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场惊现印度毕加索!画作天价成交,印度教极端分子怒火难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21:20 1

摘要:今年,印度现代艺术巨匠M.F.侯赛因(M.F. Husain)再度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他的画作在拍卖场上创下惊人纪录,却也引发印度教极端分子的愤怒抗议。CNN Expansion于2025年10月24日发布的深度报道,揭开了这位被誉为“印度的毕加索”传奇人生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今年,印度现代艺术巨匠M.F.侯赛因(M.F. Husain)再度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他的画作在拍卖场上创下惊人纪录,却也引发印度教极端分子的愤怒抗议。CNN Expansion于2025年10月24日发布的深度报道,揭开了这位被誉为“印度的毕加索”传奇人生背后的巨大争议与复杂情感。

故事要从今年春天说起。三月,侯赛因一幅长达14英尺的巨作《无题(乡村之旅)》(Untitled (Gram Yatra))在纽约佳士得(Christie’s)拍卖会上以1375万美元的天价成交,几乎翻倍刷新了印度现代艺术品的历史最高价。现场观众目瞪口呆,掌声雷动,仿佛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奇迹。

然而,仅仅三个月后,孟买又举行了一场侯赛因25幅失落画作的拍卖,却变成了另一番景象。拍卖行门口警察严阵以待,铁栅栏高筑,只因印度教右翼民族主义团体扬言,如果不取消拍卖,将会“强烈抗议”。他们指控侯赛因“亵渎神明”,称其画作中对印度教神祇的描绘“低俗、猥亵”,伤害了全球数百万印度教徒的感情。

最终,拍卖如期举行,未爆发冲突。但现场紧张气氛与纽约的热烈掌声形成鲜明对比,也再次凸显侯赛因在印度艺术界的双重身份——一面是被奉为国宝级大师,一面却饱受宗教极端分子的攻击。今年,德里法院还下令查封两幅“冒犯性”侯赛因画作,而卡塔尔基金会(Qatar Foundation)则宣布将为他建造专属美术馆——卡塔尔正是侯赛因2006年流亡后授予他公民身份的国家。

在孟买Pundole画廊展出的那批失而复得的侯赛因画作,拍卖前就已引发右翼团体威胁。CNN记者现场目睹,画廊内外戒备森严,气氛压抑。右翼组织“印度人民觉醒委员会”(Hindu Janajagruti Samiti)公开声明,指责侯赛因“故意创作低俗、猥亵的女神形象,严重伤害了全球印度教徒的感情”。

侯赛因的画风大胆、色彩浓烈,常以民间和流行文化为灵感,被誉为印度现代主义先锋。他笔下的形象涵盖特蕾莎修女、英迪拉·甘地、宝莱坞明星,甚至印度史诗中的神祇。但正是他对印度教女神的裸体描绘,成为极端分子攻击的靶子。支持者认为,这种愤怒其实与侯赛因的穆斯林身份密不可分。晚年,他遭遇抗议、诉讼、死亡威胁,甚至被发出逮捕令。尽管印度最高法院最终为他洗清罪名,但侯赛因还是选择了自我流亡,2011年在伦敦去世。

为何侯赛因的争议在他去世近15年后又被点燃?牛津大学艺术史学者Diva Gujral分析,全球艺术市场对印度现代艺术的兴趣激增,侯赛因的作品成为风向标。而对他的反应,也反映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兴衰。许多争议画作其实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但直到90年代印度教民族主义崛起、宗教矛盾加剧,穆斯林群体才成为“众矢之的”。Gujral直言:“侯赛因的作品,是印度文化政治的晴雨表。有些时期并不敏感,但一旦社会气氛变化,争议就会爆发。”

侯赛因出身印度苏莱曼尼博哈拉(Sulaymani Bohras)穆斯林教派,自幼接触印度教与伊斯兰艺术。他1915年出生于印度西部的朝圣小镇潘达尔普尔(Pandharpur),母亲早逝,后被送往祖父在古吉拉特(Gujarat)锡德普尔(Sidhpur)的宗教学校学习乌尔都语和伊斯兰书法。青年时期,他在印多尔(Indore)沉浸于印度民间传统,观看《罗摩衍那》(Ramayana)表演,随后进入当地美术学院学习。1934年,他在街头以10卢比卖出人生第一幅画。

侯赛因对“偶像”有着超越宗教的兴趣。20多岁时,他迁居孟买,为新兴的印度电影业绘制巨幅广告牌。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对现代偶像、宝莱坞明星的迷恋,也塑造了他鲜艳色彩、扁平化人物的独特风格。

1947年,印度独立,英属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宗教冲突激烈,侯赛因与F.N.苏扎(F.N. Souza)、S.H.拉扎(S.H. Raza)等人共同创立了“孟买进步艺术家协会”(Bombay Progressive Artists’ Group,PAG),力图为新印度打造独特的视觉语言。该团体拒绝复古民族主义,融合本土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如毕加索、莫迪利安尼、马蒂斯等),探索印度身份的重塑。Gujral评价:“他们不是简单模仿西方,而是用伦敦、巴黎的艺术资源,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语言。”

