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历九月初九,是有名的重阳节,有些地方又称重九。这是每年季节从热到凉的真正转折点。因为过了立秋,虽然在节序上说,夏天已完,但气候照例仍很热,“秋老虎”更热得可怕,可是一过重阳,天气便无论如何不会再热了。所以北方人向来有“未吃重阳糕,夏衣莫打包”的谚语;这就是说
农历九月初九,是有名的重阳节,有些地方又称重九。这是每年季节从热到凉的真正转折点。因为过了立秋,虽然在节序上说,夏天已完,但气候照例仍很热,“秋老虎”更热得可怕,可是一过重阳,天气便无论如何不会再热了。所以北方人向来有“未吃重阳糕,夏衣莫打包”的谚语;这就是说,未过重阳节,天气仍有热起来的可能,只有过了重阳,夏天的衣服才可以真正地打 包收藏起来留待明年再穿了。因为这样,重阳节在我们民间风俗上实在比中秋节更为重要。古人认为“九”是阳数,具有周而复始循环不尽之义。这时虽然是肃杀的秋天,却已暗藏着春天新生的萌芽,所以九月九日的这个节令就称为重九或重阳。
南方人在重阳节这天要拜山扫墓,这是在福建和两广一带的特有风俗,江浙人和长江以北各省人在重阳节是没有扫墓这风俗的。本来,古时秋天也有祭祖先的定例,称为秋祭,又称霜露祭,南方人在重阳节拜山,大约就是这古俗的遗意。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目乃是登高,这是全国一致的风俗。从前城市中人平时很少有机会做户外活动,唯独每年三月三日的踏青,以及九月九日的登高,全家大小扶老携幼一起去做野外活动,尤其是重阳登高,爬到山上以后还要就地野餐,呼吸新鲜空气,疏散筋骨,实在是非常有意义的举动。重阳节的由来已经很古,本来是秋天的一个野宴游乐和讲武习射的假日(见《南齐书·礼志》和《荆楚岁时记》),但是到了道家思想在中国流行以后,重阳节就染上了迷信色彩,这就是重九登高避灾传说的由来。不过,秋天阖家到郊外爬山,锻炼体魄可以抵抗疾病,事实上就等于“避灾”,可见后来的传说仍含有若干这风俗的原意。
重阳节登高避灾这传说的由来,起于汉朝,据《续齐谐记》一书所载,汝南桓景向经过仙人传授的费长房学道,费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家会有灾祸,你可以阖家出门登山去避灾,并要用纱囊盛茱萸戴在臂上,又要饮菊花酒。桓景听了他的话,全家到山上住了一天,夜晚回家,发觉剩在家中的鸡犬全都死了,据说它们都给活人挡了灾,从此就有了重九登高的传说,并且在这一天要喝菊花酒,佩茱萸,由此成为风俗。
茱萸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它的籽实朱红色累累如小葡萄,可以入药,古人重阳节所佩戴的就是这种植物的果实,诗人作诗咏重阳登高,总少不了要用这个典故。如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有名的七律《九日蓝田崔氏庄》,其中后两句就是:“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时杜甫参加了在崔氏别庄举行的重九登高宴会,所以写了这首诗。杜甫有很多关于重阳登高的诗,都写得慷慨苍凉,表现了一位忧时爱国的大诗人在乱世绻恋景物感怀身世的意境。
重阳节还有一种风俗,是关于食物的,在北方各地至今还普遍流行,但在南方则少见,就是在重阳这一天要吃糕,称为重阳糕。这风俗也流传已经很久了,因为相传唐朝大诗人刘梦得,在重阳这天吃了重阳糕想作诗,可是从前作诗非要一字一句有出典有来历不可,“糕”字是个俗字,从前古书里是没有这个字的,刘梦得因为古人没有“糕”字,便不敢乱用,结果诗也作不成了,一时传为笑话。因此后人有诗嘲笑他道:“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中一世豪。”
这种重阳糕,从前北京人做得最拿手,糕上还要插一支用颜色纸剪成的三角小旗。这种彩旗有些是用刀刻成的,花纹图案非常精细,他们将许多小三角彩纸旗逐面黏在一起,联成一面大三角彩旗,每到重阳节,连同重阳糕一同送给出嫁的女儿。
据《燕京岁时记》所载,北京的重阳糕又称花糕,这是用面粉蒸成的,如普通的发糕与松糕,糕面嵌着枣栗干果,精细的则在糕内逐层夹着莲心、蜜枣等细果,分成三四层不等。
