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盛赞《龙江颂》:这么多样板戏,就这部农村写的最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1 14:27 2

摘要:1962年的闽南大地,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从10月开始,整整八个月没有落下一滴雨水,龟裂的田地上,庄稼枯萎,农民们望着干涸的河床愁眉不展。龙海县榜山公社党委委员徐学文站在九龙江边,看着下游即将绝收的水稻田,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堵江截流,引水抗旱!

1962年的闽南大地,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从10月开始,整整八个月没有落下一滴雨水,龟裂的田地上,庄稼枯萎,农民们望着干涸的河床愁眉不展。龙海县榜山公社党委委员徐学文站在九龙江边,看着下游即将绝收的水稻田,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堵江截流,引水抗旱!

这个决定意味着要淹没榜山公社自己的良田。在社员大会上,徐学文含着眼泪说:"咱们的庄稼保不住了,但下游几万人的口粮不能丢。"令人动容的是,这个"舍小家、保大家"的提议得到了全体社员的支持。他们扛着沙袋,日夜奋战在江堤上,硬是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拦水坝。

消息传开后,九龙江流域的群众深受感动。民间艺人连夜创作了芗曲《榜山风格赞》,用悠扬的曲调传颂这个感人事迹。龙溪地区芗剧团很快将其改编成芗剧《碧水赞》,在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中引起轰动。1963年底,福建话剧团又推出话剧《龙江颂》,把这场抗旱斗争搬上了更大的舞台。

最令人难忘的是1964年初,《龙江颂》剧组进京演出的盛况。在40天里连演32场,近4万名观众被这个真实的故事打动。周恩来总理看完演出后,握着演员的手说:"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文艺界的田汉、曹禺等人也纷纷撰文称赞。就这样,"榜山风格"升华为"龙江风格",成为那个特殊年代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

上海新华京剧团的排练厅里,演员们正围坐在一起研读剧本。团领导发现,他们之前排演的《智取威虎山》和《海港》已经塑造了工人和军人的形象,唯独缺少反映农民生活的剧目。这时,福建话剧《龙江颂》和芗剧《碧水赞》的成功演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经过讨论,团里决定将这个反映农村抗旱斗争的题材搬上京剧舞台。

改编工作并不容易。编剧组反复研究原作,既要保留故事的真实性,又要符合京剧的表演特点。他们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虚构的龙江生产大队,塑造了一位为解救旱情而毅然决定截流的党支部书记形象。这个角色由团里的老生演员李永德担纲,他为了演好这个农村干部的角色,特意到郊区体验生活,学习农民的言行举止。

后来,李永德的妻子李炳淑被选中出演新版女主角。这个巧合在剧团内部引起了不少议论,有人开玩笑说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改编后的剧本虽然保留了抗旱救灾的主线,但加入了大量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元素。李炳淑也为了塑造好这个农村女干部形象,反复揣摩人物性格,在唱腔和表演上都做了新的尝试。

李炳淑在京剧团里是个老演员了。她从小学习京剧,在传统戏《杨门女将》里演过穆桂英,唱念做打样样在行。可一到演现代戏的时候,团里总让她演些小角色。在《柜台》里她演个售货员,在《海港》里也就是个普通工人。这次排《龙江颂》,导演一开始也没打算让她演主角,只安排她当替补。

事情后来有了转机。导演发现李炳淑身上有种特别的气质,不施粉黛的脸,朴实的眼神,说话做事都透着股实在劲儿,跟剧本里那个农村女干部江水英很像。就这样,她从替补被提拔成了主演。这对她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江水英这个角色唱段特别多,几乎占了全剧的五分之四,念白和表演的分量也很重。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李炳淑下了苦功夫。她跑到上海郊区的农村,跟着农民一起下地干活。城里长大的她第一次拿起镰刀割稻子,手上磨出了水泡;学着打场时,麦芒扎得胳膊又红又痒。她还特意跟着一位有名的生产队女队长,看她怎么安排农活,怎么调解社员矛盾。这些生活体验让李炳淑渐渐摸准了人物的性格。排练时,她把观察到的细节都用在表演上,走路说话都带着农村干部的朴实劲儿。

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里,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搭建布景。接到将《龙江颂》搬上银幕的任务后,导演谢铁骊立即组织创作团队前往长兴岛体验生活。这对习惯了摄影棚工作的电影人来说是个新挑战。他们住在农民家里,跟着下地干活,观察农村生活的细节。回来后,编剧组根据电影表现手法的需要对剧本做了调整,增加了更多适合镜头表现的场景。

当时对这部电影格外重视,特意安排摄制组观摩墨西哥电影《冷酷的心》,研究其中的色彩运用技巧。这对当时的中国电影人来说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摄影师们发现,外国电影中的色彩层次丰富,画面充满质感,这与国内电影普遍偏灰暗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回来后,美术组重新设计了布景,将原本的舞台背景向两侧延伸,增加了更多景物细节。他们采用色光照明技术,使画面中的山水、稻田更具立体感和纵深感。

