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青鱼报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0:46 1

摘要:唐武宗会昌年间,在江南水乡的一个无名小山村里,住着一户姓樊的人家。樊家世代务农,虽不富裕却也温饱无忧。家中有一女,取名讨寿儿,寓意祈求长寿平安。

唐武宗会昌年间,在江南水乡的一个无名小山村里,住着一户姓樊的人家。樊家世代务农,虽不富裕却也温饱无忧。家中有一女,取名讨寿儿,寓意祈求长寿平安。

讨寿儿自小生得眉清目秀,又聪慧伶俐,村里人无不称赞。她五岁能背诗,七岁会刺绣,到了十岁上下,已是家中得力帮手。村里老塾师曾抚须感叹:“若讨寿儿为男儿身,必是科举之材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讨寿儿十一岁那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眼疾打破了樊家的平静。起初只是双眼红肿、畏光流泪,父母寻来乡间郎中,开了几副草药。谁知病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日益沉重。

“爹,娘,我怎么看不清你们的脸了?”一日清晨,讨寿儿从睡梦中醒来,惊恐地发现眼前一片模糊。

樊父樊母心急如焚,变卖了家中值钱的物什,带着讨寿儿赶往州府求医。连续数月,汤药不知喝了多少,针灸不知受了多少,讨寿儿的视力却如落日般一点点沉入黑暗。

小半年的奔波治疗后,郎中们皆摇头叹息:“此疾古怪,非药石可医。”

那一日,讨寿儿彻底陷入了永恒的黑暗之中。

“寿儿,娘的苦命儿啊!”樊母搂着女儿痛哭失声。

讨寿儿却反安慰母亲:“娘亲莫哭,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却更灵了。您听,窗外鸟儿唱得多好听啊。”

失明后的头几个月,讨寿儿常在夜深人静时默默流泪。但她天性坚韧,很快便振作起来,开始摸索着适应黑暗的世界。

她先是从熟悉的家务做起。起初常碰倒桌椅,打碎碗碟,手上满是烫伤和割痕。但她从不气馁,一次次尝试,终于能熟练地生火做饭、缝补衣物。

“寿儿,放下吧,让娘来做。”樊母见女儿手上新旧伤痕交错,心疼不已。

“娘,我能行。您看,今天我煮的粥一点也没溢出来呢!”讨寿儿扬起小脸,虽双眼无神,却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渐渐地,讨寿儿练就了一手好女红。她绣的花鸟,竟比明眼人还要生动几分。村里人听说后都啧啧称奇,纷纷拿着布料请她刺绣。讨寿儿来者不拒,只收些许工钱贴补家用。

“这丫头,心灵手巧,可惜了啊...”人们背后无不惋惜。

这话偶尔飘进讨寿儿耳中,她只微微一笑,手中的针线穿梭得更快了。

如此过了三年,讨寿儿十四岁了。她已能独自料理大部分家务,甚至摸索着在屋后开辟了一小块菜园。村里人早已不再视她为累赘,反而常常竖起大拇指:“樊家那盲女,真真了不起!”

这年秋天,樊父和长子樊大郎到村外的大河中去网鱼。那河名唤青河,宽数十丈,深不见底,传说中有鱼精水怪居住。

这一日也不知走了什么运,父子俩一网下去,沉重异常。拉网上岸时,两人惊得目瞪口呆——网中竟是一条通体青黑、鳞片如铜钱般大小的巨鱼!

