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华夏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可以说都是奠定了西方大航海时代的根基关键性技术,而西方国家用着从我们这演变而来的技术在全世界烧杀抢掠,积累了无数财富。不过其实华夏还有一个不太为世人所知的伟大发明,其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可以说是远超四大发明,但是它却被很多人误认成是西方国
文/胡铁瓜
提起华夏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可以说都是奠定了西方大航海时代的根基关键性技术,而西方国家用着从我们这演变而来的技术在全世界烧杀抢掠,积累了无数财富。不过其实华夏还有一个不太为世人所知的伟大发明,其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可以说是远超四大发明,但是它却被很多人误认成是西方国家的杰作,这就是高炉冶金技术!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四大发明”的概念,仿佛中国古代对世界的贡献就止步于此。而百年前,我们的先辈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蒙了,连带着思想上也跪了下去。他们看着人家的洋枪洋炮,就想当然地认为西方自古以来就精通冶金,甚至煞有介事地搞出了“青铜西来”、“铁器西来”等各种学说,把自家老祖宗的功劳拱手让人。
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历史误会。真相是,西方在钢铁冶炼上全面超越我们,满打满算,也就是最近一百多年的事。而他们得以实现超越的基石,恰恰是从我们这里学去,并加以改进的技术。可以说当年轰开我们国门的“洋枪洋炮”,在技术上,基本上算是一种出口转内销的讽刺!
先说说为啥这技术比四大发明还关键。造纸术让字有地方写,指南针帮人辨明方向,可这些发明虽然也非常伟大,但是没有引起技术革命。但高炉冶金不一样,它是把人类从“石器木器时代”拽进“铁器时代”的关键一步。在没有铁器之前,种地靠木犁、砍柴靠石斧,一天忙到晚也干不了多少活,有了铁器,犁地能深耕,砍柴效率翻番,连打仗的兵器都从青铜剑变成了铁刀铁枪——这可不是简单的工具升级,是整个生产力的“大跃进”。后来工业革命能搞起来,靠的也是钢铁,蒸汽机的缸体得用钢铁造,铁路的铁轨得用钢铁铺,没有这东西,啥技术进步都是特么扯淡!
当我们谈论高炉冶金时,脑海里浮现的是现代钢厂里巍峨耸立的巨型建筑。但它的雏形,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点燃了炉火。
考古证据是不会说谎的。在河南巩义铁生沟、郑州古荥镇等西汉中晚期冶铁遗址,我们发现了结构相当完整的汉代高炉。古荥镇一号高炉炉缸面积达8.5平方米,高度推测在6米左右,这在一千多年前是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这些炉子已经具备了现代高炉的核心特征:竖式结构、连续鼓风、液态出铁。
它们用掺有石英砂和炭末的耐火粘土夯筑炉壁,以增强耐高温性能;有的还设有多个鼓风口,以确保炉腔内风力均匀,燃烧充分。根据遗址旁的铁渣堆积量推算,古荥镇高炉一日的产铁量可能达到一吨以上。
到了宋代,咱的高炉技术更是达到了巅峰。那时候的高炉能有五六米高,容积十几立方米,炉身是“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形,炉腹角、炉身角的设计跟现在的高炉差不了多少。依靠这种技术,当时华夏人民炼出来的铁又多又好。有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全国铁产量能到三四万吨,而欧洲到了16世纪中叶,一座高炉6天才能出铁4到5吨,产量还不到咱宋代的一半。更厉害的是,咱老祖宗没止步于冶铁,还琢磨出了炼钢的法子,汉代的炒钢法,把生铁加热后搅拌脱碳,能炼出熟铁。南北朝的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混在一起炼,能出优质钢材。这些技术凑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冶金体系,让铁器在全国普及开来。
知道汉代的铁农具有多普及吗?从东北的辽西到西南的四川,考古遗址里到处都能挖到铁犁铧、铁镰刀。有了铁农具,农民种地效率高了,才能养活更多人,多余的劳动力才能去搞手工业、修水利。就连汉朝打匈奴,靠的也是铁器优势——汉军的环首铁刀比匈奴的青铜刀锋利,铁制的铠甲比皮甲结实,所谓“胡兵五而当汉兵一”,说白了就是技术代差压着打。
反观那时候的欧洲、中亚,冶金技术差得不是一点半点。10世纪之前,欧洲大部分农民还用木犁耕地,只有贵族才能用得起铁制武器。13世纪的时候,波斯地区还得从中国进口铁锅、钢针,因为他们自己造不出来。你想想,连个铁锅都造不好,咋跟咱比?这种差距,不是因为洋人笨,是因为他们没掌握高炉冶金的核心技术——而这技术,是咱老祖宗原创的。
根据冶金史家的研究,欧洲直到中世纪晚期(约14世纪)在瑞典等地区才出现类似结构的“斯托科高炉”。这意味着,在钢铁冶炼的赛道上,中国领跑了整整一千多年。
而且关于高炉冶金技术源自华夏而非欧洲这一说法,我们是有非常多无可辩驳的实证的:
