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1年,在江西上饶的一座集中营里,一个年轻人拖着病体,咬下了自己的两枚指甲,又小心拆下了一支钢笔的笔尖。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1年,在江西上饶的一座集中营里,一个年轻人拖着病体,咬下了自己的两枚指甲,又小心拆下了一支钢笔的笔尖。
他把这些交给身边的战友,说:“如果能活着出去,请带回常州,给我母亲。”那年冬天特别冷,风吹在铁丝网上,发出细碎刺耳的声响。
这人叫张一阳,只有18岁。
他的父亲张太雷,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牺牲了。
广州起义时中弹身亡,年仅29岁。
那时候张一阳才四岁,正蹲在老家常州的院子里玩泥巴,谁也没跟他说,爸爸没了。
张太雷牺牲后,消息隔了一年才传到常州。
张家没有电话,靠的是人带口信。
陆静华听到噩耗的时候,整个人都瘫坐在地上。
她哭了整整一夜。
可第二天就站起来了。
她说:“不能倒,孩子还小。”那时候她只有三十多岁,带着两个孩子,靠做针线活和帮人洗衣裳维持生活。
日子很苦,但她从没让孩子饿着。
她特别坚持要让孩子读书。
连女儿也送去学堂,街坊都说她“疯了”,她只回了一句:“这是他爹生前的愿望。”
张一阳小时候不太爱说话,个子不高,但做事特别认真。
每天晚上,陆静华都会坐在油灯下,给孩子们讲他们父亲的故事。
说他年轻时在巴黎留学,回国后做地下工作,后来参加广州起义。
她讲得很慢,像怕孩子听不懂似的。
张一阳就那样坐着听,眼睛一动不动。
1937年,常州沦陷。
那年冬天特别冷,他们一家逃到西庙沟的亲戚家。
房子小,三口人挤在一个角落。
张一阳本来读到初中二年级,但战乱一来,学也上不成了。
他没跟家里说,自己偷偷跑去当学徒。
每天一早出去,天黑才回来,手上都是油污。
他做事勤快,话也不多。
别人问他:“你还想读书吗?”他只说:“等以后。”
可那时候,谁知道有没有以后。
1939年,新四军在江南一带活动越来越频繁。
某天晚上,有人敲门,是地下党的人。
他们找的就是张一阳,说他可以去部队。
他没犹豫,第二天就走了。
那年他16岁。
他到了新四军后,组织上知道他是张太雷的儿子,想安排他去宣传部,干些文书工作。
但他拒绝了。
他说:“我刚来,就该从头干起。”
姐姐张西蕾给他送行,送了他一支钢笔。
是她攒了两个月的钱买的。
她说:“你要记得,这支笔是写信、也可以记日记,但最重要的,是别忘了你爸是谁。”
张一阳点点头,没说话,把笔收进了军装内袋。
1940年底,局势越来越紧张。
皖南那边,国民党开始限制新四军的行动。
部队里决定,先把一些机关人员和女同志撤走。
姐姐想带弟弟一起走,怕他年纪小,万一遇到危险。
但张一阳不肯。
他说:“我不能走。”
张西蕾拗不过,只好先走。
她走的时候,回头看了弟弟一眼,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
新四军部队被围困,张一阳在突围中被俘。
之后被押送到江西上饶集中营。
上饶集中营条件极差。
木板床、稀饭、咸菜,冬天没有棉衣,晚上冷得睡不着。
很多人得病,张一阳也开始发高烧。
一连几天,都躺在角落里,几乎没动静。
敌人从一个叛徒嘴里得知他是张太雷的儿子,就开始劝降。
他们说:“签个字,我们就给你治病。”
他没答应,只是冷冷地笑了一下,什么也没说。
从那天起,他就被断了水断了饭。
身边的战友后来回忆说:“他最后几天,几乎没说话。
只是有一天,把钢笔拆了,又咬下了两枚指甲。
说,让我带回家。”
他死的时候,没有棺材。
几个人用草席把他裹了一下,埋在了集中营附近的荒地里。
没有标记,没有名字。
消息传回常州时,已经是两年后了。
陆静华收到的,只是一封信,还有那枚笔尖和两片指甲——用油纸包着,放在一个小布包里。
她没说话,拿着布包坐了一整天。
那之后,她再也没讲过张一阳的故事。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汇编 第五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华东军区政治部编,《皖南事变资料选编》,解放军出版社,1981年。
陆静华口述,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常州革命烈士纪念资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来源:极速史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