重阳既是登高佳节,古人每到这一天,一定要登高宴食赋诗,有山的上山,没有山的也要到城中的高楼上去眺望一番,所以流传下来的古人登高逸话很多,最有名的,如晋朝的孟嘉,随桓温在重九一同登高龙山,一阵大风吹来,将孟嘉的帽子吹落了,孟嘉因为专心食酒作诗,自己竟不觉得。因此“龙山落帽”,便成为重九登高的一个有名佳话。还有田园大诗人陶渊明,最喜欢喝酒,重阳节这天恰巧身边没有钱沽酒,只好对着门外的菊花茫然出神,幸亏他的朋友王弘知道他穷得没有钱买酒,便差仆人送酒给他。陶渊明枯坐在菊花丛中望见王家的仆人来了,知道一定是送酒来的,后来果然没有料错,于是就放怀痛饮一顿。因为王弘的这个送酒仆人是穿白衣的,就有了后世“白衣送酒” 这个重阳节的典故。
还有,因为季节转换的关系,重阳节向来是多风雨的。相传宋朝有位诗人潘大临,家里很穷,苏东坡、黄山谷等人很喜欢他的诗,有一次有人写信问他可有新作否,他回信说,这几天秋风秋雨,本来是很好的作诗天气,可是欠了租,刚作好了一句诗,就给催租人打断了诗兴,从此作不下去了,现在仅奉上诗一句云云。这个故事见《冷斋夜话》,这一句诗是“满城风雨近重阳”。虽只有一句,从此却成了描写重阳节天气最具代表性的名句。
秋天本是最适宜于旅行郊游的季节,古人定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阖家大小登高爬山,虽然后来染上了迷信色彩,其原来动机却是非常有意义的,就是南方人在重阳这天拜山省墓,也是保存了另一种古风。所以重阳节登高,实在值得提倡。尤其是长期在城市居住的人,过着烦嚣的生活,在今天走到有山有水的郊外去,这样集体爬山之举,不仅可以锻炼体魄、振作精神,而且登临高处游目骋怀,面对先人庐墓、锦绣山河,也可以增加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若是身处海外,在重阳节登临高处,极目天末,想起诗人王维的重九登高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能增加我们对于故乡和亲属的怀念了。
——摘自《寻古中华》
叶灵凤 著
李广宇 编
2024年12月
当代中国出版社
长江的源头在哪里,沿途有哪些美丽传说?万里长城是谁修的,孟姜女哭长城是否确有其事?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又与屈原有什么关系?中国的名塔有多少,又有几处佛教圣地?三百六十行的祖师都是谁,古今中外又有哪些财神?……这本《寻古中华》,讲的就是这些故事。书写中国,寻古中华,叶灵凤并非第一个,更不是唯一的一个,但能将文学与历史、地理水乳交融,娓娓而谈,春风化雨,他恐怕是最好的那一个。
作者简介
叶灵凤(1905—1975) 原名叶蕴璞,江苏南京人,作家、画家、编辑家、翻译家、藏书家。1925年加入创造社,参与编辑《洪水》半月刊。后主编《幻洲》《戈壁》《现代小说》《现代文艺》《文艺画报》《万象》《六艺》等,并曾任现代书局编辑部主任。1937年参加《救亡日报》工作,并随报社迁往广州。1938年起定居香港,先后主编《立报·言林》和《星岛日报·星座》等。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女娲氏之遗孽》《鸠绿媚》《菊子夫人》《处女的梦》,长篇小说《红的天使》《时代姑娘》《未完的忏悔录》《永久的女性》,译著《白利与露西》《蒙地加罗》《九月的玫瑰》《新俄短篇小说集》《世界短篇杰作选》《木乃伊恋史》《红翼东飞》《阿柏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故事的花束》,散文集《白叶杂记》《天竹》《忘忧草》《读书随笔》《文艺随笔》《北窗读书录》《晚晴杂记》《香港方物志》《香江旧事》《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等。1975年11月23日病逝于香港。
编者简介
李广宇 1963年生,河北宁晋人。河北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法官文学艺术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兼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曾担任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政治部副主任、新闻局副局长等。著作甚丰,尤其致力于叶灵凤研究,曾出版《叶灵凤传》和研究叶灵凤的专著《南国红豆最相思》《凤兮凤兮》等。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