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尴尬的首秀,不仅让AIdol成为网友调侃的“摔跤网红”,更揭开了俄罗斯在AI人形机器人领域“自主突围”与“技术代差”并存的真实图景。
11月10日,俄罗斯首款人形机器人AIdol在《洛奇》激昂的配乐中登场,刚迈步就失去平衡轰然倒地,零部件飞溅而出。
工作人员火速用幕布遮挡并拖离机器人的画面,通过视频在全球社交媒体疯狂传播,
#俄罗斯机器人首秀摔倒#话题两天内占据多国科技热搜。
这场尴尬的首秀,不仅让AIdol成为网友调侃的“摔跤网红”,更揭开了俄罗斯在AI人形机器人领域“自主突围”与“技术代差”并存的真实图景。
这场备受瞩目的首秀,原本是俄罗斯宣告加入全球人形机器人竞赛的重要仪式。
据Idol公司官方介绍,AIdol作为该国首款具身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集成了动作控制、物体操控与类人互动三大核心能力,被研发团队冠以“拟人化先进范例”的称号。
现场视频显示,两名工作人员引导AIdol走向舞台中央时,其步伐已略显踉跄,在尝试向观众挥手互动的瞬间,下肢关节突然诡异弯曲,整具钢铁身躯向前扑倒,硅胶“皮肤”与地面碰撞发出沉闷声响,部分零部件脱离机身散落舞台。
面对突发状况,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引发更多讨论:他们先是用黑色幕布迅速遮挡倒地的机器人,一边仓促检查故障,一边将其拖拽至后台。
俄媒报道称,此次事故未造成核心部件永久性损坏,但首秀被迫中断,原定的情绪展示、物体操控等演示环节全部取消。
Idol公司首席执行官弗拉基米尔·维图欣事后紧急回应,将事故原因归咎于“校准问题”和“现场光线不足”,强调机器人仍处于测试阶段,“这次失误会转化为宝贵经验”。
尽管首秀翻车但AIdol的核心参数仍展现了俄罗斯的技术野心。
研发团队公开数据显示,该机器人搭载48伏电池,续航可达6小时,配备19个伺服电机,能呈现12种基础情绪和数百种微表情,硅胶材质的“皮肤”可通过硬度调节模拟人类面部神态,甚至能完成“微笑、思考、惊讶”等类人反应。
77%的零部件为俄罗斯本土制造,公司计划量产时将这一比例提升至93%,彰显了在技术封锁下实现自主可控的战略意图。
但摔倒瞬间暴露的短板同样不容忽视。行业专家通过慢镜头拆解发现,AIdol的伺服电机响应延迟达0.3秒,是波士顿动力Atlas的两倍。
号称±5N精度的力传感器,实测波动幅度高达±15N,直接导致平衡系统失效。
更关键的是,其采用的单一光学传感器方案,难以应对舞台光线变化,而国际主流产品早已普及激光雷达+IMU+深度相机的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
AIdol仅完成7次跌倒测试,远低于国际顶尖团队日均上百次的测试强度,测试数据积累不足也为事故埋下隐患。
网友的质疑集中在两点,一是为何将未成熟的原型机推向公众首秀。二是俄罗斯机器人技术是否真能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俄罗斯科技论坛上,有网友尖锐指出:“能做表情却站不稳,好比造了漂亮的外壳却没安好骨架”,也有声音担忧,在芯片禁运、人才外流的背景下,单纯追求国产化率可能陷入“低水平自主”的困境。
俄罗斯的突围之路与行业现状 AIdol的亮相,标志着俄罗斯正式入局全球AI人形机器人赛道。
在此之前该领域主要由中美企业主导:美国波士顿动力的Atlas能完成后空翻、跑酷等高难度动作,特斯拉Optimus已进入量产准备阶段。
中国的宇树、云迹等企业也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
而俄罗斯的机器人技术长期聚焦军工场景,从战场排雷到核设施巡检,路线偏向“高可靠性、低复杂性”,此次AIdol向民用服务领域拓展,堪称一次重要转型。 俄罗斯的技术突围面临多重挑战。
受国际制裁影响,其无法获取高端芯片和精密传感器,AIdol使用的本土贝加尔处理器,性能比禁运的X86芯片落后5倍,核心控制器存在8毫秒延迟。
人才流失问题同样严峻,欧美制裁下,俄罗斯AI领域顶尖学者外流比例已达42%,导致算法迭代和数据积累滞后于国际同行。
不过也有亮点今年7月,俄罗斯南联邦大学研发的神经形态机器人系统,已能模拟人类感官器官,该技术未来可能应用于AIdol的感知系统升级,为其性能提升带来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机器人“首秀翻车”并非个例。
特斯拉Optimus早期演示曾出现步态不稳,波士顿动力Atlas研发初期也频繁跌倒。行业专家表示,动态平衡是人形机器人的共性难题,需整合运动控制算法、传感器融合、实时算力分配等多重技术,其研发过程本就是“在摔倒中迭代”。
从这一角度看,AIdol的摔倒虽尴尬,却也折射出技术探索的真实性。
来源:聆听娱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