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我越来越有个直觉:很多品牌并不是“不会讲故事”,而是讲的不是用户在需要场景下的那句话。我们总是忙着把产品说清楚:配方、参数、功能、价格,像一份详尽的说明书。但用户真正做决定的那一刻,脑子里蹦出来的很少是参数,更多是一个被反复触发的理由——“下班想吃点甜
定位篇:把产品说清,不如把理念种进脑里
这几年,我越来越有个直觉:很多品牌并不是“不会讲故事”,而是讲的不是用户在需要场景下的那句话。我们总是忙着把产品说清楚:配方、参数、功能、价格,像一份详尽的说明书。但用户真正做决定的那一刻,脑子里蹦出来的很少是参数,更多是一个被反复触发的理由——“下班想吃点甜,又不想内疚”“健身后想补能,但别多糖”“孩子课间要安心”。当你把产品语言翻译成起心动念的语言,再把这句语言凝成一个能被反复想起、被你“占有”的BigIdea,市场的难题就开始松动。
我想用一篇长文,把自己在项目里踩过的坑、确认有效的方法、以及我为什么越来越相信“理念优先”的原因,讲得更清楚、更好用。
一、为什么“产品驱动”越来越吃力
十多年前麦肯锡提出“消费者决策旅程”这件事时,有一句话击中了我:购买不是终点。买完之后的体验,会折返影响下一次选择。所以真实世界不是“看见→购买→结束”的直线,而是一条不断循环的路径。你如果只在“第一次被看见”上用力,就会在“第二次被选择”时力不从心。品牌要想进阶,必须在整条旅程里被反复想起、反复证实,这就把定位这件事,从“写一句口号”,抬到了“占住一个反复出现的记忆位置”。
再往下追问,“被反复想起”靠什么?Ehrenberg-Bass的研究给了我一组极朴素却极难偷懒的答案:品牌想要增长,首先依赖渗透;而渗透的底座,是同时建立心智可得性(在购买情境里被想起/被识别的概率)与渠道/情境可得性(在应该出现的地方,真的买得到、买得方便)。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几十年跨品类的数据结论。很多团队做得很辛苦,却总在“别人先被想到”的那一秒输掉,这就不是“说得不够多”的问题,而是“说得不对路”的问题。
所以我越来越不把“定位”当文案竞赛,而是当成一项记忆工程:你要把品牌安放在一组真实的购买语境里,让那句话在那些时刻自然跳出来。当然,这种思考被国内很多专业人士定位成场景定位,了解的朋友可以比照理解,你会找到感觉。
二、把产品语言,翻成“起心动念”的语言
我做项目时会把“用户起心动念的那一秒”拆得很细。Ehrenberg-Bass把这种可表述、可测量的“购买时刻线索”,叫作CategoryEntryPoints(CEPs,类别进入点)。它们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片段:夜里加班犯困、健身后想吃甜、周末想犒劳自己、孩子课间要安心。定位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对、讲顺、占住这些进入点。你会发现,当一条理念能在多个CEP上都说得通,它就具备了“反复被想起”的潜力。
怎么验证我们不是在自娱自乐?我更愿意用搜索份额(ShareofSearch)做“心智在抬头吗”的先行指针。它并非万能指标,但在多个行业里被验证对份额走势具有预测力:当你系统化经营某个进入点,通常会先看到相关关键词的搜索份额爬升,然后才是站内转化的改善。把SoS和品牌追踪放一块看,能及时提醒我们:用户真的在想起你,还是只是你自己在说。
三、从“卖点逻辑”升维到“价值逻辑”
“0蔗糖”“高蛋白”“三层滤芯”当然重要,但这些只是“凭什么买”的证据。真正驱动复数频次选择的,是“为什么值得”。我写定位会坚持把功能利益和情感利益写在同一条句子里,再从中提炼BigIdea。比如我们给一款健康饼干写过这样一句:“好吃,也不必内疚。”前半句解决“值得”,后半句解决“顾虑”。它不是一句漂亮话,而是能被放进很多CEP:下午茶、健身后、加班夜。我们的定位陈述法之所以好用,就在于它逼你把参照品类、目标人群、核心利益、可信理由(RTB)一起写清,再从中归纳出一句能跨触点复用的BigIdea。
这句BigIdea以后不是挂在墙上,而是要进入用户的生活语言。我会把它做成几种“顺嘴版本”:适合短视频的一句、适合详情页的一句、适合直播的一句;还会给它配套一套“可识别的代码”:固定的色块、外观锚点、口号节奏、开袋“咔嚓”的声效。我们把这些叫差异化品牌资产,它们是“心智通路的路标”。如果每支素材都在换风格,记忆就长不出来。用科学的方法去评估“显著度”和“独特性”,把这套代码长期打磨、反复复用,理念才有机会被真正“拥有”。
四、一个BigIdea,如何“推得动漏斗”
