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0万旅游骗局、3万玉石床!银发族成诈骗重灾区,套路防不胜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8:03 1

摘要:有些人不止爱买“功效稀奇古怪”的产品,就连骗子口中保修10年的玉石床垫,他们也会二话不说掏出3万块钱。

几块钱的鸡蛋绝对不买,几万块的磁疗床说买就买。

自从开始听保健品课之后,老年人们的消费观越来越离谱。

有些人不止爱买“功效稀奇古怪”的产品,就连骗子口中保修10年的玉石床垫,他们也会二话不说掏出3万块钱。

明明都是些成本几百块的东西,效果也根本不像商家宣传的那样,这些老人为什么屡屡上当?

周末傍晚,小区门口停着一辆印有“健康讲座”字样的大巴。司机热情招呼路过的王大爷上车,说是免费体检,顺便听专家讲养生。

王大爷犹豫了一下,还是上了车。两小时后,他掏出银行卡,刷了三万元,买下一张据说能治腰椎病的玉石床垫。

回家后儿子上网一查,同款床垫成本不到两百元,所谓的“3C认证”纯属伪造。

类似的事每天都在上演,重庆一位程女士在美容院听完“高科技塑身”讲解,花了九万六千元买六件内衣,回家试穿才发现,线上同款售价七百元,效果全靠宣传时的美颜滤镜。

上海一位退休老太太,客厅被保健品快递箱塞满,累计花费六十多万,只因销售每周上门陪聊半小时。

骗子为什么总能得手?答案藏在三道精心设计的关卡里。

第一道关卡是认知落差,许多老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仅限于接电话、看广场舞视频。

直播间里,主播一句“驼奶粉含一百多种活性因子,能提升免疫力”,老人听不懂专业名词,但觉得“高科技”肯定靠谱。

平台算法捕捉到六十岁以上用户爱点养生内容,第二天起,灵芝孢子粉、纳豆片、生命细胞能量液轮番推送。

十位老人刷到,五位会下单。产品标签继续加码:成本两百元的床垫贴上“十年保修”,成本五元的药丸包装成“抗癌特效药”,标价一万二。

老人看不懂成分,只能信商家。

第二道关卡是情感缺口,子女工作忙,一周难见一面。

骗子派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当服务员,每天打电话问候:“李阿姨,今天降温,记得加衣。”

线下活动更直接:免费送两个鸡蛋,请吃一顿火锅,老人一感动,第二天就签单。

杭州那位祝阿姨在虚假投资项目里反复加码,只因销售隔天上门嘘寒问暖,情感空缺成了最廉价的诱饵。

第三道关卡是收割闭环,产品端靠暴利:两百元进货,三万卖出,利润率超百倍。

投资端靠庞氏:杭州一家公司承诺“内蒙古养牛,年化利率百分之五十,保本付息”,鼓励老人拉人头。

投十万可免费去农场吃两天饭,现场牛棚整洁,牛却全是后期贴图。

公司早已被列入失信名单,换个马甲继续运营。老人签收快递后想退货,电话空号,发货地址改成空仓库,维权无门。

骗局还在升级,过去靠租场地、雇讲师,成本高,覆盖窄。现在一部手机、一个账号就能全国收割。

线下保留送鸡蛋、免费按摩,线上新增到付假药、朋友圈种草。

异地旅游团把老人拉到外省,不交钱不放人;直播间秒杀“最后十件”,老人抢购后发现退款通道故意设卡。暴雷速度更快:门店关门,账号注销,供应链一夜蒸发。

防住骗局需要四方同时发力,老人自己要记住三句话:谁在赚我的钱?证据给我看?子女知不知道?

遇到推销,先拍照发微信群,再决定。子女每周抽十分钟,用手机展示真实案例:把九万六塑身衣的网购链接截图给父母看,顺便讲讲销售朋友圈的套路。

社区每月在宣传栏贴一张A4纸,写清当月三种常见骗局,配上现场照片。

平台对保健品和投资类广告设置自动审核,出现“包治百病”“快速见效”等词直接下架;老人消费满五千元,弹出窗口要求子女验证码。

具体怎么落地?老人手机存一个1号键,直拨子女,转账前必须打过去讲清来龙去脉。

子女给父母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陌生来电自动标记。

社区组织十人以上集体维权,律师费平摊,降低单个家庭成本。监管部门顺着供应链查,既罚销售公司,也查原材料供应商和快递代发点。

当老人学会拍照留证,子女养成每周十分钟习惯,社区宣传栏每月更新,平台审核一键触发,骗子会发现:银发群体不再是待宰羔羊,而是守住钱包的门将。

认知补齐了盲区,情感有了依靠,监管扎紧了口袋,骗局自然无利可图。

从今天开始,挑一件最简单的事做起来:子女帮父母设1号键,老人下次推销先问三句话,社区下周贴第一张防骗海报。

一步一步,陷阱就会变成安全网。

信息来源:

光明网《四种陷阱专骗老年人!收好防骗指南→》

南都调研《购买度假式养老住宿套餐可返利?老人被骗20余万》

中国网《低价诈骗套路百出 老年游成重灾区》

来源:海员小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