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山西稷山县和新绛县那些村庄名字由来里的学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5:10 1

摘要:就说这太阳村吧。它最早不叫这个名,叫“秦卫庄”,听这名儿就知道,最早是秦姓和卫姓人家在这儿安的家。后来为啥改了呢?老辈人讲,村子南头有个大土台,叫“教稼台”,据说就是后稷教人种地的地方。这土台北面的庄稼,不知咋的,每年春天发芽总比别处早几天,阳光好像也格外眷顾

✍️咱先说说稷山县。为啥叫稷山呢?这跟咱华夏民族的农耕老祖宗“后稷”分不开。传说他就在这一带教老百姓种庄稼,所以这地方,骨子里就流淌着农耕文明的血液。

在稷山县的太阳乡,好些村名都跟这农耕的老底子有关。

就说这太阳村吧。它最早不叫这个名,叫“秦卫庄”,听这名儿就知道,最早是秦姓和卫姓人家在这儿安的家。后来为啥改了呢?老辈人讲,村子南头有个大土台,叫“教稼台”,据说就是后稷教人种地的地方。这土台北面的庄稼,不知咋的,每年春天发芽总比别处早几天,阳光好像也格外眷顾这儿。

大伙儿就说,咱这地界是“大阳面”。一来二去,“秦卫庄”就变成了“大阳村”。到了民国初年,村里有位叫杨云亭的乡贤,觉得“大”字听着有点“比较”的意思,格局小了。他琢磨着,咱这村子,就该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光明正大,滋养万物。于是,他提笔在“大”字底下轻轻点了一点,“大阳村”就变成了“太阳村”。这一点,点出的是乡亲们对日子越过越亮堂的美好盼头。

离太阳村不远,有个村叫小阳村。它的得名就更直接了,就因为它在教稼台的南边,相对于“大阳面”,它这儿就成了“小阳面”。名字实在,也透着点农耕生活中对阳光的细致观察。

这太阳乡里,还有个村子,名字听着就让人心里踏实,叫均和村。可它早先的名字,却带着一股金戈铁马的味道,叫“军屯村”。据说在一千多年前,有位李姓将军曾在这儿驻扎军队,屯田备战。到了1919年,天下纷乱,村民们觉得“军屯”这名字,杀气重,不吉利,都盼着能过上太平和睦的好日子。村里的老人们一合计,就从古书里找了“均和”两个字。“均”是公平,“和”是和睦。他们盼的,不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嘛!这名一改,乡亲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就全在这两个字里头了。

还有个董家庄,名字改得也挺有意思。它最早叫“辛邵庄”,是辛姓和邵姓人家开的村。后来,董姓的人家迁了过来,人丁越来越旺,家族里还出了能在朝中做“中军官”的人物。这村子,自然也就跟着改姓了“董”。这背后,是一个家族扎根奋斗、开枝散叶的故事。

白池村的名字,起得那叫一个实在。村里有个池塘,怪得很,常年有水,总是清亮亮的,里头连水草都不怎么长。在咱这儿的土话里,“白”字有时候就是“没有”的意思。大伙儿一看,这池子“白”得很,干净,就叫它“白池”吧。村名也就这么来了。

再说说下王尹村。清朝嘉庆年间,卢、王、张、董、贾、郭、尹,整整七姓人家,凑到一块儿建了个村,起名叫“云村”,听着挺有诗意。后来,村子里的王姓和尹姓人家越来越兴旺,两家关系还处得特别好,村子就改叫了“尹村”。再后来,村子不知道啥原因分开了,住在南边下半部分的,就叫了“下王尹”。这名字里,藏着的是家族兴衰和村落变迁的痕迹。

说完了太阳乡,咱再看看清河镇。这边的村子,名字往往跟水,跟交通要道有关系。

清河村,就是因为靠着山涧水,稷王山上的清泉水常年不断,流下来像条小河,村子因此得名。

三交村的名字更是直白,它就处在闻喜、新绛和稷山三个县的交界地上,是名副其实的“三县交会之处”。

松鹤村,这名儿听着就吉祥。它最早叫“孙何村”,是孙姓和何姓人家建的村。后来,村里人看旁边的山形,越看越像一只伸着脖子喝水的仙鹤。这可是长寿的象征啊!为了讨个“松鹤延年”的好彩头,村子就改名成了“松鹤村”。后来分过家,叫过南松鹤、北松鹤,现在又合一块儿了,还是叫松鹤村。这名字里,满满都是老百姓对健康长寿的朴素愿望。

七级村的由来也挺有意思。它最早叫“七吉”,是因为村北边有七个小土山包,排列得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大伙儿觉得这格局吉祥。后来,村里真出了个当官的,官居“七品”。“七吉”和“七级”音近,为了纪念这事儿,村子就顺势改名叫了“七级”。这算得上是“人因地灵,地因人显”了。

店头村的名字,记录的是它古老的功能。在南北朝那会儿,这里是通往著名要塞“玉壁城”的官道终点,设了个大车店。南来北往的人,走到这儿,就该住店了,或者从这儿开始上路。所以就叫“店头”。可以说,它曾经是一个时代的交通坐标。

