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舰正式加入海军的时候,不仅仅是一艘舰艇的增加,有人在码头远处眺望,有人通过屏幕看直播。军旗落在了这艘船上,这件事在大家眼里也不只是技术的进步,它带着一套国家利益、一种防卫决心和一个区域稳定的信息出来,把一艘航母起名为“福建”,不是随便这么做的,因为这个地方
福建舰正式加入海军的时候,不仅仅是一艘舰艇的增加,有人在码头远处眺望,有人通过屏幕看直播。军旗落在了这艘船上,这件事在大家眼里也不只是技术的进步,它带着一套国家利益、一种防卫决心和一个区域稳定的信息出来,把一艘航母起名为“福建”,不是随便这么做的,因为这个地方面对着台湾海峡,在地理上就有直接联系,在政治意义上也包含守护国家统一、维持海域主权的意思在里面,给船取这样的名字,就把军事存在跟国家核心利益放在一块儿,对外界表明,捍卫领土完整不是说空话,而是有实力去做到的事情。
回望过去发展的轨迹,才能更好的理解当下。中国航母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辽宁舰在2012年入列时更多是从无到有的一个小步骤,到了2019年山东舰入列,说明了自主建造的能力已经成熟。福建舰服役意味着我们从跟随改装走向自主设计,并且还有新的关键核心技术引进。8万多吨、电磁弹射等数据告诉世人一个真相,那就是这是我国常规动力大型航母领域能力跃迁。
电磁弹射系统改变了舰载机的使用方式,比起老式蒸汽弹射,它能更精准地控制加速度,让不同类型的飞机起降更加灵活,出动频率也更高一些,在战斗与防护这两方面都有所影响,更快的出动节奏代表着可以更快应对突发情况,能够搭载更多种类的飞机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任务选择范围从防空到反舰再到电子战以及预警等等都拥有更强有力的支持手段综合起来来看这些技术上的改进直接提升了航母打击群的整体作战效率和持续作战能力。
福建舰改变技术面貌,也改变战略影响。对于台海、南海、东海这些复杂的海域来说,一个有持续远洋能力并且打击选项更强的航母,在关键时刻可以形成一种实际威慑,这种威慑不是为了挑起冲突,而是让冲突的成本更高一点,这样就促使各方更愿意通过冒险的办法,因为这种新现实而不再那么可靠。有人说福建舰入列就是“有能力消灭一个国家”,这个说法夸张了点,但确实反映了一种周边力量平衡的变化:外面保护也不等于随便冒险。
把实力和和平挂上钩,这想法挺简单的却很重要,没有防守的实力,你的和平主张就很难让人当真。福建舰的意义在于,靠硬实力给外交留出余地,让理性的对话变得可能起来,并不是要把航母当作扩张的工具,国家的态度很明确:不想称霸世界,也不愿意用力量做不必要的侵略,想要改变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争取平等又受人尊重的世界秩序。
这种能力要依靠工业体系支撑,福建舰现身显示船舶制造,电子,动力和系统整合等多条产业链已成形,建造过程中用到更多标准化与模块化手法,各个厂区承担分段任务,大连,江南这类船厂靠分工达成产能互补,这样造船方法提升了效率,使航母从孤立的个案向批量生产方向靠近,把设计,配套以及测试流程标准化有助于缩减建造时长并维持质量稳定。
国外对比也有参考,美国航母和舰艇项目就出现过技术与管理上的麻烦,“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碰上过成本及系统整合的难题,福特级航母在早些时候交付之后也经历过技术验收以及维修频发的情况。更广泛一点看,产业链空心化、政治拨款波动还有内部决策分歧都会影响到先进舰艇能否一直造下去,在航母竞争中想领先起来,光靠技术本身还不够,长时间稳定的政策扶持和健康状态下的产业链同样重要,一时的技术投入解决不了深层次制度结构方面的问题。
中国的优势不是学习、复制,而是把学到的经验变成适合自己节奏的产业变革。组织动员起来,制度协调好,技术落地并形成批量产能。这样的能力让发展节奏和潜力出现逆转的可能性,在数量上的追赶之外还体现在质量上持续性上。良性竞争对双方都有好处,促进技术和作战思想的进步,中国对此持开放态度,不怕公平竞争。
面向未来,福建舰不是终点。可能看到的后续趋势包括更大吨位、更高动力形式、更广泛无人系统应用。外媒提及“虎鲸”类型无人艇的改进版,体现了无人海上作战平台在实战中的成长,未来舰队或许会以有人航母为中心,大量无人艇与无人机配合执行任务,有人平台负责复杂决策和关键工作,无人平台承担风险较高或较为单调的任务,“有人-无人混合”的体系可以提高效率并降低人员风险。“武库舰”概念借助高自动化的无人舰船搭载众多武器,在一定意义上能实现远洋火力投送,如果结合小型核反应堆等新型能源技术,舰队续航力和部署能力会有大幅增长,从而支撑常态化远洋存在。
技术进步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安全和公众利益。护航反海盗、人道救援、应对海上事故和地区自然灾害等等,都可以从现代化舰艇与无人系统中受益,把这种能力放到国际合作当中去用,就能增进互信,就拿眼前来说吧,清理地区航道里威胁航运安全的废弃残骸是头等大事,航母编队可以提供拖曳、起重以及协调方面的支持,这样的举动比军事炫耀更能让邻国感到安心,毕竟是在展示力量被用来做善事的一面,而福建舰在被人叫作“稳定器”或者“压舱石”的时候,就是这么一种建设性的角色形象。
对内,国家力量的壮大并不是特权而是责任。普通公民要明白强大的国防是为了守护日常生活安全,是为让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和决策空间,用实力换平安、靠实力谈对话,这该成为全民共识。对外交往上强调平等互利、多方参与治理远好于一方独大单边行为,区域秩序应向多元共治方向发展,各国基于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基础上协商解决分歧问题。
从技术角度而言,未来的航母编队会越发重视智能化和柔性投送,无人舰艇以及无人机可以承担起侦察、海面打击及后勤补给之类的任务,这样就能让有人平台保有对复杂局面的主导权,把无人系统当作“以无人换效率”的手段来使用,在削减人员风险的同时加大作战密度并扩大覆盖范围,如果把这些想法扩展到国际合作领域当中去,那么区域内部日常遇到的问题诸如打击海盗、执行搜救行动或者环保工作等都可以凭借新工具得到更好的处理。
战略信号上,福建舰入列给周边国家乃至更远处发出了两条信息:一、中国能保卫自己的核心利益;二、这种能力有责任伴随,并非为了单纯扩张。历史上的很多时刻里,实力的象征会被误以为好战性,在实际行动中,稳固的防御力量往往有助于阻止冲突扩大化,把航母当作维持稳定与承担国际义务的资产,这很可能是种政策取向。
最后说一句,这一切还不是终点。航母技术、无人系统、能源形式还有舰队运用都会继续发展下去,愿景就是把实力和善意结合起来,用更强大的力量去维护和平,靠更好的技术来服务共同安全,航母是个工具也是一座平台,把它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就能给区域带来更多的长久平静,福建舰在中国海军史上占了一席之地,也为地区安全与合作打开了新的可能性,我们都是公民,了解并支持这样的能力与责任也是每个人该做的部分。
来源:正直松鼠BQrd73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