在色彩处理上,摄制组下了很大功夫。为了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朝气,他们精心调配了各种绿色。远处的青山用深绿,近处的稻田用嫩绿,树叶的绿色则介于两者之间。就连草地的绿色也分出了远近层次,避免了画面单调。夜景拍摄更是突破了传统做法,不再是漆黑一片,而是用蓝黑色表现夜空,淡黄色勾勒月亮,再点缀些微的灯光,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电影中最具挑战性的是"抢险合龙"这场戏。为了表现抗洪抢险的紧张气氛,导演决定使用真实的鼓风机造风。这可苦了演员们,特别是主演李炳淑,一张嘴就被灌满风,根本唱不下去。反复尝试后,导演想出了折中办法:把唱段安排在风停的间隙,风吹时主要表现抢险动作。这样既保证了唱腔完整,又突出了抢险的紧张感。现场还使用了真实的水和烟雾,配合叠印技术,营造出洪水汹涌的震撼效果。

道具组为了追求真实,特意从农村找来真正的农具。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真家伙太重,演员们做动作时很吃力。最后只好用轻质材料仿制,既保证视觉效果,又不影响表演。服装组则反复试验,既要保持舞台服装的夸张效果,又要符合电影的真实感。他们最终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布料,在灯光下既能保持鲜艳色彩,又不会显得太过舞台化。

录音师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处理京剧唱腔与自然音响的关系。传统京剧伴奏很响,但电影需要环境音效。经过多次试验,他们找到平衡点:唱段保持原汁原味的京剧伴奏,对白和动作戏则加入适当的环境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保留了京剧特色,又增强了电影真实感。

创新与突破

《龙江颂》在内容上与其他样板戏有所不同。虽然也有矛盾斗争的情节,但主要表现的是集体主义精神。第六场"阿坚伯送鸡汤"就很典型。老农阿坚伯心疼日夜操劳的江水英,特意熬了鸡汤送去。正巧碰上只顾自家利益的常富来闹事,指责江水英不关心社员。这段戏通过送鸡汤这个生活化情节,自然引出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对白写得也实在,没有刻意拔高。这种处理在当时的样板戏中很少见。

电影在细节处理上很下功夫。比如抢险场面用了真的鼓风机造风,演员的头发衣服都被吹得飘起来,效果很逼真。但这也带来问题,风太大演员没法唱。最后想出的办法是把唱段安排在风小的间隙,风吹时主要做动作。道具组为了找合适的农具跑了好几个村子,最后发现真农具太重,只好用轻质材料仿制。服装也经过多次试验,既要上镜好看,又要像真正的农村干部穿的衣服。

第四场戏"窑场斗争"的处理手法也很见功力。当时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决定"停火搬柴"抢救大坝,小队长阿更因为想保住本队利益,甩下一句"我管不了啦"就要走。按通常做法,这里该安排一段说教戏,让江水英教育阿更。但编导没这么处理,而是巧妙地安排了一个背畚箕的小女孩小红出场。这个农村小姑娘从后山来,口渴想喝水,杯子都到嘴边了却突然停住,把水倒回壶里。

她说:"我奶奶说,一碗水也能救活几棵秧苗。"就这么简单一句话,比什么大道理都管用。阿更和其他社员都愣住了,后山人连一碗水都舍不得浪费,自己却只顾着眼前那点利益。这个细节处理得很自然,没有刻意煽情,却把集体主义精神表现得很到位。

署名的争论

电影拍完后,谢铁骊比之前拍完《智取威虎山》时踏实多了。他记得《智取威虎山》送审时自己坐立不安,生怕哪里不符合要求。这次虽然也有压力,但心里有底了。让他没想到的是,片子刚完成,周总理办公室就来电话,说总理要看电影,让立即把片子送到人民大会堂。

那天总理刚会见完外宾,顾不上休息就来到小礼堂。放映开始后,总理看得很认真,不时点头。放到江水英在大坝上唱那段核心唱腔时,总理突然发现片头没有导演名字,就转头问旁边的狄福才怎么回事。狄福才说是样板戏电影都要写"集体创作",不能突出个人。总理听后很不高兴,说这不合常理,外国电影都有主创名单,中国电影也该有。狄福才解释这是从《智取威虎山》就定下的规矩。总理更生气了,说这简直是笑话,不写名字怎么体现创作责任?

