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用心!外卖员15小时还债、摆摊日入千元?这哪里是励志新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06:40 2

摘要:不是网友变得冷漠,而是大家早就看穿了这些套路背后的猫腻。就像前阵子刷屏的上海外卖员陈思,号称 “三年赚 102 万还清 80 万债务”,上百家媒体追着报道他 “每天只睡 3 小时” 的励志故事,结果转头就因车祸住院,评论区里全是 “阴阳怪气” 的调侃,压根没人

又一个“励志”故事翻车了。

“27 岁小伙辞掉 8 千月薪工作,摆摊卖麻糍日入千元!”、“外卖小哥每天干 15 小时,17 个月还清 13 万债务!”

打开手机,这类 “正能量新闻” 总能刷到,可评论区非但没人喝彩,反而满是嘲讽:“又来骗我去摆摊了?”“这哪是励志,分明是拿命换钱!”

不是网友变得冷漠,而是大家早就看穿了这些套路背后的猫腻。就像前阵子刷屏的上海外卖员陈思,号称 “三年赚 102 万还清 80 万债务”,上百家媒体追着报道他 “每天只睡 3 小时” 的励志故事,结果转头就因车祸住院,评论区里全是 “阴阳怪气” 的调侃,压根没人同情。这事儿戳破了一个真相:我们早就不吃 “苦难鸡汤” 这一套了。

先说说那些被吹上天的 “励志模板”,掰开揉碎了看全是漏洞。最常见的就是外卖员的故事,媒体总爱盯着 “还清债务”“月入过万” 这类结果猛夸,却绝口不提背后的代价。那个 17 个月还清 13 万的小哥,每天凌晨 4 点起床接单,半夜才回家,一天要骑上百公里电动车,午饭就蹲在路边啃个馒头,连喝口水的功夫都得掐着点。

有外卖骑手在论坛爆料:“正常每天干 12 小时,能赚两百就不错了,所谓的‘单王’都是拿健康换的。” 去年杭州就有个 55 岁的外卖员,连续送餐 16 小时后猝死在街头,他的手机里还存着没送完的订单。可这些血淋淋的真相,从来不会出现在 “励志新闻” 里,他们只需要一个 “努力就能成功” 的符号,至于这个符号背后流了多少汗、熬坏了多少身体,没人在乎。

摆摊暴富的故事更是经不起推敲。前阵子火的那个卖麻糍的小伙,媒体拍他收钱到手软,说他 “月入三万赶超白领”,却不提他每天要凌晨两点起来和面团,一天站十几个小时,冬天冻得手流脓,夏天热得起痱子。更关键的是,这 “日入千元” 是偶尔的高峰还是天天如此?下雨天出不了摊怎么办?食材坏了亏不亏钱?这些最该问的问题,全被藏在了镜头后面。

有摆摊的大姐算过一笔账:“每天进货要花三百多,摊位费五十,就算卖出去五百块,到手也就一百多。遇到城管巡查、天气不好,可能一天都白干。” 行业里早就有个共识,99% 的摆摊者月入不过三千,能真正赚钱的都是极少数,可媒体偏要把这 1% 的特例放大,搞得好像人人摆个摊就能发家致富似的。

最荒诞的还要数那些中美对比的 “励志新闻”。有媒体报道纽约一位大叔打两份工,月工时 160 小时,时薪 16.5 美元,借此夸 “美国人更努力”。可他们故意不提,这位大叔每天实际工作才 5.3 小时,而我们的外卖员每天要干 15 小时,是人家的近三倍。更别说美国有完善的医保和失业保障,就算生病也不用担心拖垮全家,这些制度性的差距,“励志新闻” 从来不会讲。

这些新闻的套路其实特别好认:先挑个极端案例,放大他的 “成功” 细节,再抹掉所有不完美的部分,最后包装成 “努力就能逆袭” 的模板。就像那些摆拍 “卖惨视频” 的团队,一会儿扮果农哭求收购,一会儿装骑手诉说辛酸,本质都是为了流量。去年四川警方就破获过一起案子,一个团队拍了七千多条虚假励志视频,吸粉两百多万,靠带货赚得盆满钵满。

最让人反感的是,这类新闻总爱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扎堆出现。老板降薪了、工作难找了,媒体就赶紧推出一堆 “励志故事”:“别人送外卖都能发财,你凭什么躺平?”“摆摊都能月入过万,你上班摸鱼还好意思抱怨?” 这哪是激励,分明是道德绑架。

有网友说得特别透彻:“要是努力就能解决问题,那谁不想好好工作?可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糊口。” 前阵子有个程序员被裁员后去送外卖,他在日记里写:“我每天干 14 小时,赚的钱还不够给孩子交补习班费,不是我不够努力,是路太难走了。”

其实大家不是反对努力,而是反对把苦难当励志,把压榨当激励。真正的励志是什么样的?是工作八小时能准时下班,不用天天加班;是生病能看得起医生,不用为了医药费发愁;是孩子能上得起学,不用为了学费四处借钱。这些普通人最基本的需求,才是该被关注的 “正能量”。

就像小区里的张阿姨,退休前在工厂上班,每天工作八小时,单位给交五险一金,退休后每月能领三千多养老金,生病住院能报销大半。她说:“我这辈子没大富大贵,但活得踏实。” 这种不用拼命也能体面生活的状态,比那些 “拿命换钱” 的故事,更让人觉得温暖有力量。

现在网友们也学聪明了,再看到 “日入千元”“三年赚百万” 的新闻,第一反应就是拆穿套路。有人会去查当地的平均收入,有人会算成本利润,还有人直接晒出自己的经历打脸。钦州有个网民编造 “外卖平台不让 45 岁以上骑手接单” 的假新闻,想博眼球涨粉,结果被网友举报,最后被警方处罚了。

别再歌颂苦难了。

苦难就是苦难,它不值得赞美,也不该被美化。真正该被歌颂的,是那些让苦难减少的制度,是那些让普通人不必拼命,也能活下去的社会。

下次再刷到这类 “励志新闻”,不妨多问几句:这个故事是真的吗?背后有哪些没说的辛酸?如果这就是 “成功”,你真的愿意用健康和时间去换吗?想明白这些,就不会再被那些虚假的鸡汤忽悠了。毕竟,我们追求的是踏实安稳的生活,不是活成别人口中的 “励志符号”。

来源:脑洞时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