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米商在秤斗里做手脚,两个儿子都没了,道士帮了他的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2:42 1

摘要:明嘉靖二十五年,湖广荆州府有个米商叫王富贵,在城南开着“丰泰米行”,是城里数一数二的大户。

明嘉靖二十五年,湖广荆州府有个米商叫王富贵,在城南开着“丰泰米行”,是城里数一数二的大户。

王富贵今年四十有八,娶妻李氏,生有二子。长子王仁十九岁,次子王义十六岁,都在米行帮忙。王家米行三代经营,本以“秤平斗满,童叟无欺”闻名乡里,可传到王富贵这一代,却渐渐变了味道。

这日打烊后,王富贵将两个儿子叫到内堂,神秘兮兮地取出两个特制的秤砣和量斗。

“爹,这是?”王仁疑惑地问。

王富贵压低声音:“这是为父特制的‘富贵秤’和‘如意斗’,比寻常的轻一分、浅一寸。从明日起,咱们就用这个。”

王义惊道:“爹!这岂不是缺斤短两?爷爷在世时常说,诚信是经商之本...”

“你懂什么!”王富贵打断他,“如今米行竞争激烈,不使些手段,如何攒得下家业?你们娶妻生子,哪样不要银钱?”

王仁犹豫道:“可是爹,这样做会不会...”

“放心!”王富贵得意道,“为父试过了,差得不多,寻常人看不出来。一年下来,少说能多赚三五百两。”

尽管心中不安,但王富贵执意如此,两个儿子也不敢违逆。

自此,丰泰米行看似生意兴隆,实则暗中克扣。王富贵还特意雇了两个伶牙俐齿的伙计,专在秤米时与顾客搭话,分散注意。

头几个月,果然无人察觉。王家的银钱越攒越多,王富贵更是洋洋得意。

然而好景不长。半年后的一个深夜,王仁从米行对账回家,路过城西小桥时,桥板突然断裂,王仁跌落河中。等被人救起时,早已气绝身亡。

王富贵悲痛欲绝,给儿子办了隆重葬礼。可不出三月,王义去乡下收粮,马车翻入山沟,当场殒命。

接连丧子,王富贵一病不起。李氏终日以泪洗面,王家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中。

这日,王富贵强撑病体到米行查看,忽见一个青袍老道站在店前,盯着招牌摇头叹息。

“道长何故叹息?”王富贵问道。

老道转身,目光如电:“贫道叹的是,这‘丰泰’二字, soon 将不保。”

王富贵心中不悦:“道长何出此言?”

老道不答,径自走入店中,拿起那个特制的量斗:“掌柜的,这斗似乎浅了些。”

王富贵脸色顿变:“道长休要胡说!”

老道又提起秤砣:“这砣也轻了几分。”他直视王富贵,“掌柜的最近家中可有不顺?”

王富贵心头一震,忙将老道请入内室,奉上香茶:“不瞒道长,王某近日连丧二子,实在痛心。不知道长可能指点迷津?”

老道叹道:“秤砣虽小,能称良心;量斗虽浅,能量福报。你在这上面做手脚,折损的可是自家的阴德啊!”

王富贵冷汗直流:“道长的意思是...我儿之死,与这缺秤有关?”

“正是!”老道点头,“你克扣百姓口粮,上天便克扣你的子嗣。这便是因果报应。”

王富贵扑通跪地:“求道长救我!我知错了!我这就改!”

老道扶起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过你已造的孽,需加倍偿还。”

“如何偿还?”

“第一,立即销毁所有不公的秤斗,向乡邻坦白认错;第二,开仓济贫三日,分文不取;第三,今后每卖一斗米,额外赠送半升,持续三年。”

王富贵连连点头:“我这就办!这就办!”

