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向往的生活》第七季收视率跌到新低,可乌镇戏剧节的门票被炒到原价四倍,黄磊的民宿项目刚公布就引来沈腾、马丽掏钱入股,何炅的“话剧观后感”征集活动三天收到八万条留言。
黄磊和何炅没拍综艺,他们在悄悄改写中国人的文化消费方式。
《向往的生活》第七季收视率跌到新低,可乌镇戏剧节的门票被炒到原价四倍,黄磊的民宿项目刚公布就引来沈腾、马丽掏钱入股,何炅的“话剧观后感”征集活动三天收到八万条留言。
没人再盯着节目里谁炒了几个菜,谁又摔了锅,真正发生的事,藏在那些没人拍的角落——乌镇西栅的民宿老板说,今年春天来的客人,一半是冲着《向往》里那条青石板路,另一半是冲着黄磊说的那句“话剧比火锅有意思”。
这不是一档节目火了,是很多人第一次觉得,看一场戏,能比去迪士尼更值得花钱。
节目组不提票房,但数据不会撒谎。
乌镇景区统计,25到35岁游客比例涨了27%,这些年轻人以前不会为一场话剧买票,现在却愿意花六百块抢一张座位,只因为他们在电视上看到黄磊穿着围裙,蹲在后台和演员对词。
他们不是被节目吸引,是被一种生活态度吸引——原来人可以不用天天刷短视频,也能活得有滋有味。
黄磊的民宿要开在西栅,不是为了卖房间,是为了让人住进戏里。
一张床,一盏灯,一堵墙,墙上贴着《暗恋桃花源》的台词,早上醒来听见隔壁房间在排练,这种体验,酒店做不到,网红打卡点也给不了。
何炅在做的《中国有戏》,不是为了收视率,是为了让木偶戏、皮影戏、地方小剧种,从博物馆里走出来。
他发微博征集观后感,不是为了流量,是为了让那些从没进过剧场的人,敢说一句“我看不懂,但我喜欢”。
前五十名送VIP票,不是抽奖,是试探——试探普通人是不是愿意为陌生的艺术,花一点时间,花一点钱,花一点耐心。
结果比他想的还好。
有人写:“我看了木偶戏,想起我奶奶给我讲过的故事。
”这句话,比一万条弹幕都重。
节目收视低,广告却涨了15%。
为什么?
因为买广告的不是快消品,是银行、汽车、高端家居。
他们要的不是万人空巷,是要一群愿意为文化买单的人。
这群人,不看直播带货,不追明星八卦,但他们愿意花三个月工资买一张话剧票,愿意为一本剧本集排队,愿意在朋友圈发一张剧院的票根,不配文字,只配一张光。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消费主力,他们不吵不闹,但他们的钱包,决定了未来的方向。
豆瓣5.8分,骂的人说“装什么高雅”,夸的人说“这才是真正的治愈”。
可真正的问题不是节目好不好看,是社会还在用十年前的标准,衡量今天的新东西。
我们习惯了综艺就是唱歌跳舞、吃吃喝喝、吵架哭闹,可黄磊和何炅在做的事,是把文化从舞台搬进生活,从精英圈层撒向普通人的厨房和床头。
这不是转型,是革命。
革命从来不是一上来就有人鼓掌,是有人偷偷跟着走,走着走着,发现路变宽了。
最狠的一招,是节目组说最后两期让观众投票决定剧情走向。
这不是互动,是把观众从被动观看,变成主动参与。
你投一票,决定主角要不要去听一场实验话剧;你投一票,决定黄磊要不要在厨房里念一段诗。
你不是在看节目,你是在参与一场文化实验。
这比任何明星吵架都更危险,因为它让你意识到:原来你,也可以决定什么是好生活。
乌镇的黄牛票炒得再高,官方加开三场公益演出,实名制购票,一分钱不赚,只为了让普通人看得上。
这不是慈善,是布局。
他们知道,文化不能靠炒作,得靠让更多人,有机会看见、有机会摸到、有机会爱上。
黄磊和赖声川深夜密谈,不是在谈剧本,是在谈怎么把《暗恋桃花源》变成一个能住进去的梦。
一个戏,能让人住进去,才叫活着。
我们总说年轻人不爱看戏,不爱读书,不爱艺术。
可你看数据,乌镇的民宿涨了40%,戏剧衍生品卖了210%,年轻人不是不爱,是以前没人给他们一个不尴尬的入口。
黄磊没用一句“你应该”,他只是在节目里多停了五秒,看一片落叶,多说了一句“这声音像小时候的雨”。
就这一句,有人记住了,有人去乌镇了,有人买了票,有人开始写观后感。
这档节目,没赢在收视率,赢在让一群原本不会走进剧场的人,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也过这样的日子?
你真的觉得,看一场话剧,不如刷十分钟短视频吗?
你真的觉得,花六百块买一张票,是浪费吗?
你真的觉得,黄磊和何炅在拍综艺,而不是在悄悄改变我们怎么活?
来源:在巷尾嗅酒香的酒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