在稷山的化峪镇,有个南位村。它的名字背后,是一段烽火连天的历史。它最早不叫“南位”,而叫“南卫”。为啥呢?因为在南北朝时期,西魏和东魏在这儿打得不可开交,沿着汾河修了好多军事城堡,叫做“壁”或者“卫城”。这里,就是东魏一边的“南卫城”。后来仗打完了,年深日久,“卫”这个带着军事味道的字,在老百姓口口相传里,慢慢就变成了发音差不多的“位”字。一个字的改变,见证了一段历史的尘埃落定。

✍️说完了稷山,咱再把目光转向历史更悠久的新绛县。古时候,这里叫绛州,是晋国故地,老古董多,故事也多。

在泉掌镇,有两个村子,名字的来头都很大。

头一个就是泉掌村。您可别小看这儿,在秦朝那会儿,就在这儿设置了“长修县”,是个正经的县城!到了明朝,人们发现,村子东南边有五眼泉,村子里还有一眼泉,这几眼泉的分布,巧不巧,正好像个手掌的形状。所以,“长修县”的古名没人叫了,大家就都叫它“泉掌”了。这个名字,记录的是从官方建制到民间认知的一种转变。

另一个是王守村。这个村子更古老,能追溯到春秋时期!它是晋国大名鼎鼎的贤臣羊舌肸(叔向)的故里,所以古名就叫“羊舌村”。到了明朝成化年间,天下大旱,村里遭了饥荒,老百姓逃的逃,散的散,最后,就只剩下一户姓王的人家,死活不肯走,守着这片祖辈留下的庄园。

清朝初年,官府重新划分地方,为了纪念这户王姓人家在绝境中的坚守,就把村名改成了“王守”。这个名字,沉甸甸的,它承载的不是什么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而是一个普通人在苦难中对家园、对祖宗基业的那份千金不换的“守”字。

在新绛的泽掌镇,有个村子名字带着点神话色彩,叫赵仙新村。它是这几年由乐丰庄、杏林、赵仙庄三个村合并的。咱主要说说这“赵仙庄”是咋来的。它最早就是个官道边的小落脚点,叫“庄里”。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出了件大事,奸臣屠岸贾要杀尽忠臣赵盾的全家。有个赵家的族人,侥幸逃了出来,一路逃难,就在咱这“庄里”被好心人给藏起来,躲过了一劫。后来赵家的冤屈平反了,人们都说,这是有神仙在保佑赵家的忠良啊!为了纪念这个事,就把“庄里”改名叫了“赵仙庄”。这故事里,寄托的是老百姓对忠义的敬重,和对“善有善报”的坚信。

最后,咱得到万安镇去看看。这镇的村子名,大多跟打仗、跟人们对平安的渴望有关。

万安村,最早叫“万家庄”。它这地方,地势太要紧了,东边是古唐关(就是柏壁关),西边有北侯堡,南边是阳王庙,这都是屯兵的重地,北边呢,还隔着一条汾河。兵家必争之地,老百姓的日子就难安稳。所以,乡亲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长长久久地平安下去。于是,“万家庄”就改成了“万安村”。这个名字,是乱世之中,平民百姓最撕心裂肺的呼号。

柏壁村,那更是了不得。从北魏开始,这儿就是“柏壁镇”,是顶顶有名的军事要塞。唐朝初年,年轻的秦王李世民,就是后来唐太宗,曾亲自在这里屯驻大军,跟对手刘武周大战。村子名叫“柏壁”,柏树,是希望它像松柏一样长青不倒;“壁”,是盼它像墙壁一样坚固难摧。这个名字,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战场上的坚毅和沉着。

跟李世民有关的,还有东马村和西马村。这俩村原来都叫“马村”。传说李世民在这儿挥师渡河,跨上战马,从此,村子就改名叫了“上马”,寓意着出征和起点。后来两个村子都想要这个有纪念意义的“上”字,争来争去没结果,干脆按地理位置,一个叫了“东马”,一个叫了“西马”。这名儿改得,有点无奈,但也实在。

天地庙村的由来,跟信仰有关。清朝顺治四年,汾河南边三十六个村镇,大家伙儿出钱出力,合力修了一座“天地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来,围绕着这座庙,慢慢迁来了人家,形成了村子。村子没另起名,干脆就叫了“天地庙村”。这个名字,记录的是过去乡村社会那种共同的信仰和凝聚力。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村子,不知道您发现没有?这些土生土长的老名字,其实就是咱稷山、新绛这两块土地的一部“无字史书”。

它们记录着真实的历史。从“军屯”到“南卫”,我们能触摸到古代战争的脉搏;从“长修县”到“羊舌村”,我们能追溯到千年以前的建制和名人。李世民在这些地名里留下的印记,更是让煌煌大唐史,落在了我们家乡的具体坐标上。

它们更寄托着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谁不盼着“万安”呢?谁不想要“均和”呢?那“太阳”的光明,“松鹤”的长寿,“光村”的祥瑞,无一不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最直白、最深切的向往。

最重要的是,它们体现了一种值得敬重的精神。“王守村”那一户王姓人家的“守”,守的是家园,是责任,是中华民族在最艰难时刻也不曾放弃的坚韧与担当。

所以啊,您看,这些老村名,它不是冷冰冰的字眼。它是咱老辈人用脚走出来、用汗水浇灌出来、用心盼出来的。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