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要能救儿子,我什么都愿意做。”80岁的郑爷爷坐在轮椅上,说出这句话时,眼神坚定得让医护人员红了眼眶。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了一场堪称“医学奇迹”的手术——为48岁的尿毒症儿子郑先生,移植了来自他80岁高龄父亲的肾脏。这场跨越血型、突破年龄极
“只要能救儿子,我什么都愿意做。”80岁的郑爷爷坐在轮椅上,说出这句话时,眼神坚定得让医护人员红了眼眶。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了一场堪称“医学奇迹”的手术——为48岁的尿毒症儿子郑先生,移植了来自他80岁高龄父亲的肾脏。这场跨越血型、突破年龄极限的手术,不仅是父爱的胜利,更标志着我国复杂肾移植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儿子透析度日,八旬老父毅然“捐肾”
48岁的郑先生,多年来被高血压缠身,最终发展成高血压肾病,确诊尿毒症时,他的生活彻底被透析“绑定”——每周数次的透析治疗,让他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质量一落千丈。医生明确:肾移植是延续生命、恢复正常生活的唯一出路。
亲属配型时,80岁的老父亲主动站了出来。要知道,这位老人8年前因颈椎外伤做过手术,术后卧床一年才勉强恢复,日常只能靠轮椅出行;3个月前,还刚做完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支架手术,加上近10年的高血压病史,每天都要吃降压药。可面对儿子的生死关头,老人只有一个念头:“我的肾能用上,就绝不看着他遭罪。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双重“医学高危区”,手术难如“走钢丝”
老人的决心动人,但手术难度却让整个医疗团队捏紧了汗——两大难关横在面前,每一个都是器官移植领域的“硬骨头”。
第一关是ABO血型不相容。父亲是A型血,儿子是O型血,郑先生体内天然存在抗A抗体。这意味着,若直接移植,抗体可能疯狂攻击“外来”的A型血肾脏,引发致命的超急性排斥反应,这曾是移植手术的“绝对禁区”。
第二关是高龄供体的安全。80岁本就是器官捐献的“超高龄”,再叠加颈椎术后、动脉瘤支架、长期高血压,老人的身体就像“脆弱的瓷器”——供肾手术可能引发心血管意外,移植后的肾脏功能也面临巨大考验。用医生的话说:“既要救儿子,又要确保父亲术后能平安康复,每一步都得精准到毫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多学科“联合作战”,把“不可能”变成“能”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湘雅医院立刻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器官移植、肾内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血管外科的专家们坐在一起,反复打磨手术方案,足足研讨了数十次。
针对血型难题,团队给郑先生定制了“脱敏方案”:术前用利妥昔单抗等药物,结合血浆置换、免疫吸附技术,像“大扫除”一样,精准清除他体内的抗A抗体,把排斥风险降到最低。
针对高龄供体,医生们更是“细致到极致”:术前给老人做了心、肺、肝、肾及血管的全方位检查,确认他的残留肾功能完全能满足捐献;麻醉科主任王锷教授亲自带队,量身定制麻醉方案,手术中全程盯着生命体征,甚至成功应对了术中突发的过敏性休克,为老人筑牢“安全防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血流开放瞬间,移植肾“即刻排尿”
一切准备就绪后,手术在同一天同步进行——由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贺志军教授、副主任谢晋良教授指导,丁翔副主任医师带领团队,一边为父亲取肾,一边为儿子移植。
当父亲的肾脏被顺利接入郑先生体内,血流开放的瞬间,清澈的尿液从移植肾中流出——这个关键信号,让手术室里的所有人松了口气:移植肾成功“启动”了!
术后,护理团队更是24小时守护:郑先生恢复神速,很快就摆脱了依赖多年的透析;老父亲也在精心照料下,各项指标逐步正常,不仅能坐起来,甚至能在家人搀扶下慢慢走路。如今,父子俩已经平安出院,郑先生终于能重新拾起生活,而老父亲看着儿子的笑容,反复说:“值了,一切都值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这场手术,给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这例手术的成功,不是偶然。”贺志军教授说,它证明只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即便面对“高龄供体+血型不相容”的复杂情况,肾移植也能成功。
这场跨越半世纪的父爱,让冰冷的手术台充满了温度;而湘雅医院多学科团队的智慧与担当,則为更多终末期肾病患者点亮了希望——未来,那些曾因“高龄供体”“血型不合”被挡在移植门外的患者,或许能迎来新的生机。
父爱的山,医界的仁,共同书写了这场“生命接力”的传奇。
来源:分享每一天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