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方丈编辑|方丈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几十年过去了,舞台换了,观众换了,但一提起样板戏,很多人脑海里依然能立刻响起那熟悉的旋律。
是情怀?是时代滤镜?还是它们真的有着不可复制的魅力?“八大样板戏”曾经一统文艺江湖,被无数人传唱模仿,甚至成为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可奇怪的是,后来者如潮,却始终没有哪部作品能真正超越它们的高度。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艺术密码与时代密码?
八大样板戏,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取材于普通百姓的斗争生活,都是从人民群众中挖掘素材、汲取养分的。
文革前,许多样板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民间已经广为流传的作品。
比如《沙家浜》,早在1958年就作为一出地方戏在江南一带家喻户晓了。
当时,许多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生活、歌颂革命斗争的作品。
这为样板戏的诞生奠定了群众基础。
样板戏正是立足于百姓生活这片沃土,吸收了人民的智慧结晶,才显得如此"接地气"。
它塑造的英雄,有普通农民出身的阿庆嫂,有机智勇敢的草莽英雄杨子荣,还有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无产阶级战士李玉和……这些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曲高和寡的"帝王将相"味道。
每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都需要鲜明的环境烘托和丰满的人物形象。
八大样板戏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它们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体现了一个时代最美好的品质。
让我们先来看杨子荣。
这个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青年,凭着一身正气和忠诚,成为了抗日斗争中一支敢死队的领头羊。
他"心明眼亮胆又壮",机智勇敢,善于斗争。
为了刺探敌人情报,他假扮土匪混入匪窝,在生死关头临危不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他誓死保护阿庆嫂不被敌人抓走,以自己的牺牲成全了一个弱女子的革命意志,这种舍己为人、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动容。
再看李玉和,这位红灯照亮革命征程的无产阶级战士。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在监狱中,他不屈的意志感染和鼓舞了身边的难友,使他们找到了革命的方向。
"从土窑到监狱,光明之路虽然艰险,但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李玉和的事迹生动诠释了这句话。
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超越个人生死、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戏剧,古往今来都被视为"教化"的有效手段。
八大样板戏在这方面做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它塑造的英雄人物不仅有血有肉,而且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有着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新时代新社会主人翁的光辉典型。
样板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唱词,至今仍被人传诵。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颗红心耀珠江"、"多情不是无情,痴心不是傻心"……这些既通俗又充满哲理的词句,传递的不仅是革命斗争的昂扬斗志,更是催人奋进、追求光明的人生真谛。
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将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人们心中。
样板戏的教化作用,不仅体现在对革命精神的宣扬上,也体现在对人性美、真善美的弘扬上。
阿庆嫂面对杨子荣的牺牲,没有消极悲观,而是继承他的遗志投身革命;《白毛女》中喜儿对大春哥哥的深情,彰显了劳动人民纯真善良的爱情观;《红色娘子军》塑造了一群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歌颂了妇女解放运动的伟大成就……
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的生动写照,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革"期间,八大样板戏从创作到演出,都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一项举国体制的文化工程。
国家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呈现都给予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集中力量打造精品。
为保证剧本质量,许多文学、戏剧界的名家被召集到"样板戏创作小组",他们埋头苦干、集思广益,精雕细琢剧本。
有些作品从构思到定稿,历经多次修改,剧组甚至会派人深入生活、体验角色,力求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演职人员也都是精挑细选、层层把关的。
像京剧名家张春华、于连泉等都参与了样板戏的演出。
中央芭蕾舞团、中央实验话剧院等国家级艺术团体的实力派演员纷纷加盟,年轻演员也通过参演得到了宝贵的锻炼。
上至导演指挥,下到舞美灯光,可谓荟萃了一时英才。
在排练过程中,所有演员都必须参加政治学习,围绕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进行热烈讨论。
演出效果也要经过反复磨合、精益求精。
当时的舞台条件有限,但布景、道具、服装等都追求精致考究,力图以最完美的舞台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八大样板戏开创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先河。
一方面,它以历史和现实生活为依据,以普通劳动人民的斗争实践为题材,忠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另一方面,又不拘泥于生活的表象,而是积极歌颂理想、光明、英雄和未来,通过理想化和典型化的艺术处理,塑造出新的英雄人物和崭新的精神世界。
比如,《红灯记》并没有简单照搬李玉和的真实经历,而是提炼了他的革命精神,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永不消沉、永不后退的光辉典型。
再如,《沙家浜》塑造的阿庆嫂,是千千万万革命妇女的代表,她身上体现了妇女从受压迫到翻身解放、从自在到自觉的革命觉醒过程。
这些艺术处理,都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体现。
在舞台呈现上,样板戏也努力打破传统程式的束缚,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追求气势恢宏、轰动效果。
如《沙家浜》运用了电影蒙太奇式的结构,融合了歌剧、舞剧、话剧等多种表现手法;《智取威虎山》则将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与写实手法相结合,力求以革命的内容改造民族的形式;《红色娘子军》更是引进了芭蕾、交响乐等西洋元素,开创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先河。
时过境迁,曾经叱咤风云的八大样板戏早已谢幕,但它们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相反,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对这段文化记忆的认识和评价日趋全面和理性,样板戏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正在被重新发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不少样板戏被重新搬上舞台,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2004年,著名导演黄定山重排《沙家浜》,通过舞台调度、灯光布景等手段加强戏剧冲突,突出人物内心活动,使这部经典老戏焕发出别样魅力。
一些样板戏中的选段和唱段,也被年轻一代演员频频演绎,成为各大戏曲赛事和晚会的保留节目。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八大样板戏对中国文艺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开创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先河,树立了文艺是"工农兵的喉舌"的创作导向。
它提出"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即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形象、突出主题思想,为后来主旋律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同时,它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如戏曲综合化、舞台电影化等,也为新时期戏曲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当然,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土壤,样板戏也难免打上时代的烙印。
其中某些过于概念化、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某些脱离生活实际的艺术处理,某些简单化的政治说教,都值得我们反思。
但瑕不掩瑜,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艺术结晶,样板戏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其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已经超越了时空,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语八大样板戏,是一个特殊年代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我们重新打开这段尘封已久的记忆,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炽热而执着的理想追求、震撼心灵的英雄气概、感人至深的真挚情感。
这些,都是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发扬光大"老祖宗"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从样板戏的成功实践中汲取营养,努力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反映时代呼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
让我们从样板戏中汲取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新篇章。
信息来源: 1.《"样板戏"的光荣与梦想》,作者:黄文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2.《八大样板戏的前世今生》,作者:刘小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国京剧编年史》,作者:张永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4.《新中国戏剧史》,作者:田本相,北京大学出版社
来源:麟史通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