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孩子发烧才后悔?治不如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4:19 1

摘要:“早知道就早点带娃打针了。” 这句话,是儿科急诊最常听到的叹息。孩子烧到39℃、40℃,小脸通红,哭得撕心裂肺,爸妈抱着往急诊室狂奔,焦急、无助、心疼,全都写在脸上。可惜,这时无论药物还是护理,都只能慢慢等待,痛苦已经无法逆转。

“早知道就早点带娃打针了。” 这句话,是儿科急诊最常听到的叹息。孩子烧到39℃、40℃,小脸通红,哭得撕心裂肺,爸妈抱着往急诊室狂奔,焦急、无助、心疼,全都写在脸上。可惜,这时无论药物还是护理,都只能慢慢等待,痛苦已经无法逆转。

去年冬天,不少医院儿科急诊走廊被挤得水泄不通,家长们坐在地上、靠着墙壁打盹,怀里的孩子还在轻声抽泣。那些夜晚,不只是漫长,更是父母心头最深的痛。

“早知道”三个字,背后是后悔,是无奈,更是对家庭健康意识的提醒:如果早点行动,结局也许会完全不同。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的发烧、咳嗽只是普通感冒,可秋冬季真正的幕后推手,往往是流感病毒、百日咳鲍特菌与RSV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流感,很常见,全人群易感,常常引发流行1;百日咳传染性强,久咳不愈,病程长达2-3个月2;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检出病原3,4,常导致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出现呼吸费力或喂养困难等症状5。

去年冬天,全国多地儿科急诊爆满,住院率大幅上升。许多低龄宝宝因为RSV感染不得不住院治疗。一位广州妈妈在社交平台写下经历:“孩子高烧到40℃,整夜哭闹,最后吸氧住院十天,我整个人吓得魂都没了。” 病毒不等人,家长的观望往往是在拿孩子的健康做赌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醒,呼吸道合胞病毒一般跟温度、湿度,季节都有些关系。一般对整个中国地区来说,特别在中部或北部,一般从11月开始,到4月是高峰。但是在南方,广东地区RSV全年均可检出,没有很明显的季节关系,全年都会有。

很多家庭在病毒面前习惯了“赌一赌”:也许今年不会那么严重,也许我们家孩子不会中招,也许烧退了就没事了。然而,这些“也许”背后,是一场无法承受的风险。

去年冬天的儿科急诊,就是对这种侥幸心理最直接的回应。成百上千的家庭聚集在医院,心疼、焦虑、后悔……所有情绪交织在一起。有人抱着孩子流泪,有人低声埋怨自己当初没有早做准备。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家长分享了自己难忘的“后悔时刻”。一位武汉妈妈回忆,去年孩子因为RSV感染住院一周,医生告诉她,如果早点注射预防针,病情不会这么严重。那一刻,她抱着孩子泪流不止,只剩下那句刺心的“早知道”。还有一位深圳爸爸说:“去年我们抱着孩子在急诊走廊等到天亮。那一刻我才意识到,预防不是别人家的事,而是我们家必须尽快做的事。”

这些故事,让更多家长开觉醒:治不如防!只有行动才能改变结局。健康从不是一场赌博。家长们唯一能做的,是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面对病毒高峰,很多家庭习惯了“孩子病了再治”。然而,医生们一再强调:RSV的最佳策略不是治疗,而是预防。钟南山院士也提出,医防结合在防控呼吸道的传染病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用单抗,对婴幼儿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有效的,有效率80%左右6。

治疗永远是被动的。当孩子已经发烧、咳嗽,再多的药物也无法立刻让痛苦消失;住院治疗更意味着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家庭秩序的彻底崩溃。而预防则是主动的,它能让孩子少一次发烧、少一次夜里去急诊,也能让爸妈少一次无眠的夜晚和后悔的泪水。

第一,尽早完成RSV预防针注射,能大大降低感染和重症的风险。不要以为生病了吃药就可以。等生病吃药不如不生病。

第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爸妈下班回家先洗手换衣,减少把外界病毒带回家的机会;家庭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

第三,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一旦出现持续高烧、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就医,不要自行拖延或盲目用药。

“治不如防”,不只是医生的建议,更是无数家庭用泪水换来的真理。与其在急诊走廊徘徊,不如提前为孩子建立保护屏障;与其在深夜抱着高烧的孩子心碎落泪,不如在秋冬到来之前,给全家一份安心。

别再等到孩子生病,才说出那句“早知道”。让今年的秋冬,成为“幸好早做了”的故事。因为守护孩子健康,最好的时机永远是“现在”。与其在搜索框里反复纠结,不如在行动里给出答案——在支付宝搜索“RSV”,即可预约注射;流程清晰、就近可选,让“担心”变“确定”。

MAT-CN-2516576-1.0-2025.10

参考文献:

1.国卫办医急函〔2025〕26号.国家卫健委.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 年版)

2.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啥是“百日咳”?https://wjw.beijing.gov.cn/bmfw_20143/jkzs/jbzs/202404/t20240425_3637637.html. 访问日期:2025年9月12日.

3.Jain S, et al. N Engl J Med. 2015;372(9):835-845.

4.Kenmoe S, et al. PLoS ONE,2020, 15(11): e0242302.

5.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04)241-250.

6.Simões EAF, et al. 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 2023 Mar;7(3):180-189.

来源:丁香宝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