侯赛因的画风深受立体主义影响,但根植印度现实。那幅创纪录的《无题(乡村之旅)》,创作于1954年,却沉寂近70年才现身拍卖场。画面由13个鲜艳片段组成,展现印度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民耕作、磨谷、养畜,甚至有农民打破画框,托举邻近画面中的土地。佳士得南亚现代艺术主管Nishad Avari解读:“农民托举土地,象征支撑国家。侯赛因用画笔提醒我们,现代化不能忘记农村是国家的根基。”

Avari指出,侯赛因最有价值的作品多出自早期。他不仅定义了“印度艺术家”在新国家的身份,也奠定了印度现代艺术的基石。与苏扎、拉扎等人移居海外不同,侯赛因始终留在印度,视其为永恒的灵感源泉。尽管他在纽约、圣保罗等地展出,与毕加索同台,但印度始终是他的创作核心。70年代,他开始探索女性形象,包括印度教女神杜尔迦(Durga)、拉克希米(Lakshmi),有时以挑逗或情色姿态出现。

侯赛因坚称,他无意贬低神祇,画中描绘的是神像的“符号”,而非神本身。女神裸体源自印度艺术史,而非个人幻想。但在部分批评者眼中,这种表现被视为“亵渎”。Gujral分析:“在印度教民族主义话语中,穆斯林入侵者被塑造成‘侮辱印度女性’的恶魔。对普通印度观众来说,侯赛因成了‘穆斯林剥夺印度女性尊严’的象征。”

“这唤起了‘穆斯林夺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旧观念。但侯赛因的理念是,这份文化遗产属于所有印度人。”

直到1980年代,侯赛因的画作都未遭遇大规模宗教反弹。期间,他甚至被选为印度上议院议员,任职至1992年。但1996年,一家印度教杂志《Vichar Mimansa》刊登了侯赛因描绘女神萨拉斯瓦蒂(Saraswati)裸体的画作,并配以“侯赛因:画家还是屠夫?”的标题。此举引发多起刑事诉讼,侯赛因年逾八旬,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1998年,印度教极端分子袭击了侯赛因在孟买的住所和展览画廊。2006年,另一激进组织悬赏5.1亿卢比(约1150万美元)要其性命。抗议浪潮蔓延至海外,伦敦亚洲之家(Asia House)因安全担忧取消了侯赛因展览,部分画作遭涂鸦破坏。

同年,印多尔法院对侯赛因发出逮捕令,原因是他将印度地图画成跪地裸女,城市名称标注在其身体各处。侯赛因公开道歉,否认将画命名为“印度母亲”(Bharat Mata),坚称作品无题。但极端分子并不买账。

面对数百甚至上千起诉讼,侯赛因于2006年离开印度。德里高院和印度最高法院最终驳回对他的传唤,撤销猥亵指控。2008年,最高法院批评印度出现“新清教主义”,指出印度教寺庙中本就遍布情色雕塑。但侯赛因始终不敢回国。

他的遭遇成为印度世俗主义者的旗帜。作家萨尔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公开批评印度政府未能保护侯赛因及其言论自由:“暴力及其丑陋的姐妹,无论印度教还是伊斯兰,都必须被抵制。姑息只会助长其蔓延。印度正在走向危险的道路。”

侯赛因晚年辗转迪拜、多哈、伦敦。申请卡塔尔国籍时,他曾说:“印度是我的母亲,我无法真正离开。交出的只是纸张。”他常向好友、班加罗尔艺术与摄影博物馆创始人Abhishek Poddar倾诉对印度的思念。Poddar回忆:“我问他最怀念什么,他说:‘我最想念的是那里的泥土。’”

侯赛因的女神画作只是其庞大创作的一角。保守估计,他一生创作了三万到四万件作品,涵盖版画、写作、电影(包括艺术片和宝莱坞大片)。流亡后,他依然高产:2007年创作了51幅以《莫卧儿大帝》(Mughal-e-Azam)为灵感的画作,去世前还在创作99幅以“安拉的99个名字”为主题的系列,讲述阿拉伯文明史。

Poddar回忆,侯赛因“几乎不停地画画”。他曾在伦敦见到侯赛因家中有二三十幅新作,几天后又多出十几幅。“有十几次,他坐在我身边,随手就给人画肖像。”Poddar的博物馆收藏了多件侯赛因作品。

侯赛因无处不画,甚至在现场表演中即兴创作并当场拍卖。他为海湾王室、亿万富翁定制画作,成为艺术圈的明星。他的标志性形象——赤脚、长画笔当拐杖、白胡子飘飘——成了艺术界的传奇。“他被称为‘赤脚画家’,走到哪都引人注目。”Avari说,“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侯赛因轶事。”

那么,侯赛因是否故意利用宗教争议为自己造势?Gujral认为,他确实是个“反叛者”,喜欢制造话题,但未必预料到会引发如此激烈的反应。“他关注的是大众形象。”Poddar则坚信,侯赛因对待印度教符号与其他宗教一样公正。事实上,他还因2004年电影《三城故事》(Meenaxi: A Tale of Three Cities)中的歌曲歌词直接引用古兰经,被伊斯兰团体指控亵渎。

“如果伊斯兰有类似的偶像,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表现。”Poddar说,“他从未有过反印度教的动机,绝对没有。”

来源:新知峡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