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亲历记(666)毛主席说,这支队伍特别能战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3:42 1

摘要:唐山市区竟是此次大地震的震中,作为记者组组长的李延年,本已紧张的心再次悬了起来:

(接上文)

新华社记者汪彩玉一个人回了市区。

唐山市区竟是此次大地震的震中,作为记者组组长的李延年,本已紧张的心再次悬了起来:

汪彩玉是生是死?

他们四人到底何去何从?

没人说话,很长一段时间,四人只是愣愣地坐在那里。

最后,李延年发话了:“走吧,咱们回市里看看。”

回市区说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困难:

公交停驶,东矿区距市区30公里,步行至少六七个小时!

司继志说:“咱先走,说不定能搭上个车呢。”

李延年点头。

向前走出几百米,在一个拐弯处碰见十来个矿工。

魏国臻说:“工服眼熟,是咱矿上的吧。”

跑过去一看,果然是开滦矿务局机关的,为首的竟是开滦党委副书记邓春暖。

看着邓书记,魏国臻眼睛里竟有泪光泛起。他冲上前去,激动地说:

“邓书记,我们总算找到组织了!”

邓春暖紧紧抓住魏国臻的手:“唉呀,小魏,三位记者都好吧。”

魏国臻介绍了情况。

邓春暖说:“咱们一起走,有啥事儿,大伙还能有个照看。”

邓春暖是领着十几位机关干部到林西矿“大下”来的。

说起“大下”,还有一段值得记忆的历史。

1973年冬,新华社河北分社副社长刘方辰和资深记者李正杰到开滦采访。

新华社的同志觉得开滦工人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

文革期间,工厂生产停顿,武斗成风,工人不上班。开滦基本没受影响,还实现了煤炭产量“翻一番”。

两位记者想深入挖掘其中奥秘,总结提炼出一种精神进行宣传报道。

讨论中,刘方辰总结了开滦工作的几种作风:

比如,艰苦朴素、勤俭办矿、埋头苦干、“三老四严”等等。

提了很多,又都否定了,总觉得概括不出工人身上的那种战天斗地气概。

后来,开滦写作组郑锦铨的一句话让大家眼前一亮。

郑锦铨说:“《毛选》一卷里有句话‘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大家看这句总结得咋样?”

刘方辰来了兴趣,让郑锦铨找来《毛选》。

《毛选》一卷里有主席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文中,主席列举了包括开滦、焦作煤矿罢工在内的一系列罢工斗争,在分析我国无产阶级特性时,有这么一句:“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

围绕这句话,大家展开了讨论。

有人说,用这句话概括开滦矿风,好像不太具体,说他是一种精神还差不多。

有人说,哪种具体精神都不能完整概括开滦工人作风,只有这句最合适。

最后,新华社资深记者李正杰说:

“这样吧,大标题用‘他们特别能战斗’,再加一个副标题——‘记开滦煤矿的革命矿风’”。

众人点头。

李正杰补充道:“‘特别能战斗’也可以说是矿风,革命矿风嘛!”

在新华社、开滦的共同努力下,稿子很快写好。李正杰把稿子交给总社编辑冯代松,作了文字润色。

1973年12月18日,新华社正式发电稿:《“他们特别能战斗”——记开滦煤矿的革命矿风》。

很快,《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

文章发表后产生巨大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河北日报》纷纷转播、转载。

当时,燃化工业部正筹备召开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计划在会上树起十面红旗,表彰先进。

燃化部政策研究室的同志认为,“特别能战斗”几个字,是对开滦工人革命精神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整个矿工队伍革命精神的深度总结。

在随后召开的全国煤矿采掘队长大会上,燃化部作出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煤矿职工队伍的决定。

开滦全体工人在“特别能战斗”精神的感召下,加班加点,为多出煤、出好煤拼了命。

开滦集团规定:挖煤,不只是矿工的本职工作,所有机关干部包括矿务局各级领导都要下井,为多产煤作贡献。

为此,实行了大小夜班制度:

大夜班时,井上一半人到井下,协助矿工挖煤。

除矿工外,井上各级领导、其他管理人员两天上一个大夜班。

大夜班时,井下人数超两万。

大地震那天晚上,开滦矿正好赶上小夜班,井下人数将近一万人。

事后,很多人说,幸亏赶上了小夜班,不然,伤亡不知会增加多少。

从实际情况看,发生大地震时,井下似乎更安全一些。

这是有实际数字作支撑的:当时,开滦各矿万名井下人员,死亡人数只有七人。

可以预计的是,当天如果是大夜班,两万人下井,应该比在地面伤亡人数更少。

还有一个情况。

当时,开滦井下矿工地位、待遇都很高,一个月干下来,正常情况下工资会超一百元,比一般职工高出一倍还多。

地震发生后,井下矿工从采煤工作面走到大巷。借着头顶矿灯照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几里路,来到井口。

因停电,罐笼停运。

大家沿马路眼儿,步行几公里,从湿滑的砖砌台阶一点点爬到地面。

小部队和大部队汇合,十几人继续步行赶往市区方向。

走出几里路,前面不远处是开滦机电厂,门口中站着几个人。

为首的一人冲邓春暖打招呼:

“邓书记,你们这是干啥去?”

“回市区,”邓春暖说。

“那得啥时候走回去,这样吧,小赵,你送送邓书记他们,”说着,这位领导指了指身边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

很快,司机小赵开来一辆卡车,十几人拥上前去,整个车斗里都挤满了人……

来源:骑驴读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