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 “十年” 的结束,样板戏的地位一落千丈。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它们,转而遭受了诸多批评与指责。一些人认为,样板戏是政治的工具,其艺术性被刻意拔高,创作理念上的 “三突出” 原则 —— 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使得人物形象趋于脸谱化、故事情
随着 “十年” 的结束,样板戏的地位一落千丈。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它们,转而遭受了诸多批评与指责。一些人认为,样板戏是政治的工具,其艺术性被刻意拔高,创作理念上的 “三突出” 原则 —— 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使得人物形象趋于脸谱化、故事情节缺乏戏剧冲突、情感表达过于直白,这些都成为 “样板戏” 难以回避的艺术缺陷 。巴金就曾指出,样板戏最大的问题不是其艺术水准,而是其背后的历史场景,真正的艺术创作,应当是自由的、独立的,不应被任何外力所束缚,而 “样板戏”,恰恰背离了这一原则。在这样的批判声浪中,样板戏逐渐从大众视野中淡去,一度被打入冷宫。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样板戏并没有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它悄然复苏,不仅在各类文艺晚会中以唱段、折子的形式频频亮相,还多次以整本的形式在各地上演。在民间,样板戏唱段借助 “卡拉 OK” 等娱乐形式广泛传播,火爆程度大有与流行歌曲分庭抗礼之势。1997 年 7 月,权威媒体以 “民族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常演不衰” 为题进行报道,称其是中国芭蕾舞台上唯一能与《天鹅湖》一比高低的 “红色经典”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也让人们重新审视样板戏的价值与意义。
步入新时代,样板戏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各类文艺晚会成为了它们展示风采的重要平台,无论是央视春晚这样的国家级舞台,还是地方电视台举办的文艺庆典,样板戏的唱段、折子都屡见不鲜。比如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的经典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那清脆悦耳的唱腔,饱含着革命后代的坚定信念,每次响起都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打虎上山》,更是将京剧的武戏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员们矫健的身手、激昂的唱腔,瞬间点燃现场气氛 。
在剧院的舞台上,样板戏也占据着一席之地。许多专业院团将其列为保留剧目,定期上演。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自 1964 年首演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它将西方芭蕾艺术与中国革命题材完美融合,那飒爽英姿的娘子军形象、激昂奋进的音乐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家大剧院每年上演《红色娘子军》的场次就多达数十场,场场座无虚席,观众们被剧中娘子军们的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所感动,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同样,京剧《智取威虎山》也常演不衰,上海京剧院更是将其作为看家剧目,不断打磨创新,在保留经典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台技术,使得演出更加精彩绝伦,吸引了无数戏迷前来观看。
样板戏在民间的热度丝毫不亚于舞台之上。在城市的公园、广场,经常能看到一群群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演唱样板戏。他们自备乐器、音响,从《沙家浜》的 “智斗”,到《红灯记》的 “痛说革命家史”,一段段经典唱段被他们演绎得有板有眼。在武汉的紫阳公园,为庆祝建党 100 周年举办的红色经典戏曲汇演活动中,《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样板戏经典唱段轮番上演,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有的跟着哼唱,有的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瞬间,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
在各大 KTV 中,《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的歌曲点击率颇高。人们在尽情欢唱中,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力量。这一现象背后,是样板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题材创新,将工农兵作为舞台主角,传播了正能量,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紧密相连;其音乐上创造性地引入交响乐伴奏,丰富了表现力;念白和唱词精雕细琢,朗朗上口;舞美创新别具一格,注重写实,这些都使得样板戏深受民众喜爱,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在支持者眼中,样板戏堪称红色经典,其艺术成就不容小觑。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来看,样板戏将中西艺术元素巧妙融合。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它把西方芭蕾的优雅舞姿与中国革命故事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剧中娘子军们的舞蹈动作,既保留了芭蕾的轻盈灵动,又融入了中国武术、民间舞蹈的元素,刚柔并济,展现出中国女性的坚韧与力量 。在音乐创作上,样板戏也大胆创新,将京剧的传统唱腔与交响乐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 一段的音乐,以激昂的交响乐为背景,衬托着杨子荣高亢的唱腔,将英雄人物的豪迈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热血沸腾 。
样板戏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更是其被视为红色经典的重要原因。它弘扬了革命精神,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一家三代人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畏惧,坚守革命信仰,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无数观众 。在当代社会,这种革命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成为人们前进道路上的精神动力。
然而,《样板戏能算 “红色经典” 吗?》等批评文章则对样板戏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样板戏与 “十年” 有着紧密的关联,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掩盖了艺术本身的价值。
“三突出” 原则是反对者批判的重点之一。这一原则导致样板戏中的人物形象趋于脸谱化,缺乏真实感和立体感。在《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被塑造为完美无缺的英雄,没有丝毫的缺点和弱点,这种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让观众感到遥不可及,难以产生共鸣 。相比之下,原著中杨子荣的形象更加丰满,他在深入匪巢时,既有勇敢机智的一面,也有紧张和担忧的情绪,这种真实的人物刻画在样板戏中被弱化了 。此外,样板戏的故事情节也存在简单化、公式化的问题,往往是好人战胜坏人,缺乏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难以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 。
艺术价值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不会因为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或政治环境的变化而消失。样板戏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为中国文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京剧样板戏中,对传统京剧的唱腔、念白、表演程式等进行了改革创新。在《红灯记》里,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的唱段,突破了传统京剧的板式限制,运用了大段的二黄唱腔,节奏由慢到快,情感层层递进,将李奶奶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将西方芭蕾的足尖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动作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语汇。娘子军们手持钢枪、英姿飒爽的舞蹈动作,既展现了芭蕾的优雅,又体现了中国女性的坚韧与力量,为世界芭蕾舞坛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
从情感表达和精神内涵来看,样板戏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它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具有永恒的感染力。在《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深入虎穴、智斗土匪的情节,展现了他的勇敢机智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无数观众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即便在当今时代,当人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这些精神依然能够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成为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支柱 。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