亡率方面并未明确优于常规护理,也未确定哪些患者亚组能明确获益。
➤患者分诊与诊疗模式选择
指南明确了分诊原则:病情稳定、能清晰沟通、医疗记录齐全的患者可考虑远程随访;而沟通困难、症状严重需紧急处理、需进行体格或实验室检查、或治疗必须线下进行的患者,则应优先安排线下就诊。
➤远程随访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流程
为确保远程随访的质量与安全,指南制定了标准化操作流程。全过程需完整记录并明确为远程随访,关键步骤包括:核实身份与知情同意、检查通讯质量、设定议程、确认在场人员、使用标准化清单进行评估,并由患者复述要点与行动计划后预约下次随访。标准化随访清单和完整的记录体系是保障随访质量的关键,应明确标注随访方式并详细记录临床决策依据,最终形成个体化的随访计划。
3. 肺康复实施:线下vs远程
远程医疗在COPD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其中肺康复是研究最充分的领域。临床指南基于中等质量证据给出强推荐,认为应为稳定期患者提供远程康复或中心康复的选择。
研究表明,远程康复能达到与中心肺康复(金标准)相似的临床效果。其有效性的核心关键在于方案必须包含下肢耐力运动训练,并且通常仍需一次线下的全面评估以启动项目。
远程康复与线下康复一样,需要专业人员和基础设施支持。指南同时警示,在医疗资源紧张和技术吸引力的背景下,需警惕远程康复被滥用,确保其规范使用。
4. 自我管理的实施:线下vs远程
已有研究证实自我管理干预既能改善生活质量,也能降低住院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和自我管理,有可能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并改变患者监测与医疗服务提供的方式。
尽管自我管理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使用数字技术远程实施自我管理仍引发了许多未解之谜和重要的局限性。迄今为止,尚无研究能够证明,与未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自我管理干预相比,远程医疗支持的自我管理是否能带来任何额外获益 。
总结
GOLD 2026以循证医学推动COPD管理实现系统性升级,构建了从早期筛查、急性加重结构化随访到共病整合管理的全程化路径,并通过引入远程医疗与人工智能技术,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提供标准化工具,引领COPD临床实践进入一个强调整体、关注长期、技术赋能的新纪元。
阅读上篇内容,点此链接:
参考文献:https://goldcopd.org/2026-gold-report-and-pocket-guide/
来源:医脉通呼吸科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