我喜欢用一句极简的校验:“这句话,能不能让旅程被强化?”从被看见到被选择,从第一次到下一次,每一段都应当能感知到BigIdea的存在,并且对心智与生意产生增量。
我会先选出两三条主战场链路,把“理念—证据—行动”连成一条能复制的样板:比如“短视频种草(讲理念)→品牌/需求词搜索(证明被想起)→详情页证据模块(给足RTB)→结构化货盘与复购权益(把第一次变成习惯)”。不要被“相关性”迷惑,能不能推得动,得靠实验把话说死。
预算怎么分?多数行业,在品牌建设:促销激活≈60:40的配比附近更有效,当然要结合品类与阶段微调。关键不是记住60/40,而是把两份预算并排复盘:这份预算在长期把“被想起的概率”和“价格力”垫高,那份预算在短期把销量推起来。
当渠道、素材、触点多到肉眼难分高下,我会引入MMM(媒体组合模型)做季度调仓。Meta开源的Robyn已经把“饱和曲线、边际回报、预算建议”工程化了:实验帮我们看清单点的因果,MMM帮我们看清组合的最优。理念型素材是不是更“划算”,用它来对账,心里更有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个模型来进行调优。
五、你得“举证”:理念不能自说自话
我常对团队说,理念不是诗,理念要能举证。举证有三种基本形态:科学/专业、社会/口碑、场景/体验。前者是第三方检测、标准/临床、实验室对照;第二类是高质量真实评论、专家/达人测评、前后对比;第三类是实际使用过程、盲测视频、“第一口/第一次成功”的记录。把这些证据嵌进“站外内容→搜索摘要→详情页→直播间→货架→售后评价”的链路里,等你在MMM里再看到“带证据的理念表达”边际回报更优,组织自然会把“讲理念”当成一笔会计上划得来的投资。
六、两个现场片段:一句话,如何改变一季
片段一:把“补能不负担”,变成健身后的第一反应。
一家功能零食品牌,硬广声量很大,但站内搜索与品牌名的耦合很弱。我们把BigIdea收敛成“好吃,也不必内疚”,挑“健身后”这个进入点做样板。视觉与口号全部为这句话“让路”,详情页做“配方/检测/盲测”的证据模块,短视频一律围绕“健身后第一口”的顺嘴表达。四周后,相关词的SoS先抬头;两个月后,带证据模块的详情页在电商上显著更优;季度MMM显示“理念型素材”的边际回报超过“硬参数素材”。几条线重叠在一起,团队第一次感受到:理念→心智→成交→预算可以闭环。
片段二:把“安心”,从广告词变成货架上的识别语言。
一个母婴零食客户,广告里“安心”两字用得很多,可到货架上总被误认。我们按照EBI的方法重做差异化品牌资产:统一高对比色块,在包装正面固定“检测章”位置,把“无添加列表”做成一目了然的“红线划掉”模板。一个季度后,货架访谈里“指认正确率”显著提升;品牌追踪里“安心+品牌名”的联结增强。理念没有变,代码变了,于是被想起的概率变了。
七、中国语境下的三点提醒
第一,短视频/直播不是另一条路,而是理念的放大器。别把它当“流量机器”,而要把它当“理念在日常语境里的练习”。一句BigIdea能不能被“顺嘴”表达,决定了你在社交媒体里能不能站住。
第二,私域是理念的沉淀地。公域把人带来,私域把理念“讲熟、讲透、讲成习惯”。欢迎语、首购引导、沉睡唤回,都要用那句话把用户带回“第一次成功”的体验上;不要只靠优惠唤回。
第三,价格战会稀释理念。当你刚让用户记住那句话,却每逢关键节点靠“再降10%”赢单,心智的价值会被你亲手稀释。把价格瀑布常态化,凡促销皆问“有净增量吗”,让“理念赢来的价格力”被经营守住。
八、写作手感:把“啰嗦正确”,修成“顺口有力”
很多团队卡在“最后一句”。我自己的做法是:先把定位陈述写到啰嗦正确,再一寸一寸修剪。参照品类与目标人群,写清边界;功能与情感利益,用“因此/所以”连起来;可信理由不是堆参数,而是能放进详情页、能被拍成短视频的证据类型;最后从这段“啰嗦正确”的话里,提炼十句可能成为BigIdea的句子,大声读出来,删掉别扭的、换掉拗口的,留下顺嘴、能入画、可复制的一句。然后给它配上一致的视觉和声音,看十张素材是否“看一眼就是你”。这一步,是很多品牌“差一点”与“非它不可”的分水岭。
九、结语:理念不是口号,是“可被反复触发的记忆位置”
回到开头那句话:把产品说清,不如把理念种进脑里。真正有效的定位,从来不是舞台上的漂亮句子,而是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反复想起你的那一刻——健身后、夜里加班、孩子课间、周末犒劳。一个能被“拥有”的BigIdea,必须满足三件事:它落在真实的进入点上,它有一套稳定可识别的代码承载,它在现实和大脑里创造出心智与生意的真增量。当你这样去写、去做、去复盘,那句理念就不再是一行诗,而是一条通往用户记忆的路——铺一次,走很多次,每走一次,都更熟一点。
——完——
来源:涵涵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