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一听到“核聚变”,第一反应就是“这玩意儿还得等几十年吧?”要么觉得是实验室里的噱头,要么觉得离赚钱还远。但2025年这波真不一样。不是企业喊口号蹭热点,是真金白银的动作摆在那儿:3家龙头企业一口气掏了10亿回购股票,还拿到超2亿的实在订单。这说明核聚变的
不少人一听到“核聚变”,第一反应就是“这玩意儿还得等几十年吧?”要么觉得是实验室里的噱头,要么觉得离赚钱还远。但2025年这波真不一样。不是企业喊口号蹭热点,是真金白银的动作摆在那儿:3家龙头企业一口气掏了10亿回购股票,还拿到超2亿的实在订单。这说明核聚变的红利已经开始往下落了,尤其是做配套的那些环节,早就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能赚钱了。今天就用最新的实锤数据,跟你唠唠这事儿到底有多实在。
首先得说,核聚变现在真的到了“从实验室往工程端走”的阶段,不是瞎炒。技术上有硬突破,2025年10月咱们的“中国环流三号”刚创下新纪录,原子核温度飙到1.17亿度,还稳定运行了挺长时间,综合参数直接迈过“聚变实验”到“燃烧实验”的坎,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中期目标还早了1-2年。这可不是随便整个数据,是真能说明“人造太阳”离发电近了一步。
政策上更给劲,2025年10月的《十五五规划新蓝图》直接把可控核聚变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目标2030年前实现工程验证堆商业化突破;9月通过的《原子能法》还首次把“聚变”写进去,2026年1月就正式施行,从法律层面给企业托底。更实在的是项目进度,合肥的BEST紧凑型聚变装置10月1号刚把400多吨的杜瓦底座装到位。这可是反应主机的“地基”,接下来就要装磁体、真空室这些核心部件了,预计2027年就能竣工,目标是发第一度电。技术、政策、项目全往实处走,企业自然敢下场真干。
第一个要说的是永鼎股份,它在核聚变里专做“卡脖子”的超导带材。这东西是磁体的核心,没有它根本约束不住上亿度的高温等离子体,说白了就是给“人造太阳”装“心脏血管”。以前这技术被国外卡着,现在永鼎的子公司东部超导早就突破了,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能量产,良品率达90%,成本还比国际低30%。
2025年这公司动作特实在:上半年刚从中核集团拿到1.2亿元的CFETR磁体订单,还锁定了ITER项目41亿元的长期单,光2025年核聚变领域的订单就超2亿元;10月又宣布用2.5亿元回购股票,回购价不超过35元/股。要知道超导材料研发烧钱得很,能拿真金白银回购,说明现金流稳,对自己的技术也有底气,不是蹭热点的“皮包公司”能比的。
再看安泰科技,它是给核聚变做“防护盾牌”的,专攻能扛住1亿度高温的特种材料。核聚变反应时,核心部件直接被高能粒子轰击,普通材料秒变灰烬,而安泰科技的全钨偏滤器就是解决这问题的。耐温超1亿℃,抗辐射性能还强,全球市占率高达70%,不光供应国内的“东方超环”,还直接给ITER项目供货。
这公司的踏实劲儿体现在数据上:2025年9月刚承接了中国环流三号的升级项目,订单额3.8亿元,核聚变业务的净利润同比涨了74%;更实在的是回购,2025年上半年启动了3.5亿元的回购计划,现在已经完成大半,回购的股票直接注销。这可不是“左手倒右手”,是实打实给股东增厚收益。能这么干,全靠手里的硬订单撑着:它的钨铜复合部件已经交付超5000件,从EAST到CRAFT,国内主流聚变装置几乎都用它的产品。
还有中国核建,这是核聚变的“总建造师”,不管是实验装置还是未来的商用堆,都得它来搭架子。从最早的“人造太阳”EAST装置开始,它就参与建设,攒了近20年经验,现在是ITER项目的重要承包商,负责磁体支撑结构和真空室安装,国际上都认它的技术。
国内更不用说,在建的聚变堆主机研究设施、先进磁约束装置,几乎全是它承建的。2025年这公司的操作特别稳:9月刚签了CFETR示范堆的安装合同,金额18亿元,工期从2025到2029年,加上之前的订单,手里握着超30亿的核聚变工程单,2024年这部分订单同比涨了42%;同时还在推进5-10亿元的回购,目前已经花了6亿元,回购价不超过12元/股。要知道工程类企业前期垫资多,敢砸这么多钱回购,足见对未来订单的信心,不是“画饼等风来”。
可能有人会问,这三家企业为啥都盯着配套环节?其实这里面藏着核聚变产业的“先赚钱逻辑”。核聚变的核心装置比如聚变堆主机,还在研发攻坚阶段,但配套的超导材料、特种部件、工程建设这些环节,现在就能拿到订单。就像建房子,还没盖到顶层,但地基、钢筋、门窗这些供应商已经开始赚钱了。
有测算说,单台大型托卡马克装置,超导材料用量超200吨,特种结构材料能到千吨级,而2026年起国内聚变堆项目会集中招标,设备采购占比高达50%,这都是配套企业的真机会。更关键的是,这些配套技术还能“反哺”其他行业,等于一份投入两份收益:比如永鼎的超导带材,除了核聚变,还能用在新能源电网和磁悬浮列车上;安泰科技的耐高温钨材料,直接提升了航空发动机的性能;中国核建的精密安装技术,也能用到高端核电项目里。这种“一技多能”的属性,让这些企业不用单靠核聚变吃饭,现金流更稳,也更有底气砸钱研发和回购。
以前总觉得核聚变是“科幻照进现实”的遥远梦想,可现在看,超导材料能稳定供货、防护部件能批量生产、工程建设有龙头扛活,这些“接地气”的进步凑在一起,已经把“梦想”往“实用”推了一大步。等到2030年合肥BEST装置真能发出第一度电,那些提前在配套环节卡位的企业,早就把红利揣兜里了。所以说,核聚变真不是画饼。它的机会不在遥不可及的“人造太阳”核心,就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部件、工程里,是实实在在的产业红利。
来源:健康趣话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