“爹,这、这是鱼王吧?”樊大郎结结巴巴地说。

那大青鱼在网中挣扎,眼中竟似有哀求之色。樊父也是头一次见到如此巨大的鱼,估摸着至少有二百斤重。

父子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用独轮车将鱼运回家中。

“寿儿,快来看,我们网到了什么!”樊大郎兴奋地喊道。

讨寿儿摸索着走出房门,顺着哥哥的指引触摸那鱼身。指尖所及,冰凉滑腻,鱼鳞坚硬。当她摸到鱼头时,那大青鱼忽然轻轻张合嘴巴,发出细微的“咯咯”声。

更奇怪的是,讨寿儿竟从这声音中听出了几分悲切。

“爹,这鱼长到这般大小,怕是有了灵性。杀了它,会不会招来祸患?”讨寿儿轻声问道。

樊父不以为然:“傻丫头,鱼就是鱼,再大也是给人吃的。你把它腌起来,过年时待客,多有面子。”

说罢,父子俩便出门卖鱼去了——他们留了些小鱼在船上,打算去集市卖掉。

家中只剩讨寿儿一人。她坐在大青鱼旁,手一直放在鱼身上。那鱼起初还挣扎,后来渐渐安静下来,只是偶尔摆动尾巴,嘴巴仍一张一合。

“你是不是在说话?”讨寿儿轻声问,“你是不是想回河里去了?”

大青鱼突然猛烈地摆动起来,仿佛在回应她的话。

讨寿儿心中一动,终于下定决心。她摸索着走出院门,来到邻居张老汉家。

“张伯伯,求您帮个忙...”讨寿儿将来意说明。

张老汉与另一位老人王大伯面面相觑。

“寿儿啊,这么大的鱼,百年难遇,你爹和你哥怕是盼着它过年呢。你把它放了,他们不责怪你吗?”张老汉问道。

讨寿儿笑道:“不会的,就是一条鱼而已,家里人不舍得责骂我。”

两位老人见她态度坚决,又素知这盲女虽目不能视,心中却比明眼人还亮堂,便答应帮忙。三人将大青鱼抬上独轮车,推往青河岸边。

到了河边,两位老人合力将鱼抬进浅水区。大青鱼一触水,顿时活跃起来,却并不急于游走,而是在讨寿儿腿边绕了一圈。

讨寿儿蹲下身,轻轻拍着鱼背说:“你自由了,走得越远越好,千万不要再被捉住了。”

大青鱼尾巴一摆,溅起些许水花,仿佛在向她告别,然后缓缓沉入深水,消失不见。

傍晚,樊父和樊大郎回家,发现大青鱼不见了,果然勃然大怒。

“你、你这败家女!那么大的鱼,说放就放了?”樊父气得浑身发抖。

讨寿儿垂首不语。樊大郎本想跟着斥责几句,但看见妹妹空洞的双眼和手上的老茧,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爹,”樊大郎轻声道,“算了,寿儿也是可怜。她眼睛看不见,心思与常人不同,您别怪她了。”

樊父长叹一声,看着女儿茫然望向虚空的样子,心中一软,怒火也消散了:“罢了罢了,放就放了吧。只是可惜了那条大鱼...”

出乎意料的是,自那以后,樊家的运气竟一天天好起来。樊父田里的收成比往年多了三成;樊大郎的渔网总是满满的;就连讨寿儿接的绣活也越来越多,价钱也越来越高。

村里人都说,这是放生大鱼积下的福报。

时光荏苒,转眼讨寿儿已十五岁,出落得亭亭玉立。若不是双目失明,提亲的人早就踏破门槛了。

“樊家那姑娘,什么都好,就是眼睛...唉,谁家愿意娶个盲女做媳妇呢?”村里人私下议论。

这些话,难免飘进讨寿儿耳中。一向坚强的她,也开始在夜深人静时暗自垂泪。

这一年腊月,村里与讨寿儿同龄的姑娘纷纷定亲出嫁。听着迎亲的锣鼓声,讨寿儿心中的悲哀一日深过一日。

“我虽看不见,却也是个女子,也盼着相夫教子,过上寻常女子的生活啊...”讨寿儿对着空荡的房间喃喃自语。

一个月黑风高的冬夜,讨寿儿摸出家门,凭着记忆和对水声的感知,一步步走向青河。

“生而盲眼,活着也是累赘。不如一了百了,来世投胎做个健全人。”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泪水与河水混为一体。

就在她决心赴死、身子下沉之际,突然感觉身下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托起了她。那东西滑溜溜、凉冰冰的,正迅速地向岸边游去。

讨寿儿惊疑不定,伸手摸索,触手处满是坚硬的鳞片。

“你、你是什么?”她颤声问道。

一个低沉而温和的声音突然响起:“恩人,你不用摸了,我就是当初被你放生的大青鱼,算出你有难,特地来救你。”

讨寿儿惊呆了:“你、你竟会说话?”

