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亲历记(587)231名贵州干部的遗体永远埋在了唐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5:52 1

摘要:李耀东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的武器是照相机,要感谢解放军,是他们把“武器”从废墟里挖出来的。”

李耀东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的武器是照相机,要感谢解放军,是他们把“武器”从废墟里挖出来的。”

1976年8月2日,李耀东正在家中清理废墟,邻居跑来喊他:

“李耀东,你耳朵聋啦,喊你呢!”

李耀东一愣,侧耳听时,果然,社区大喇叭正在广播:

“李耀东,李耀东,马上到市指挥部,有急事。”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在西山口。李耀东赶到时,正碰上市委宣传部长赵俊杰从帐篷里走出来:

“来,小李来了,有个特殊任务,明天,中央领导来唐山视察,你负责照相。”

李耀东愣了,皱着眉头说:“部长啊,相机砸办公楼里了,咋办?”

赵俊杰边往帐篷里走,边说:“我这就跟给你调兵,让解放军马上给咱挖。”

二十分钟后,空六军整整一个排的战士跑步来到唐山劳动日报社办公楼前。

地震后,李耀东来过这里,想过扒相机,可报社是座石头楼,一塌到底,几百斤一块的长条石,哪搬得动!

排长围着废墟转了一圈,对李耀东说:“情况紧急,你先把楼房布局画一下,特别是你办公的位置,相机放在哪里,都标出来。”

没纸笔,李耀东找了根树棍,在地上一边画,一边解说:

“这里是我办公室,两人办公,北侧办公桌是我的,办公桌北面一米远,有个铁皮柜,相机在铁皮柜二层……”

工具只有铁锹,撬棍,但难不倒生龙活虎的战士们。

四十分钟后,通道打通,两位战士在腰间拴上尼龙绳,钻进洞口。

外面的人负责拽绳,里面的往里进一点,外面的就把绳子松开一点。

期间,有过两次余震,吓得李耀东一阵狂喊:

“快出来,危险,包了饺子就坏了!”

外面的战士想往外拽绳子,却被里面的拉住:

“没事,到办公室了!”

过了几分钟,里面又传来喊声:

“看到柜子了,怎么都是酒味?”

那是李耀东同事收藏的白酒,都震洒了。

很快,从洞口传出两台相机,李耀东仔细查看,镜头砸坏了,不能用了!

十分钟后,第三台相机传出来,李耀东试了试,还能用,便兴奋地喊起来。

又想起件事:还没有闪光灯、胶卷,便又朝洞口叫喊。

外面的一位副排长说:“连里只给了一小时,还有别的任务,我们该走了!”

李耀东急了:“没胶卷,咋拍照嘛!”

排长在洞里面,拉着绳子一直在找。

半小时后,闪光灯和几包胶卷传出来。闪光灯坏了,胶卷还能用。

李耀东很高兴:“耽搁你们两分钟,拍几张照片,留个纪念。”

直到现在,李耀东还在后悔:当时,一不小心,全部相片连同底片都给了连队!

开滦第三招待所,是当时唐山标志性建筑之一,还有一个是开滦医院,都是六层。

大地震前,贵州往唐山派出两支考察团,唯一不同的是,一支考察团先去的山西昔阳,7月27日赶到唐山。

另一支先来的唐山,再去的山西。

看似一个参观顺序的微调,足以决定这些人的生死。

7月27日来唐山的那支考察团共267人,一场大地震下来,232人遇难。

李耀东对考察团印象深刻,当时,他作为摄影记者曾跟随考察团在市内采访。

267人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干部,身穿鲜艳的少数民族服装,所到之处,引来众多百姓围观。

按计划,7月28日,考察团将去唐山遵化县,那里有当时著名的沙石峪和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王国藩。

大地震后,开滦第三招待所一塌到底。人们都在自救互救,没人关注这些外地人。

事实上,就算关注,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一块水泥预制板七八百公斤,根本搬不动。

震后第七天,解放军开来了大吊车,李耀东去那里拍下几张照片。

吊车先从最上层吊起。扒开一层,就有从贵州专程赶来的干部认尸,确认身份,再把衣物等东西带走。

因条件限制,除领队骨灰带回贵州外,其他遇难者都埋在了唐山。

大地震30周年时,李耀东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232名铜仁干部命断唐山之旅》。

让人揪心的,不是地震时的惨烈,也不是那些死去的人,而是遇难者的家属。

对于他们来说,时间永远定格在1976年7月13日。这天早晨,他们踏上了前往唐山的火车。

罗时海,时任贵州铜仁地区纪委统计科科长。

出发前一天,罗时海的妻子李小菊清楚地记得,丈夫说,不想去唐山考察。

罗时海一家五口,工资三十二元五角,日子过得相当紧巴。那时,出差没补助,出去半个多月,要自己填钱,不合算。

出发前,罗时海用煤灰打好煤球,晒在马路上,还把家里所有的脏衣服洗了。

罗时海对李小菊说:“我去几天,很快就会回来!”

李小菊没想到,这一去便是永远。

为纪念232名遇难者,铜仁地区在城西北的文笔峰山脚下建起一座纪念碑。

后来的几年,陆续有遇难家属找到时任地委副书记张清田,说想去唐山祭奠死去的亲人。

张清田很为难:这么多人去唐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这不他一个人能说了算的。

张清田说,等以后条件允许,一定会安排你们去的。

几年后,张清田退休,地委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去唐山的事便搁浅了。

为安抚遇难者,铜仁地委决定,遇难者子女凡15岁以上的,全部安排到大兴农机厂当工人。

后来,大兴农机厂破产,这些人全部下岗。

最惨的是铜仁县谢桥公社党委书记的老伴,丈夫在唐山遇难后,她孤身一人艰难度日,六十多岁时,到广州靠捡垃圾为生,时间不长便客死他乡。

每次想起丈夫,李小菊都会掉泪。有时,她会自言自语:

“去唐山看看,这辈子怕是实现不了了!”

李小菊女儿在铜仁二中附近开了个小饭店,李小菊在那里给女儿帮忙,解决生计。

李小菊说:“我经常梦见罗时海,梦见他弯腰打煤球的样子。”

梦里,李小菊问罗时海:“唐山那里冷吗?”

罗时海一笑:“别担心,你们在家里吃好睡好,我很快就回去了……”

(注:本文主人公李耀东,男,1934年出生,曾任《唐山劳动日报社》摄影记者,美术摄影科科长,摄影部主任,唐山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本文所附图片均为李耀东拍摄,在此一并致谢。

对贵州考察团在唐山大地震经历感兴趣的朋友,参见本系列第174和288篇文章)

来源:骑驴读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