当时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大家都知道总理平时很温和,这次是真动怒了。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人私下议论过,但没人敢提。电影工作者谁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作品上?总理这番话,说出了大家憋在心里很久的话。回头看《龙江颂》里那个喝水的小细节,和现实中这场关于署名的争论,都反映出那个特殊年代里,集体与个人关系的微妙变化。

肯定的背后

让剧组振奋的是毛主席对这部戏的肯定。毛主席出身农村,一直希望看到反映农村生活的文艺作品。当时已经拍摄的几部样板戏都是革命历史题材或工业题材,这让他不太满意。《龙江颂》刚完成,毛主席就调看了影片。看完后他说:"这个戏好,讲的是让水不争水,体现了龙江精神,是共产主义风格。"他还特别提到:"全国近六亿人口,反映新农村的戏就这一个。"

不过毛主席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他认为剧中反派黄国忠不应该只代表个人,而要代表一派势力。还建议把结尾改成"开打"收场,不要用庆丰收。剧组按照指示进行了修改,但反复修改六稿都觉得不合适。最后还是保留了原版的庆丰收结尾,突出共产主义风格的主题。

这部戏之所以能获得认可,与其主题选择密不可分。当时大多数样板戏都在强调斗争,《龙江颂》虽然也有阶级内容,但主要表现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剧中龙江大队宁可自己受损失也要支援邻队抗旱的情节,符合当时提倡的"共产主义风格"。这种主题在那个时期的文艺作品中并不多见。

影片的艺术处理也有独到之处。导演谢铁骊在保持京剧特色的同时,运用电影手法增强了真实感。比如抢险场面用真风吹动演员衣服,营造紧张气氛;道具尽量使用真实农具,只是因重量问题不得不做些改良。这些处理既保留了样板戏的程式化特点,又增添了生活气息。

毛主席的关怀

1972年7月30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正在参加八一建军节招待会的京剧演员李炳淑突然接到通知:毛主席要见她。这个消息让李炳淑既惊喜又忐忑。她整理好军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前往中南海。一路上,往事不断浮现在她脑海中。

李炳淑与毛主席的缘分要追溯到十二年前。1959年夏天,17岁的李炳淑从安徽蚌埠来到上海戏曲学校学习京剧。她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很快就脱颖而出。校长俞振飞和言慧珠十分欣赏她,决定让她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安徽方面坚决不放人,双方争执不下,最后竟闹到了毛主席那里。

1960年的一天,正在上海开会的毛主席亲自处理了这个"人才争夺案"。他把李炳淑、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和上海戏校校长俞振飞都叫到跟前。毛主席一见到李炳淑就笑着说:"小李啊,你可真了不起,为了你的事,上海和安徽都闹到我这里来了。"经过一番交谈,毛主席对曾希圣说:"李炳淑不是安徽的,也不是上海的,是国家的。上海师资力量强,就留在上海吧。"就这样,李炳淑得以留在上海继续深造。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李炳淑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1960年代初,她在《杨门女将》中成功塑造了穆桂英的形象,轰动上海和香港。这次在《龙江颂》中饰演江水英,又获得了广泛好评。更让她感动的是,毛主席竟然通过电视转播看了她五次演出。

当中南海的汽车停在人民大会堂侧门时,李炳淑深吸一口气上了车。车子驶入中南海,停在一栋小楼前。这里就是毛主席接见尼克松的地方。李炳淑刚走进书房,毛主席就迎上来亲切地说:"小李啊,我们有好几年没见了。"李炳淑连忙回答:"主席这么忙还惦记着我,真是太感谢了。"

毛主席笑着说:"要说感谢,应该是我感谢你们剧组,为五亿农民演了一出好戏。"他让李炳淑坐在尼克松坐过的位置上,关切地询问她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这次会见对李炳淑影响深远。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她始终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工农兵形象。而《龙江颂》也因为得到毛主席的肯定,成为样板戏中少有的农村题材代表作。

周总理的叮嘱

周总理对文艺工作者向来关怀备至。在一次接见出访团成员时,他一眼就认出了站在人群中的李炳淑。"哦,炳淑同志也来了。"总理亲切地招呼道。谈话间,总理突然提起严凤英:"你的命运比严凤英好。前些年我太忙,没能保护她,很可惜。"说到这里,总理的语气变得沉重。李炳淑知道,严凤英是安徽同乡,也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听到总理这番话,李炳淑心头一热,用力点了点头。她明白,这是总理在提醒她要珍惜现在的机会。

1972年秋天,《龙江颂》在全国公映后,周总理特别重视这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现代京剧。他不仅多次观看演出,还亲自将其列为招待外宾的保留剧目。这年冬天,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访华时,周总理特意安排观看《龙江颂》。演出结束后,基辛格对这部戏赞不绝口。后来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政要来访时,也都欣赏过这部戏。

周总理对《龙江颂》的重视,不仅因为它是当时少有的农村题材作品,更因为它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每次陪同外宾观看时,总理都会认真讲解剧情,帮助外宾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有工作人员回忆,总理看戏时特别关注李炳淑的表演,有时还会跟着哼唱几句。这种对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和支持,让李炳淑和剧组成员深受感动。

在那些特殊年代里,周总理对文艺工作者的保护和对文艺作品的重视,成为许多人坚持下去的动力。

来源:回味旧时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