大青鱼道:“我修行已有三百年,本就能人言。那日被网,是因蜕鳞之期,法力暂失。幸得恩人相救,才免成刀下之魂。”

讨寿儿悲从中来:“谢谢你,大青鱼,谢谢你救了我。可是,你不该救我,我不愿意这样痛苦地活着。”

大青鱼道:“恩人,你千万不要丧失了生活的信心。我这一次来,不但要救你性命,还要让你拥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大青鱼将讨寿儿轻轻送上岸,自己则摇身一变,化作一名青衣女子。她从袖中取出一个精致的小盒,盒中躺着两粒晶莹剔透的珍珠。

“自从你放生了我,我就开始炼造这两粒珍珠。”青衣女子解释道,“每一年,都有鱼类死亡在深水区,我收集了许多鱼肝,用炼丹炉冶炼,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最终炼成了这两粒珍珠,具有复明的功效。”

讨寿儿难以置信:“这、这是真的吗?”

青衣女子笑道:“快张嘴服下吧。你心地善良,不该一生活在黑暗之中。”

讨寿儿依言将两粒珍珠放入口中。那珍珠入口即化,一股清凉的液体顺喉而下,随即在小腹中化作暖流,直冲双眼。

起初是一阵刺痛,讨寿儿忍不住捂住眼睛。待痛感消退,她缓缓睁眼——先是模糊的光影,继而渐渐清晰:满天繁星,河面波光,以及面前这位眉目如画的青衣女子。

“我、我看见了!我真的看见了!”讨寿儿喜极而泣,跪倒在地连连叩拜,“多谢仙子!多谢仙子!”

青衣女子扶起她:“不必多礼,这是你善心的回报。记住,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轻生。生命可贵,善心更可贵。”

说罢,女子退后几步,化作一条大青鱼,向讨寿儿点了点头,沉入水中不见了。

讨寿儿望着河面,久久不能平静。

当讨寿儿回到家门口,轻轻叩响门扉时,里面传来樊母焦急的声音:“谁啊?这么晚了...”

“娘,是我,寿儿。”

门“吱呀”一声打开,樊母举着油灯,看着女儿清晰明亮的双眼,惊得手中的灯差点掉落。

“寿儿,你的眼睛...你的眼睛!”樊母颤抖着伸手在女儿眼前晃动。

“娘,我能看见了,全都看见了!”讨寿儿扑进母亲怀中,母女俩相拥而泣。

樊家上下欣喜若狂,连夜听讨寿儿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家人无不感慨万千,对河中的大青鱼感激不尽。

消息很快传遍了四乡八里。人们听说樊家盲女因放生鱼王而得神医治好双眼,纷纷前来探望。见到讨寿儿明眸善睐的模样,无人不称奇。

更让人高兴的是,自那以后,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讨寿儿不重财势,只求人品,最终选择了一位姓魏的寒门书生。

那魏生虽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待人诚恳。订婚后不久,他便赴京赶考,一举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县官。

第二年,讨寿儿风风光光地嫁入魏家。婚后夫妻恩爱,育有二子,皆聪慧过人。

讨寿儿始终不忘大青鱼的恩情,立誓终身不食鱼。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受她影响,也养成了不吃鱼的习惯。这一家规代代相传,子孙后代都保持着这一传统。

而青河中的大青鱼,据说后来修炼成功,化为龙身,但依然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当地人为纪念这段奇缘,在河边建了一座“鱼王庙”,香火鼎盛,至今犹存。

这正是:善心一念动天地,放生积德福自来。莫道苍天无报应,盲女重明证奇缘。

来源:故事大王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