第一,看考古实物链。从商周时期用于冶炼青铜的竖炉(如湖北铜绿山遗址),到战国时期逐渐转向冶铁的竖炉,再到汉代结构完善、产量巨大的高炉,在中国境内,有一条清晰、连续、且不断演进的技术发展链条。这是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具备的。欧洲的冶铁技术在其早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更为原始的技术面貌,缺乏这种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
第二,看产品与社会影响。中国早在春秋晚期就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而高炉冶铁的关键在于效率。这种竖炉(高炉)结构,能实现连续投料、鼓风和出铁,生产效率远非西方早期那种矮小的“块炼炉”可比。后者是一种在地面上挖坑建造的矮炉,费时费力,温度也难以达到铁的熔點(1538℃),得到的还是海绵状的、杂质多的铁疙瘩(块炼铁),需要工匠反复锻打上百次才能成器。而我们的高炉,炉温能稳定地达到1500℃以上,直接流出的是滚烫的铁水,可以浇铸成各种农具、工具和兵器,其产量和质量都实现了碾压。
第三,看传播路径。近百年来的冶金史研究,通过追踪技术特征的传播,基本达成定论:高炉冶炼技术是从中国,经由中亚、西亚,最终缓慢传入欧洲的。这条技术传播之路,与丝绸之路的轨迹高度重合。西方学者如J. R. Harris, R. F. Tylecote等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承认,欧洲高炉技术的出现,与来自东方的技术知识的刺激和传播密切相关。这不是凭空臆测,而是基于对各地遗址中炉型结构、产品类型和年代序列的严格考古学比对。
那这技术后来咋传到西方去了?主要靠两条路:一条是丝绸之路,西汉的时候,咱的冶金技术就通过西域传到了波斯,再从波斯传到阿拉伯;另一条是蒙古西征,13世纪的时候,蒙古军队带着中国的工匠,把高炉技术带到了中亚、欧洲。欧洲最早的高炉出现在12世纪的瑞典,但那时候的高炉特别简陋,跟咱宋代的比差远了。直到16世纪,欧洲人才学着中国高炉的样子,改进了自己的炉子,这才慢慢赶上。
西方真正在钢铁上超过中国,是在18世纪之后,靠的是对咱高炉技术的改良。1709年,英国人达比用焦炭代替木炭炼铁,解决了木炭不够用的问题;1742年,纽科门蒸汽机用来给高炉鼓风,风量大了,炉温更高;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动力更足,高炉也越建越大。到19世纪末,西方的高炉容积能到500到700立方米,比咱清代的高炉大不少。但你得明白,这些改良都是在咱老祖宗发明的高炉框架里搞的——没有高炉这个基础,再先进的蒸汽机也没用,总不能把铁矿直接扔到蒸汽机里炼吧?
最讽刺的是,洋人用改良后的钢铁技术造了洋枪洋炮,反过来打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军舰的炮管是钢制的,而清军的火炮还是铸铁的,硬度、射程都差一大截。可没人想过,这钢制炮管的技术源头,其实是中国的高炉冶金。更憋屈的是,近代有些中国知识分子,看着洋人的枪炮厉害,就觉得西方啥都好,连“冶金技术西来”这种话都信,把老祖宗的功劳全忘了。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那个看似夸张的论断:高炉冶金的意义,为何能超越四大发明?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四大发明,主要优化和提升了人类在信息记录与知识传播领域的效率和范围。它们是文明的加速器。而高炉冶金,是直接重塑了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基础。它是文明的基石。
没有纸和印刷,知识可能被垄断,文明传播会变慢,但社会依然能运转。但没有高效、廉价的铁器呢?
想象一下:农民手里还是木耒、石镰,一亩地要刨多少天?开垦森林、深耕土地将是何等艰巨的任务?没有锋利的铁斧,建造大型木质结构房屋和车辆的难度有多大?没有坚韧的铁凿,大型石雕、水利工程如何实现?铁器,是直接让农业产出、手工业效率、工程建设能力产生了数量级的飞跃。它让大规模开发土地、养活更多人口成为可能,从根本上奠定了农业文明的物质基石,直接决定了国力的强弱。
进而,它为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没有高炉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廉价的生铁作为原料,后来的蒸汽机气缸、铁轨、机床、大型机械,统统都是无米之炊。高炉,是为工业文明打开大门的那把最关键的钥匙。它带来的不仅是工具的改变,更是整个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颠覆性革命。
写下这些,并非为了鼓吹“祖上阔过”的阿Q精神,更不是要否定西方在近代科技革命中的巨大贡献和其自身的科学传统。恰恰相反,是为了正本清源,打破那个“西方自古就先进”的迷思,还原一个更加复杂、互动、也更具戏剧性的全球技术交流史。
而且高炉技术也远不止冶炼钢铁,其实青铜、钢铁、陶瓷这一系列,可以总结为“高温技术”,这是人类对能源利用的第一个大阶段的高科技,全是中国人搞的,一个中国人为自己的辉煌的文明史而自豪很正常,只有狗才会为此而恼怒!
来源:古音风阁
