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China,在外国人眼里中国叫什么?映出了谁的东方想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1:46 1

摘要: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从来不止一个“China”。契丹是辽朝的建立者,是曾经掌控中国北方的政权主体。

如果你让普京说出“China”这个词,不少人会诧异这听起来怎么像是在说“契丹”?

这可不是什么语言教材搞出来的巧合——俄语中对中国的称呼“Китай”(Kitay)正是从“契丹”演变过来的。

这背后撑起的是一段被厚重历史尘封的往来,更是中国多重“外号”形成的真实写照。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从来不止一个“China”。契丹是辽朝的建立者,是曾经掌控中国北方的政权主体。

在10世纪至12世纪这段时间里,契丹文化如风般流入亚洲各地。

辽朝强盛时期,北方几乎所有外国人看到的“中央政权”都是契丹。

俄罗斯、中亚五国(如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至今保留着用“契丹”指称中国的语言痕迹。

这种语言上的“错认”,不是错误,而是一种真实的历史记忆。

契丹的存在感强到什么程度?

曾经英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上,中国的位置会同时标出两个地名:一个叫“契丹”(Kitai),另一个叫“赛里斯”(Seres),都指向同一个地方,东方的大国,今天的中国。

历史更深层的一笔,来自印度,古代印度称中国为“Cina”或“Cīnastāna”(吉那斯坦)。

这是“秦”的音译加上“斯坦”,波斯语中表示“...之地”的后缀。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哈萨克斯坦、阿富汗斯坦,一个个“斯坦”构成的国家名称,追根溯源都是这个语言系统。

而这个Cīnastāna被我们逆流带回,在古汉语中音译成了一个诗意的词,“震旦”。

正者,东方;旦者,日出之时。震旦,即日出之地,是对自己东方文明的自信肯定。

不夸张地说,今天的“复旦大学”就是在向“震旦”致敬,“复兴震旦,砥砺前行”。

当古印度说“吉那斯坦”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光是商队、丝绸和瓷器,更是在赞叹一片从未亲见过但极具秩序和神秘感的东方世界。

“China”真的是从“瓷器”来的?

很多人以为“China”叫久了,就变成了“瓷器”也叫China,但实际恰好相反。

根据大量语言学研究,“China”一词最初也是从“秦”(Qin)朝音译而来。

这个统一六国仅仅15年的朝代,却通过丝绸之路、对外交往,成了中国被外界“命名”的起点。

古罗马一度称中国为“Sinæ”,希腊文献叫做“Thin”,中世纪拉丁语中是“Cathay”(契丹)和“Serica”(赛里斯)。

而那时西方人最先接触到的、能代表中国制造水平的,是“瓷器”。

于是这种白如凝脂、透如玉石的陶土制品,顺理成章地被命名为China。

是瓷器借了国家的名号,不是反过来。所以当下一次你碰到一套精致的“fine china”,看似是瓷,其实它背后写的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制造文明。

你可能从不知道,中国还有一个被称为“桃花石”的名字。

这个词源于“拓跋氏”的音译,早在公元7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记录中就出现过。

在新疆发现的一枚克拉汗王朝留下的钱币上,就铸有“桃花石”的字样。

这意味着几百年前的新疆政权,已经在向世界传达一种身份认同:我是这片东方大国的组成部分。

同时“赛里斯”(Seres)丝绸之国,也在西方古代文献中高频出现。

从公元前几世纪起,西方世界就听说,东方有个国家,生产一种“看上去像水,穿起来如空气”的布料。

他们称这种神秘的布为“Ser”,产地则是“Serica”,亦即中国。

这个称呼没被广泛延续,但那种被称为“丝绸之路”的交通线却永远刻在世界地图上,维护了1500年不动摇。

从“契丹”到“震旦”,从“秦”到“China”,不同文明、不同语言、不同政权对中国的命名,其实也反映了一件事,世界从未停止过想象中国。

这种“想象”有时贴近现实,有时隔着误会,有时穿透数千年而来,但混沌中有一脉清流:对东方文明中心的向往。

马可波罗在狱中讲故事,狱友写出《马可波罗游记》,提到南宋时称之为“满吉”,是否标标准准地翻译?也许不是。

但他确实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欧洲,中国不是蛮荒之地,是一个体系稳定、权力集中、奢华绵长的文明国度。

当时的中原读者看得可能瞠目结舌,但在欧洲人眼里,这正是一个值得远航、值得探索的彼岸。

我们称自己为“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何尊”铭文上,“宅兹中国”,即“居住于这片华夏正统之地”。

2300多年过去了,虽然外界称呼不断变幻,但我们自称“中国”的时间,从未断裂,这正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地方。

别人如何称呼我们,我们无法全部控制。但我们自己怎么解读、建设、传承中国的文明内核,始终掌握在我们手中。

从一国多名,到多名归一,这是中国影响力的乘风破浪,也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沉淀。

“China”不只是一个地理标识,它是每一次东西方碰撞交汇留下的痕迹。

今天我们欢迎世界用不同名字讲述中国,也有能力、也有信心用自己的语言,重建世界对“中国”的理解。

名字千变万化,但那句刻在青铜器上的“宅兹中国”告诉我们:我们在哪里、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从未模糊过。

无论是赛里斯、桃花石还是契丹,他们喊的不是别的,是那个始终存在、从未消失的东方大国。我们不是谁的“他者”,我们是自己的定义。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思思的会客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