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铜像,2023年10月27日,静静地立在了邯郸校区逸夫楼前的草坪上。
在复旦大学,有位老校长的名片,头衔印的第一个永远是“复旦大学教授”。
这事儿听着不大,却道尽了一个人一辈子的执着与风骨。
这位老校长,就是杨福家。
他的铜像,2023年10月27日,静静地立在了邯郸校区逸夫楼前的草坪上。
这片草坪,见过无数行色匆匆的学子,也见证了复旦的四季轮转。
把一位老校长的铜像安放在这里,而不是某个庄严肃穆的大厅,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
它似乎在说,这位长者,从未离开过他最心爱的学生们。
雕塑家杨冬白先生的手艺,让铜像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更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目光温和地注视着这片校园,注视着每一个从他身边走过的年轻人。
说起杨福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那个在核物理领域响当当的名字。
没错,他的科研生涯足够传奇。
当年,复旦大学要筹建原子能系,他就是核心骨干。
更鲜为人知的是,他曾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五八中队”,秘密进行高浓缩铀的提炼工作。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一个国家最需要技术突破的时刻,肩负着何等重大的使命。
他们的每一次实验,都可能在为国家的核事业奠定一块关键的基石。
这种经历,塑造了他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也让他深刻理解,一个国家真正的脊梁,在于科技,更在于掌握科技的人。
可他自己最看重的身份,偏偏是“教授”。
他当上复旦校长后,立下了一条硬规矩: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
这在今天听起来都有些振聋发聩。
我们见惯了太多名师、大牛,他们的身影更多出现在研究生课堂和各种高端论坛上。
杨福家却觉得,大学的根本在于本科教育,最好的老师,就应该去浇灌最需要知识滋养的“树苗”。
他不仅这么要求别人,自己也身体力行,始终站在教学一线。
他认为,育人,第一位是“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
一个人的品格,远比他能解出多少道难题、发表多少篇论文来得重要。
这种“做人第一”的理念,贯穿了他整个教育生涯,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复旦学子。
他的视野,远不止于一间教室或一个实验室。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执掌复旦帅印,正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潮风起云涌之时。
他敏锐地意识到,一所顶尖大学,不能关起门来做学问,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
于是,他力主创立了复旦发展研究院,这在当时可是个创举,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库。
他鼓励学校的专家学者们,把目光投向火热的社会现实,为国家和上海的发展出谋划策。
同时,他大力推动复旦的国际化进程,让这所百年学府,能与世界顶尖高校平等对话、交流合作。
他给复旦定下的目标,是“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这八个字,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他用实际行动为学校注入的灵魂。
在铜像揭幕仪式上,现任复旦大学校长、同为中科院院士的金力先生,用“追求卓越的一生”来概括杨福家。
这个评价,恰如其分。
到场的还有上海市科协的韩志强书记,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李晴暖书记,宁波复旦大学校友会的徐铁峰会长,以及杨福家的家属代表杨重高先生。
他们每个人的到来,都代表着一个领域对这位长者的敬意。
这不仅仅是一场纪念,更是一场精神的传承。
这种传承,没有停留在仪式上。
复旦大学同步启动了“杨福家教育思想研讨会”系列活动,要用一整年的时间,系统地梳理、研讨和传承他的教育理念。
物理系还设立了“杨福家奖学金”,专门用来奖励那些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的年轻人。
你看,最好的纪念,从来不是建一座碑,而是把一个人的思想,变成种子,播撒下去,让它在未来长成一片森林。
根据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调查,超过70%的学生认为,一位校长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对他们大学生涯的价值观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杨福家,正是这样一位能以精神力量穿越时空、影响后辈的教育家。
他的一生,有太多温暖的故事。
据说,无论他走到哪里,担任多高的职位,那张把“复旦大学教授”放在第一位的名片,始终没有换过。
这份对教师身份的认同和对母校的深情,比任何荣誉证书都来得厚重。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那尊静立在草坪上的铜像,仿佛还在凝望着来来往往的年轻面孔,轻声诉说着为师者的初心。
来源:聪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