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去北方某985高校开会,晚饭被拉去一个包厢。主位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两边分别是该校副校长、学院院长,再往下是长江、杰青、优青,像梯田一样层层排开。我一个小副高,被安排在门口,负责转桌盘。酒过三巡,老者发话:明年重点专项指南,我们圈定三个方向,谁写谁中
一、先讲一个饭局
上个月去北方某985高校开会,晚饭被拉去一个包厢。主位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两边分别是该校副校长、学院院长,再往下是长江、杰青、优青,像梯田一样层层排开。我一个小副高,被安排在门口,负责转桌盘。酒过三巡,老者发话:明年重点专项指南,我们圈定三个方向,谁写谁中,别乱跑。众人齐声说“明白”。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什么叫“有组织科研”——组织是有的,科研未必。
二、80%怎么算出来的
数字当然无法精确到小数点,但可以把账算粗:全国R&D总经费3.3万亿,其中高校占14%,约4600亿。4600亿里,42%来自中央财政,再刨掉基建、平台、学生补贴,真正落到课题竞争的盘子约1200亿。这1200亿里,双一流高校拿走72%,其中头部30所学校又拿走这72%里的70%,折下来约580亿。580亿里,再按“重点、重大、重点研发”三类项目拆分,80%以上由戴过“帽子”的人牵头。帽子层层嵌套:两院院士≈皇冠,长江杰青≈钻石,优青拔尖≈铂金,普通教授连青铜都算不上。于是出现一条清晰的“资源漏斗”:1200亿→580亿→460亿,最终掌握在不足4000人手里,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0.4%。说80%,已经客气。
三、学阀的四种武器
1 指南起草权
每年科技部、基金委下发申报指南,先由“专家委员会”草拟。谁是专家?上一轮拿了大项目的人。于是方向越写越窄,窄到只有他自己课题组正在做的那几纳米宽。
2 评审闭环权
大项目采用“滚动评审”,今年评明年,明年评后年,评来评去都是同一拨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称PI,互给A+,局外人连门都找不到。
3 学生继承权
学阀实验室像封建宗室:大老板-长江-杰青-优青-博士后-博士,六级金字塔。博士毕业留在体系内,自带“血统”,优先拿基金;外来新人想插队?先问师兄师姐答不答应。
4 平台垄断权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大科学装置,帽子不够格就别想染指。平台等于“科研地产”,有了地才能盖楼,有了楼才能养团队,有了团队才能再拿地,闭环完成。
四、双肩挑的灰色套利
“双肩挑”原指既做行政又做学术,如今成了资源双倍收割机:
白天在处长办公室批项目,晚上回实验室写申报书;
上半年用校长身份跑部委,下半年用首席科学家身份拿项目;
行政权决定学院考核,学术权决定团队方向,两手互倒,成本为零。
某副校长亲口炫耀:“我一年签字的横向合同,比学院十年总和还多。”签字那一刻,他是官员;合同到账,他变身教授,绩效瞬间翻倍。外人看来冲突,在他那里只是左右口袋。
五、有组织科研的五大副作用
1 选题“顶格化”
指南写死“必须达到国际领先”,谁敢做冷门?于是大家全挤在热点里做纳米级差异,文章越冲越高,技术离实用越来越远。
2 人才“盆景化”
为了“可考核”,项目把任务切成豆腐块:三年必须发几篇一区、获几项奖。年轻人只能做“最安全”的模块,像盆景修枝,剪得整整齐齐,就是长不成大树。
3 学科“板块化”
资源按学院、按平台切,导致同一所大学里,材料学院做石墨烯,物理学院也做石墨烯,化学学院还做石墨烯,三套设备三拨人,互不通气。外人问:为啥不合并?答:合并后帽子不够分。
4 认知“回音壁化”
评审闭环造成信息茧房:A院士说钙钛矿能拿诺奖,B长江、C杰青跟着写本子,D E F优青在后面排队,谁反对谁就是“科学素质不够”。于是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5 伦理“疲劳化”
为了交差,数据被“平滑”、图片被“美化”,学生通宵守着电脑“找规律”。造假当然不敢,但“可重复”成了奢侈品。长此以往,科研与玄学并肩。
六、小人物生存图鉴
青椒A:连申三年青年基金不中,第四年换方向,跟人蹭热点,终于命中,却发现以前积累全作废,自嘲“学术自杀式袭击”。
博士后B:所在团队承担十亿级专项,但他只负责“第3.2.4小节算法验证”,三年下来,只拿到一篇共一,出站后连课题名称都不能写进简历。
副教授C:为了冲国家奖,给学阀当“写作秘书”,连续熬夜,突发心梗,ICU里还问导师“PPT要不要改”。
博士生D:开题时被要求“必须跟重大项目挂钩”,结果课题被锁死,毕业即失业,因为“方向太窄,企业不需要”。
七、学阀也焦虑