送走老道后,王富贵立即召集伙计,当众砸毁那些特制的秤斗,又命人张贴告示,向全城百姓认错。

消息传开,满城哗然。开仓济贫那三日,王家米行前排起长龙。有人骂他奸商,有人赞他敢认错,更有人好奇他为何突然悔悟。

王富贵不顾病体,亲自在店前施米,每见穷苦人家,还多给一些。三日下来,赔进去上千两银子,他却心安许多。

说也奇怪,自那以后,王富贵的病竟渐渐好转。更奇的是,半年后的一个清晨,米行门前发现一个弃婴,襁褓中留有字条:“此子父母双亡,闻君向善,特来相托。”

王富贵与李氏商议后,决定收养这个孩子,取名王悔,寓意悔过自新。

时光荏苒,转眼王悔已五岁。这孩子聪明伶俐,尤其对数字敏感,小小年纪就能打算盘、记账簿。

这日,王悔在店中学算账,忽然抬头问:“爹,为什么咱们每卖一斗米,都要多给半升?”

王富贵抚着儿子的头:“这是爹在还债。”

“还什么债?”

王富贵长叹一声,将往事细细道来。小王悔听罢,正色道:“爹做得对!缺人斤两,就是缺自己福报。”

童言无忌,却让王富贵感慨万千。

然而王家的善举,却引来同行的嫉妒。城东“永丰米行”的赵掌柜,暗中散播谣言,说王家施米是为掩盖米中掺沙,多给半升是心虚补偿。

这年恰逢大旱,米价飞涨。王富贵坚持平价售米,更引起其他米商不满。赵掌柜联合几家米行,断了对王家的供货。

眼看库存见底,王富贵焦急万分。这时,多年前那个青袍老道突然登门。

“掌柜的别来无恙?”老道笑问。

王富贵如见救星,忙将困境相告。

老道点头:“善有善报,你坚持至今,实属不易。明日你往城西三十里,白云观旁有一农户,他家有余粮,或可解你燃眉之急。”

王富贵依言前往,果然找到那农户。更令他惊喜的是,这农户竟是当年受他恩惠的灾民,二话不说就将所有存粮卖给了他。

渡过难关后,王家米行声誉更隆。而永丰米行的赵掌柜,因囤积居奇,被人告发,吃了官司,米行也倒闭了。

嘉靖三十八年,王悔年满十八,已能独当一面。这年朝廷征粮,特命王家负责荆州府的粮草调度。

然而在清点官仓时,王悔发现库存与账目不符,短少三千石粮草。仓官暗示他做假账蒙混,王悔严词拒绝。

“爹,若如实上报,必得罪上官;若做假账,又违良心。该如何是好?”王悔回家请教。

王富贵想起往事,正色道:“儿啊,记住:宁可丢官,不可丢良心。当年爹为一己私利,痛失你两个哥哥。这教训,终身难忘!”

王悔点头:“孩儿明白了。”

次日,王悔如实上报。果然得罪了上官,被罢去职务。然而不出半月,那上官因贪腐被查,牵连出仓粮大案。因王悔坚持实话,反而躲过一劫。

新任知府听闻此事,特聘王悔为钱粮师爷,委以重任。

这年中秋,王家团聚。席间来了位不速之客——竟是永丰米行赵掌柜的儿子赵谦。他衣衫褴�面,面容憔悴。

原来赵家败落后,赵谦流落街头。王富贵不计前嫌,收留他在米行帮忙。

赵谦感激涕零,道出一桩秘密:“王叔可知,当年令郎王仁落水,并非意外?”

王富贵大惊:“此话怎讲?”

赵谦垂首:“是家父...买通地痞,锯松了桥板...”

王富贵如遭雷击,半晌说不出话。

赵谦跪地磕头:“家父临终前悔恨不已,特命我前来请罪。要打要罚,悉听尊便。”

王富贵长叹一声,扶起赵谦:“往事已矣。你父既已悔悟,我又何必耿耿于怀?从今往后,你好好做人便是。”

赵谦感激不尽,从此在王家米行勤恳做事,后来成为王悔的得力助手。

嘉靖四十年,王富贵寿终正寝,享年七十有三。临终前,他将王悔叫到床前,取出那套毁坏的缺秤:

“儿啊,这秤斗是为父一生的教训。你需谨记:经商如做人,秤要平,心要正。缺人一分,损己十分...”王悔含泪应下。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小鑫民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