别以为学阀就高枕无忧。帽子越高,越要“交账”:五年必须产出一项“标志性成果”。标志性如何定义?没人知道,但“必须震撼”。于是大佬们也被逼得到处“讲故事”:今天量子+医疗,明天钙钛矿+芯片,后天AI+育种。故事讲多了,自己都快信了。一位长江半夜打电话跟朋友哭:“我一年要跑40次北京,比空姐还勤,就怕哪次没露面,被人忘了。”资源集中不仅没有让“大神”松弛,反而把他们推向更高空的钢丝。
八、国际对照:美国的“老男孩俱乐部”与日本的“学阀世袭”
美国NSF也曾被吐槽“Old Boys Club”,但人家有“旋转门”:教授可去企业、政府、智库,流动性高,再搭配“终身轨”透明化,把闭环撕开一道缝。日本则更严重,文部科学省统计,顶尖国立大学70%科研经费掌握在“名门研究室”,博士生一半以上来自导师的本科母校,被称为“学术世袭”。但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企业研发收缩,学阀找不到接盘侠,只好内卷到死。中国正在复制日本“世袭”速度,却还没学会美国“旋转”,于是卡在最难受的中间态。
九、系统成本:谁在为80%买单
1 年轻学者的时间成本
35岁前最有创造力的十年,被拿来“写本子”“跑关系”,平均一年写8份申报书,命中率不到10%,90%精力打水漂。
2 国家经费的机会成本
1200亿里,如果有20%投向真正高风险、非共识项目,按历史经验,可能诞生1%的“颠覆式”成果,即12亿换1个诺奖级发现。如今全铺在“顶格”赛道,安全是安全,却也错过整片森林。
3 社会信任的沉没成本
论文越多,技术越少;帽子越多,信任越少。百姓看不懂石墨烯内衣,也看不懂量子袜子,只能笼统地骂“科研浪费钱”。一次造假事件,足以让全体科研人员背锅。
十、改革呼声与现实的缝隙
高层早已看到症结:
2018年,四部委发文“破四唯”;
2020年,基金委推出“原创探索类项目”;
2021年,科技部要求“指南面向全社会征集”;
2022年,教育部强调“高校领导干部不得申报人才计划”。
文件很美好,落地很骨感。破四唯后,高校人事处连夜把“唯”字换成“综合考量”,实际还是数论文;指南征集收到2000条建议,只有3条写进最终文本;领导干部不得申报,那就换马甲,让配偶、学生出面。政策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棉花里藏着一根根利益弹簧。
十一、微光:三处裂缝正在扩大
1 企业研发崛起
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每年砸百亿做“真问题”,它们不看帽子,只看方案。已有团队被整体挖走,薪水翻倍,还不用写本子。
2 在线评议平台
基金委试点“AI指派+全球评议”,随机匹配海外评审,虽只占5%,但闭环出现第一道裂缝。
3 青年自救联盟
北上广三地青椒自发组织“盲评互助组”,互相匿名改本子,拒绝大佬“打招呼”,三年下来,命中率提高一倍。星星之火,尚可燎原。
十二、把望远镜调到最大:最坏与最好
最坏情景:
资源继续集中,学阀化身“学术地产商”,把项目当商品房,层层转包,最终形成“科研封建制”。年轻人才用脚投票,流向企业或海外,高校空心化,国家创新体系坍缩成一个华丽外壳。
最好情景:
行政权与学术权彻底分开,评审全面匿名,经费20%强制投向“高风险非共识”,人才流动打破校际壁垒,形成“学术共和国”。那时,学阀自然消亡,双肩挑回归公共服务,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并肩而行。
十三、我们能做什么
对政策制定者:
1 把“指南起草”搬到线上直播,全程留痕;
2 设立“反闭环”条款,同一专家连续评审不得超过两届;
3 强制公开项目任务书、经费使用、结题报告,接受全网爬虫。
对高校领导:
1 校级领导退出学术评审委员会,只提供后勤服务;
2 把“人才引进”改为“任务外包”,按成果付费,而非按帽子定价;
3 允许教师“带任务跳槽”,打破“人走项目死”的魔咒。
对普通科研人:
1 给自己设“止损线”,几年不过即转行,别把一生押在一张彩票;
2 练一门“硬技能”,代码、AI、工程化,至少能到企业换口饭;
3 建立“横向联盟”,跨校、跨学科合作,用民间网络对抗封闭圈子。
十四、尾声:把垄断的圆桌掀掉一块砖
学术的本质是质疑,可一旦资源高度集中,质疑就成了奢侈品。
今天我们掀掉圆桌的一块砖,不是为了砸谁的脚,只是想让光透进来,让不同声音有机会上桌。
也许20年后,现在的学阀会变成“老而不死”的智者,双肩挑会回归纯粹的服务者,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会像DNA双螺旋,交织出下一个诺奖。
但在那之前,我们至少可以做的,是拒绝再把80%的想象力,锁进20%的牢笼。愿所有科研人,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能在各自的夜里,抬头看见同一束光。
来源:研学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